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苄西林
Anbianxilin
Ampicillin
C16H19N3O4S·3H2O 403.45
本品为(2S,5R,6R)-3,3-二甲基-6-[(R)-2-氨基-2-苯乙酰氨基]-7-氧代-4-硫杂-1-氮杂双环[3.2.0]庚烷-2-甲酸三水化合物。按无水物计算,含氨苄西林(C16H19N3O4S)不得少于96.0%。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味微苦。
本品在水中微溶,在三氯甲烷、乙醇、乙醚或不挥发油中不溶;在稀酸溶液或稀碱溶液中溶解。
取本品,精密称定,加水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2.5mg的溶液,在60℃水浴上加热使溶解,冷却,依法测定(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Ⅵ E),比旋度为+280°至+305°。
(1)取本品和氨苄西林对照品适量,分别加磷酸盐缓冲液(取无水磷酸氢二钠0.50g与磷酸二氢钾0.301g,加水溶解使成1000ml,pH值为7.0)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各含1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取上述两种溶液等量混合,作为混合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Ⅴ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丙酮-水-甲苯-冰醋酸(65:10:10:2.5)为展开剂,展开,晾干,喷以0.3%茚三酮乙醇显色液,在90℃加热至出现斑点。混合溶液所显主斑点应为单一斑点,供试品溶液所显主斑点的位置和颜色应与对照品溶液或混合溶液主斑点的位置和颜色相同。
(2)在含量测定项下记录的色谱图中,供试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应与对照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一致。
(3)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药品红外光谱集》658图)一致。
以上(1)、(2)两项可选做一项。
取本品,加水制成每1ml中含2.5mg的溶液,在60℃水浴上加热使溶解,放冷,依法测定(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Ⅵ H),pH值应为3.5~5.5。
取本品5份,各0.6g,分别加1mol/L盐酸溶液5ml,使溶解后,立即检查,另取本品5份,各0.6g,分别加2mol/L氢氧化铵溶液5ml,使溶解后,立即检查,溶液均应澄清;如显浑浊,与2号浊度标准液(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Ⅸ B)比较,均不得更浓。
取本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A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3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氨苄西林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A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30μg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Ⅴ D)测定,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流动相A为12%醋酸溶液-0.2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乙腈-水(0.5;50:50;900);流动相B为12%醋酸溶液-0.2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乙腈-水(0.5:50:400:550);检测波长为254nm。先以流动相A-流动相B(85:15)等度洗脱,待氨苄西林峰洗脱完毕后立即按下表进行线性梯度洗脱。取氨苄西林系统适用性对照品适量,加流动相A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2mg的溶液,取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的色谱图应与标准图谱一致,取对照溶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调节检测灵敏度,使主成分色谱峰的峰高约为满量程的20%。立即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溶液各20μ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中如有杂质峰,单个杂质峰面积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1.0%),各杂质峰面积的和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的3倍(3.0%),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中任何小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0.05倍的峰可忽略不计。
时间(分钟) 流动相A(%) 流动相B(%) 0 85 15 30 0 100 45 0 100 50 85 15 60 85 15
取本品约1.0g,精密称定,置具塞试管中,加1mol/L氢氧化钠溶液5ml,精密加入内标溶液(精密称取萘适量,加环己烷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50μg的溶液)1ml,强烈振摇,静置,取上层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取N,N-二甲基苯胺50m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加盐酸2ml和水20ml振摇混匀后,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ml,置250ml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ml,置具塞试管中,精密加入内标溶液1ml,强烈振摇,静置,取上层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气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Ⅴ E)测定,以硅酮(OV-17)为固定相,涂布浓度为3%;柱温120℃;N,N-二甲基苯胺峰与内标峰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各2μl,分别注入气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按内标法以峰面积比值计算。含N,N-二甲基苯胺不得过百万分之二十。
取本品,照水分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M第一法 A)测定,含水分应为12.0%~15.0%。
取本品1.0g,依法检查(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N),遗留残渣不得过0.5%。
取炽灼残渣项下遗留的残渣,依法检查(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H第二法),含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二十。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Ⅴ D)测定。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有关物质项下的流动相A-流动相B(85:1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取氨苄西林对照品和头孢拉定对照品各适量,加流动相A溶解并制成每1ml中约含氨苄西林0.3mg和头孢拉定0.02mg的混合溶液,取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氨苄西林峰与头孢拉定峰的分离度应大于3.0。
取本品约50m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用流动相A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另取氨苄西林对照品适量,同法测定。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即得。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
遮光,严封,在干燥处保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氨西林
Ampicillin
氨苄青霉素;安比林;安比西林;安比先;安必林;安必仙;安必欣;氨苄西林;氨苄青;氨苄三水酸;三水合氨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三水酸;氨苄青霉素三水物;苄那消
抗生素 > 青霉素类
1.注射剂:0.5g,1.0g,2.0g;
2.胶囊:0.25g,0.5g。
氨苄西氨西林为半合成的广谱青霉素,属氨基青霉素类。其抗菌作用机制与青霉素相同。氨西林特点是广谱,不耐青霉素酶。对革兰阳性球菌和杆菌(包括厌氧菌)的抗菌作用与青霉素相同,对革兰阴性菌(如粪肠球菌)的作用比青霉素强。氨西林对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沙门菌属、痢疾志贺菌、脑膜炎奈瑟菌和不产酶的淋病奈瑟菌等革兰阴性细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对某些大肠杆菌、部分志贺菌属也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多数肠杆菌属、脆弱拟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对氨西林耐药。
氨苄西氨西林给药后吸收良好。正常人空腹口服0.5g、1g,2h后达血药浓度峰值,分别为5.2μg/ml、7.6μg/ml;肌内注射0.5g,0.5~1h达血药浓度峰值,约为12μg/ml;静脉注射0.5g后15min和4h的血药浓度分别为17μg/ml、0.6μg/ml。新生儿和早产儿肌内注射10mg/kg、25mg/kg后1h,血药浓度达峰值,分别为20μg/ml、60μg/ml。药物吸收后在体内分布广泛。胸腹腔积液、关节腔积液、眼房水、乳汁中药物浓度较高。氨西林在胆汁中的浓度高于血药浓度数倍;肺部感染患者的支气管分泌液中浓度为同期血药浓度的1/50;孕妇血清中药物浓度明显低于妊娠期。氨西林可透过胎盘屏障,羊水中可持续保持一定血药浓度。氨西林透过正常脑膜能力低,正常脑脊液中仅含少量药物,但在脑膜发炎时药物浓度明显增加。氨西林分布容积为0.28L/kg,蛋白结合率为20%~25%。健康成人半衰期为1.5h,新生儿和早产儿半衰期为1.0~1.2h。12%~50%的药物在肝脏内代谢。氨西林肾清除率比青霉素略缓,部分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24h尿中排药在口服为20%~60%,肌内注射为50%,静脉注射为70%。肾功能不全者,半衰期可延长至7~20h。血液透析可有效清除药物,但腹膜透析对氨西林的清除无影响。
适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尿路感染、软组织感染、脑膜炎、败血症、心内膜炎等。
1.对氨西林或其他青霉素类药过敏者禁用。
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患者禁用。
1.对一种青霉素类药过敏者可能对其他青霉素药过敏,也可能对青霉胺或头孢菌素过敏。
2.慎用:(1)肾功能严重损害者慎用;(2)哮喘、湿疹、枯草热、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史者慎用;(3)老年人慎用。
3.药物对妊娠的影响:晚期妊娠孕妇应用氨西林后可使血浆中结合的雌激素浓度减少,但对不结合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无影响。
4.药物对哺乳的影响:氨西林可分泌入乳汁中,但哺乳期妇女用药后可使婴儿致敏和引起腹泻、皮疹、念珠菌属感染等,因此应用时须权衡利弊。
5.药物对检验值或诊断的影响:(1)应用氨西林期间,以硫酸铜法进行尿糖测定时可出现假阳性,用葡萄糖酶法测定则不受影响;(2)少数患者用药后可出现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氨基转移酶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
氨西林的不良反应与青霉素钠相似,以过敏反应较为多见。
1.皮疹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多发生于用药后5天,呈荨麻疹或斑丘疹,前者为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典型皮疹,后者对氨西林有一定的特异性。注射给药的发生率高于口服者。
2.偶见用药后致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3.少数患者用药后可发生间质性肾炎。
4.少数患者用药后偶见肝功能异常。
5.大剂量静脉给药可发生抽搐等神经系统毒性症状。婴儿用药后可出现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前囟隆起。
6.氨西林相关性肠炎极为罕见。
1.(1)口服给药:每天2~4g,分4次空腹服用;(2)肌内注射:每天2~4g,分4次给药。每天最高剂量为16g;(3)静脉给药:每天2~12g,分2~4次给药。每天最高剂量为16g;(4)腹腔、胸腔、关节腔注射:每次500mg;(5)鞘内注射:脑膜炎患者,每次20mg;(6)肾功能不全时剂量:肾小球滤过率(BFR)为每分钟10~15ml者,给药间隔时间应延长至6~12h;GFR小于每分钟10ml者,给药间隔时间应延长至12~16h。
2.儿童:(1)口服给药:小儿每天5mg/kg,分2~4次服用;(2)肌内注射:小儿每天50~100mg/kg,分4次给药;(3)静脉给药:①1.小儿:每天100~200mg/kg,分2~4次给药,每天最高剂量为300mg/kg;②足月产新生儿:每次12.5~50mg/kg。在出生后前48h,每12小时1次;第3天至第2周,每8小时1次;以后每6小时1次;③早产儿:每次12.5~50mg/kg,第1周,每12小时1次;1~4周,每8小时次;4周以上,每6小时1次;(4)鞘内注射:用于脑膜炎患儿,婴幼儿(0~2岁)5mg,儿童(2~12岁)10mg。
1.卡那霉素可增强氨西林对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和肠杆菌属的体外抗菌作用。
2.庆大霉霉素可增强氨西林对B组链球菌的体外杀菌作用。
3.氨西林与棒酸联用,可使对产β-内酰胺酶的淋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从64μg/ml降至4μg/ml。
4.丙磺舒可使肾脏对氨西林的清除变缓,因而使氨西林的血药浓度升高。
5.氨西林与氯霉素联合应用后,在体外对流感杆菌的抗菌作用影响不一。氯霉素在高浓度(5~10mg/L)时对氨西林无拮抗现象,在低浓度(1~2mg/L)时可使氨西林的杀菌作用减弱,但对氯霉素的抗菌作用无影响。且两药合用于治疗细菌性脑膜炎时,远期后遗症的发生率比两药单用时高。
6.林可霉素可抑制氨西林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
7.别嘌醇可使氨西林皮肤黏膜反应发生率增加,尤其多见于高尿酸血症者。
8.氨西林能刺激雌激素代谢或减少其肠肝循环,降低口服避孕药的药效。
9.氯喹可减少氨西林吸收量达19%~29%。
10.氨西林在弱酸性葡萄糖液中,分解较速,宜用中性液体作溶剂。
氨西林适用于治疗一般轻症感染。常用于由淋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和肠球菌所致的急性泌尿道感染。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用药治疗肠球菌性心内膜炎疗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