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螺(3)辣螺 天然的野生螺的尾部有辣味,辣螺是俗称,属骨螺科,学名疣荔枝螺。很显然,之所以“辣”字当头,就因为此螺的肉体尾部具备了辣的特点,舌头上一沾,感觉就来了,非常好吃。 辣螺的表壳如荔枝似的呈疣状一粒粒突起,因此学名“疣荔枝螺”,则属象形取名,这在文字上看也很合理,但听起来不如“辣螺”两字爽快。 辣螺在全国沿海均有分布。形体上也有 小有大,小的和河里头的螺蛳差不多,大的则有成年人的拇指般大小。
辣螺疣荔枝螺俗称辣玻螺、辣螺。腹足纲、新腹足目、骨螺科。系广温性底栖贝类。[2] 贝壳小型,呈纺锤形,壳质坚厚。一般壳高2~3厘米。螺层约6层,疣状突起的有5列。整个壳面密布螺肋和细密的生长线。壳表面为灰绿色和黄褐色,常杂以白色条纹。壳内面黄白色,外唇内侧黑紫色。海岸均有分布,为岩相潮间带最习见螺类之一。
贝壳呈卵圆形, 壳小较坚厚,壳高大于壳宽。螺层约6层,缝 合线浅。壳顶尖。螺旋部低于体螺层,体螺 层中部较膨大,基部较尖细。各螺层中部有 1环列明显的疣状凸起,体螺层上有5列疣 状凸起,上方2列粗强。壳面密布细的螺肋 和生长纹。壳面灰绿色或黄褐色。壳口卵圆 形。前沟短。外唇薄,边缘肋纹明显,内唇光滑。壳内面淡黄色,有黑色或褐色大块斑。 厣角质,棕褐色。 [3]
栖息于潮间带中下区的岩礁附近海底或礁石上。以藤壶、双壳贝类为食。可短距离移动,喜群 集生活。主要食物为牡蛎。雌雄异体,体内 受精。2龄可达性成熟。生殖期7月。我国沿 海均有分布,黄海、渤海数量多。落潮后常 手工零星采捕。可鲜食,稍有辣味。一般食 用品种。 [3]
温州沿海,以洞头与苍南的辣螺最为出名。辣螺喜欢呆在礁石犬牙交错的地方,退潮后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成了渔村里妇女儿童们的拾贝之外的业余爱好。然礁石表面一般只有小辣螺,那些大个的辣螺显然早有了避险的经验,仍躲在水下的礁石缝里。这就需要用镊子来解决问题了。
仔细观察一下,洞头与苍南两地的辣螺其壳色有些差别,洞头的接近于淡棕,苍南的略显淡绿。倘若你来到舟山,可能会发现那一带的辣螺则有些灰白。这种色彩上的变化也许是地域环境的缘故,开句玩笑,就跟人类一样,海洋的另一端,就有了别样的肤色。
辣螺中国沿海均有分布,黄海、渤海数量多。几乎广泛分布在日本沿海地区。
药用价值
中医认为,辣螺壳可入药,主治颈淋巴结结核、甲状腺肿大等。如偏方上写:荔枝螺壳煅灰,麻油调敷。或写:荔枝螺壳25克,夏枯草15克,泽漆10克,海藻15克,柴胡10克,水煎服。但到底能否有效,也只能是患者自己心里明白了。
【药用来源】骨螺科动物疣荔枝螺ThaisclavageraKüster的贝壳。
【功效】软坚散结,清热解毒。[4]
日本一种海螺消失
2013年3月27日,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和放射线医学综合研究所的研究小组宣布,在靠近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太平洋沿岸30公里范围内,一种名为疣荔枝螺的小型海螺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不见了踪影。
辣螺研究负责人堀口敏宏指出:“疣荔枝螺从某个地区完全消失的例子非常少见。很难单纯用大地震的海啸影响来解释。有可能与核电站泄漏的放射性物质和污水有关。” [2]
研究小组调查了从千叶县到岩手县太平洋沿岸的43个地点的贝类等生物的生存状况。结果发现,在福岛第一核电站半径20公里范围内的警戒区内,10个调查地点中只有2处发现了疣荔枝螺。而在核电站以南的广野町到以北的双叶町的30公里范围内的近海8个地点,没有发现一只疣荔枝螺。该区域内虽然有其他品种的贝类,但是生物的种类呈现减少趋势,且个体体内放射性物质浓度很高。
疣荔枝螺壳几乎广泛分布在日本沿海地区。虽然没有同一地点过去的数据,但是研究小组认为疣荔枝螺这样大范围的消失极不寻常。研究人员准备今后继续调查疣荔枝螺的生存状况,并且进行有关放射性物质影响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