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浙江乡村治理研究

品牌 科学出版社
书名 当代浙江乡村治理研究
语种 简体中文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226440
目录导航

图书信息

丛书名: 新农村建设丛书

平装: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030226440

条形码: 9787030226440

尺寸: 23.6 x 16.8 x 1.8 cm

重量: 440 g

内容简介

《当代浙江乡村治理研究》以浙江省为区域样本,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从治理制度、治理环境、治理结构、运行机制、地方创新、治理类型、发展走向等层面,对当代浙江的乡村治理作了初步的系统分析,刻画了现阶段浙江乡村治理的多样性状况和发展逻辑,揭示了其具有的时代特色和区域特点,提出了促进浙江乡村治理的对策建议。村民自治实质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民治”,是乡村自治的中国化、现代化。因各地的乡村治理环境不同,因而呈现出独特的区域特征。

目录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一)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二)

导论

第一节 中国乡村治理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研究的缘由和设想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第一章 当代浙江乡村治理的理想制度

第一节 当代浙江乡村治理制度的建构

第二节 制度安排中的当代浙江乡村治理结构与功能

第三节 制度安排中的当代浙江乡村治理机制

第四节 当代浙江乡村治理制度的重要特色

第二章 当代浙江乡村治理的环境

第一节 乡村治理环境的含义和特点

第二节 乡村治理环境的主要构成

第三节 嵌入当代浙江乡村治理的重要变量

第三章 现实的村庄公共组织体系

第一节 村级公共权力组织的构成

第二节 村庄公共权力组织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村庄公共权力组织的“活动力”与圈层结构

第四节 现阶段村庄公共权力组织体系的特点

第四章 实践中的村庄公共权力结构

第一节 村庄公共权力的配置

第二节 村庄领导集团的结构

第三节 社会分化背景下的多元精英治理结构

第五章 村庄治理的实际运行方式与程序

第一节 村庄治理的法定运行机制与实际运行机制

第二节 村庄公共权力的授受方式与程序

第三节 村庄公共权力的行使方式与程序

第四节 村民公共参与的重要方式

第六章 村庄治理实际运作与制度的偏离

第一节 村庄治理实践与制度偏离的重要表现

第二节 村庄治理实际运作偏离制度安排的原因

第三节 村庄治理运作偏离制度的类型和影响

第七章 当代浙江乡村治理的地方创新

第一节 地方创新是促进乡村治理的重要方式

第二节 当代浙江乡村治理地方创新的探索

第三节 当代浙江乡村治理地方创新的特色

第四节 浙江乡村治理地方创新的类型和影响因素

第八章 村庄治理的类型与转换

第一节 多元化的村庄治理类型

第二节 私营企业主主政的能人治理

第三节 村庄治理模式的创造性转换

第九章 当代浙江乡村治理的遭遇与发展

第一节 现代乡村治理的发展目标和主要原则

第二节 当前浙江乡村治理遭遇的重要问题

第三节 乡村治理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当代浙江乡村治理研究》适合“三农”问题研究者、公共管理理论和实务工作者、高校师生、党政干部、农村干部和村民阅读。
发现和提炼浙江乡村治理的区域特色,丰富浙江精神的理论内涵,为中国其他地区的乡村治理提供可资借鉴的地方经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丛书》全面总结了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解决好“三农”问题、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效的乡村治理是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当代浙江乡村治理研究》以浙江省为样本进行区域研究,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村庄公共组织体系、村庄公共权力结构、村庄治理的运行方式与程序等角度,对当代浙江的乡村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剖析了当前浙江乡村治理中的主要问题;在阐明现代浙江乡村治理的运行机制、发展逻辑和未来趋向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促进浙江乡村治理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当代浙江乡村治理研究》为进一步推动中国乡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可供党政部门干部、乡村干部,农村问题研究人员、相关理论工作者,以及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专业的本科生和大学生等阅读。

文摘

导论
第一节 中国乡村治理的历史演变
历史上,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大国,乡村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占绝大多数,国家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关键在农村和农民。而农村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无疑同乡村治理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乡村治理的状况不仅直接关系着广大乡村居民的生活和命运,而且关系着国家的治理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惟其如此,中国的乡村治理一直受到了执政者和知识分子的关注。“治理是通过一定全力的配置和运作对社会加以领导、管理和调节,从而达到一定目的的活动。”所谓乡村治理,主要是指 人们通过对公共权力的配置和运作对乡村社会实施组织、管理和调控的过程。在各个历史时期,由于统治者治理乡村社会的特殊目的和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乡村治理的结构和运行机制势必有所差异,从而表现出时代性特色和阶段性特征,形成不同的治理体制。

后记

本书是2007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当代乡村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研究”的最终成果。
本书是课题组全体成员共同劳动的结果。课题的主持人为浙江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卢福营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的应小丽、李棉管、金姗姗、李意、祝伟华、刘成斌,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宁波市委党校的孙琼欢,温州市委党校的陈勋,台州市委党校的董金松,绍兴市委党校的赵佳维,以及胡国强、李小平、吴萍等省、市党政部门官员,戴冰洁、李波等研究生共同参与了课题研究。
在课题立项前,课题负责人及部分成员从事中国乡村治理研究多年,奠定了深厚的研究基础。近年来,他们在浙江省各地农村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收集了一系列相关资料。课题获得立项资助后,课题组认真研讨、实施方案,并作了相应的分工。随后,各小组分别展开研究,完成了一批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卢福营,男,1962年生,浙江嵊州人,博士。浙江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院长,浙江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十五”社科规划专家组成员,浙江师范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近年主要从事当代中国农村问题,特别是乡村治理、农民流动与分化、乡村社会变迁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和参与了10多项国际合作、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先后出版9部专著《含合著),主编和参编教材3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各级各类奖励10余项。主要专著有《冲突与协调:乡村治理中的博弈》、《非农化与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等。

序言

有人将文化比作一条来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来的河,这就是说文化的传统,通过纵向传承和横向传递,生生不息地影响和引领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有人说文化是人类的思想、智慧、信仰、情感和生活的载体、方式和方法,这是将文化作为人们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的整体。我们说,文化为群体生活提供规范、方式与环境,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在人类文化演化的进程中,各种文化都在其内部生成众多的元素、层次与类型,由此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来源于其内部生成的多姿多彩;中国文化的历久弥新,取决于其变迁过程中各种元素、层次、类型在内容和结构上通过碰撞、解构、融合而产生的革故鼎新的强大动力。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