民国时期上海买卖有价证券的市场。1912年以后,国人组织股份有限公司逐渐增多,股票流通渐广,于是上海自发地形成了以茶楼为日常联络点的股票买卖市场。1914年,上海十二家股份有限公司在九江路设立上海股票商业公会,以彼此对做方式进行政府公债、铁路债券、公司股票、外国货币等买卖。1919年2月,经该公会会员大会议决将其改组为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1920年5月经农商部批准开始营业,资本三百万元,经纪人五十五名,主要经营政府公债。开业之初遇到交易所风潮以及内战的影响,几濒于危。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以发行债券来弥补则政赤字,于是债市交易转趋活跃。1933年5月,受并证券物品交易所之证券部分,上海所有债券行市遂告统一。此后交易数额日趋增加,特别是公债交易很活跃,因之有公债市场之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该所宣告停业,并奉令迁汉口营业,嗣以战事拖延,终未开业。抗战胜利后进行清理。1946年9月,另设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十亿元,经纪人两百三十四名,以本国企业发行之股票债券为主,兼及政府发行之公债与外商在华发行之证券,进行投机买卖,获取暴利。1949年5月,国民党军队撤离上海前夕,该所宣告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