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

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

所属地区 江西省
中文名称 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
目录导航

学院概况

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成立于1997年,全院目前有在校硕士研究生103人,本科生1100人。 

师资条件

学院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完善的科研条件,现有教职工65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5人,讲师28人,对外聘请的客座和兼职教授8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17人,硕士学位42人。学院以学科群组建的4个教研室(土地资源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旅游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设有3个实验室(3个实验室(院中心实验室、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室、资源环境遥感与信息实验室)和图书资料室。学科结构

学院拥有农学、工学、理学和管理学四个学科门类,具有技术雄厚、技术先进和就业面广的优势。现有土地资源管理、环境工程、旅游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和地理信息系统6个本科专业和土地资源管理、土壤学、植物营养、环境科学4个硕士学位授予点。

一个江西省示范硕士点:土壤学硕士点

两个江西省重点学科:土地资源管理、土壤学

三个江西省品牌专业:环境工程、土地资源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

科研成果

学院以“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为校训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优化培养方案,扩大对外交往,先后聘请美国、英国、加拿大、荷兰等外籍老师来院讲学和进行科研协作。近几年来,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973”子项目、省厅级重点科研项目和横向科研课题共45项,已完成科研项目35项,通过省级鉴定项目24项,获省部级科技奖16项,发表研究论文180余篇,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和社会经济效益。学院坚持以“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厚德博学,抱朴守真”的农大精神为指导,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优化培养方案,扩大对外交往,先后聘请美国、英国、加拿大、荷兰等外籍老师来院讲学和进行科研协作。近几年来,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973”子项目、省厅级重点科研项目和横向科研课题共45项,已完成科研项目35项,通过省级鉴定项目24项,获省部级科技奖16项,发表研究论文180余篇,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和社会经济效益。

序号 课题名称 项目来源 主持人 经费/万元 起止时间
1 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管理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蔡海生 24 2009-2011
2 鄱阳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效应的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赵小敏 20 2008-2010
3 红壤抗重力侵蚀评价指标及空间变异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牛德奎 16 2008-2010
4 红壤山区急陡坡土壤蚀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何小武 12 2008-2009
5 农户耕地保护行为机制及其调控对策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陈美球 17 2007-2009
6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王立国 10 2010-2012
7 我国耕地保护的社会责任及其行为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陈美球 9 2007-2009
8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域范围和功能区划研究 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课题 陈美球 30 2008
序号 获奖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获奖名称、等级 获奖时间
1 本科生毕业实习校内外“双导师”机制的构建——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 陈美球等 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7
2 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赵小敏等 农业部神农奖三等奖 2007
3 南昌链霉菌新种产生的南昌酶素和梅岭酶素及其生物合基因簇 高勇生等 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7
4 不同群体农民耕地保护心态的实证研究 陈美球等 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7
5 区域土地质量评价 赵小敏等 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三等奖 2007
6 鄱阳湖区土地利用格局特征与安全格局构建研究 陈文波等 江西省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9

学生素质

序号 课题名称 项目来源 主持人 经费/万元 起止时间
1 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管理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蔡海生 24 2009-2011
2 鄱阳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效应的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赵小敏 20 2008-2010
3 红壤抗重力侵蚀评价指标及空间变异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牛德奎 16 2008-2010
4 红壤山区急陡坡土壤蚀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何小武 12 2008-2009
5 农户耕地保护行为机制及其调控对策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陈美球 17 2007-2009
6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王立国 10 2010-2012
7 我国耕地保护的社会责任及其行为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陈美球 9 2007-2009
8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域范围和功能区划研究 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课题 陈美球 30 2008

专业设置

序号 获奖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获奖名称、等级 获奖时间
1 本科生毕业实习校内外“双导师”机制的构建——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 陈美球等 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7
2 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赵小敏等 农业部神农奖三等奖 2007
3 南昌链霉菌新种产生的南昌酶素和梅岭酶素及其生物合基因簇 高勇生等 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7
4 不同群体农民耕地保护心态的实证研究 陈美球等 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7
5 区域土地质量评价 赵小敏等 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三等奖 2007
6 鄱阳湖区土地利用格局特征与安全格局构建研究 陈文波等 江西省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9

现任领导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院重视教学质量,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优良的学风、院风。本科教育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 ”的培养模式,教学施行学分制。学院注重强调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断拓宽专业方向、调整专业结构,注重开阔学生的知识面,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学院共有“绿源协会”、“外文学社”、“爱心社”、“荆藜文学社”、“篮球联盟”等8个学生社团,近年来,各社团根据自身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和科技竞赛活动,在中央及省部级各大媒体上均有宣传报道,并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多项表彰和奖励;在学校的各项文艺和体育活动中我院学生也有出色表现。我院毕业生走向社会后,以政治素质好、专业知识扎实、创新能力强的良好综合素质,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学校简介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主干课程:土地资源学、土地规划学、土地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建筑工程概预算、地籍管理、建设用地管理、土地信息系统、土地航测与遥感、测量与地籍测量、城镇规划、土地法规、房地产会计、房地产经营管理等。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就业方向:毕业后能在城建、国土、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主干课程:土壤学、植物营养与肥料、土地资源学、土壤农化分析、环境质量分析与监测、农业环境学、水土保持学、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肥料商品学等。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高级科技人才。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就业方向:毕业后能在土地、环保、农业、化工、农资等部门从事农业资源管理与利用、土壤培肥与改良、环境保护、生态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植物营养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环境工程专业

主干课程:工程力学、环境生态学、环境规划与管理、污染控制微生物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CAD、清洁生产原理与应用等。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系统保护、工程设计和规划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较高的人文社科知识、信息处理和开发创新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就业方向:毕业后能在环境保护、环境规划等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工矿企业从事环境治理工程、环境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旅游管理专业

主干课程:旅游资源学、旅游地理学、旅游区规划与设计、旅游主题公园、导游学、旅行社运行与管理、旅游政策法规、饭店管理、旅游公共关系、旅游信息管理、环境保护概论等。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服务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就业方向:毕业后能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风景名胜区或自然保护区、旅行社或旅游公司、大中专院校从事管理和服务、教学和科研等工作。

环境科学专业

主干课程: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生态学、环境生物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系统工程与优化、环境信息系统、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遥感、环境经济学等。

培养目标:培养既有环境科学专业基础理论,又具有一定分析问题、拟定和优化环境污染控制方案、临测和评价环境质量及影响预测、计算机环境信息处理、环境规划和管理决策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就业方向:毕业后能在各级政府环保部门、环保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认证机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环境科学管理、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估、环境科学教育和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主干课程: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图学、遥感图象处理、GPS原理与应用、空间数据库及设计、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数字地球概论、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大学外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等。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空间信息学、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统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就业方向:毕业后能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科研和教学,能在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工作和行政区域管理工作等工作。

词条图册

党委书记    院长
郭旭 李保同 教授
党委副书记 副院长
赵刚    陈文波 教授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