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书伟

陈书伟

中文名 陈书伟
国籍 中国
目录导航

简介

陈书伟名片的头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作为一个普通市民,三年多来,他共提起了130多个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其中过半是与具体民生项目有关的。

35岁的陈书伟是潮州人,1994年,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他从家乡来到深圳打工。2004年因为和移动公司打的一场官司,他要去政府部门查询一些作为证据的信息,发现有些部门可以公开的信息并不公开。

他花了不少时间来研究法律法规,发现政府有政务公开的义务。于是,他向深圳市、广州市、珠海市、汕头市、东莞市政府60多个有关部门发了一批书信,要求他们公开可公开的信息。但大多数信件如石沉大海。

2006年,他放弃了个人的工作,集中力量打了几场官司,影响较大。

而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瞒着他家里人的。这几年来,都是一直在消耗他以前做生意时的存款。陈书伟的家乡,潮汕文化一直“忌讼”,而他一直瞒着家人,“直到现在,父母和姐姐还以为我在外做生意。”

对外界的质疑,陈书伟最不能接受的是说他诉讼带有“经济目的或是为了出名”。“在与移动、联通交手以来,只有一次法院判联通赔偿了3000元。”陈书伟忿忿不平地说,过去的3年,花在诉讼上交通费、食宿等费用已经超过21万,几乎耗尽他的积蓄。

事迹

向“深圳通”要回详细消费信

2003年1月1日,广州市政府开始实施《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它是中国由地方政府制定的第一部全面、系统规范政府信息公开行为的政府规章。但是在全省,有些地方政务公开的工作做得并不细致。陈书伟形容自己做的工作就是发出一个声音。

2007年11月的一天,陈书伟拿着自己编号为080428852深圳市“深圳通”公交卡,要求深圳通公司给他打印消费清单。但该公司以“公交卡只可以查询消费信息,不提供打印清单的服务”回绝了他。陈书伟觉得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深圳通”应该给消费者以知情权。但深圳通公司不给消费者打印消费所涉及的具体时间、线路、消费金额等数据,如果被无故扣钱,消费者就无从知晓了。于是他把深圳通公司告上法庭,福田法院一审认为深圳通公司应当为市民提供收费清单,陈书伟也获得了应得的两个月的收费清单。此后,全深圳市的市民都可以通过打印清单的方式查询“深圳通”的详细消费信息了。

为市民讨要2元车费

2007年12月,深圳市公交系统降价。从深圳大道的南头到市民中心这段路程陈书伟亲自开车测量有15.5公里的距离,105路公交车却要收4块钱。而根据此前曾经公布的《关于降低公交大巴票价的通知》,陈书伟认为这样的距离收2元车费才是合理的。

12月16日的这天下午,陈书伟一上车,便要求售票员给他的票上写“南头到市民中心收到4元”。他想拿着这个证据去深圳市交通局投诉。为市民的公益而跟司机和售票员争论的陈书伟一时间竟成了众矢之的。现在105路公共汽车从南头站到市民中心已从原来的4元降为2元,陈书伟所坚持的观点得到实现。虽然许多市民都从中受益了,但似乎没一个人知道他的付出,但陈很坦然,因为他“做了最应该做的事”。

陈书伟说:“每个人都可以推进政务公开。”现在,陈书伟经常会思考一些人们习以为常的问题,他能够敏锐地从中发现一些问题,然后向相关部门提出行政复议的申请。

只为推动政务公开

“我不想出名,我也没有出名,除了推动政务公开,我还在深圳市进行过多次公益诉讼,为千千万万的市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一些人以他要出名为由,理所当然地认为,他应该提供免费服务的做法,让他特别烦。“然而最让我痛心的,莫过于曾经得到过自己帮助的人,也不理解我,也攻击我图名图利。”

“上述那些事还真不是每个普通公民都能干得出来的,因为人们在热议这些事时,都纷纷认为我意在名利。”陈书伟满脸凝重和无奈地说:“为了和移动打官司和推动政务公开,我个人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据他介绍,为了做这些事,他已经放弃工作两年了,存折上的数目也在不断地减少。

在陈书伟看来,如果政府信息公开能得到真正实施,将非常利于百姓的生活工作,同时也方便群众对政府的监督,减少腐败,而自己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已唤起了民众对知情权的关注,也引起了相关部门对信息公开的重视。“这几年的经历也让我明白,要真正执行政府信息公开,阻碍会很大,但是在我不断提起行政复议的过程中,政府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和对我的善意让我看到了希望。”

对于自己以后的路,陈书伟表示,自己的经济条件已经顶不住了,和移动公司之间的官司了结后,他将结束他的维权之路,回归到自己正常的生活当中。“维权之路不是人人都可以走得起的,维权应该融入生活中的大小事,体现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而不应把它当作一项事业来干。”陈书伟如是说。

评价

陈书伟,一个在中国电信和移动通信消费维权的民间知名人士,在中国民间享有极高的声誉,他的一部《剥移动的皮》专著(电子书籍),教会了普通老百姓在手机消费时如何和移动通信的抗衡,维护自己的权益,并受到众多消费者的支持和下载传阅。

他的维权意识让众多的通信用户知道了如何维权,迫使有关部门(原信息产业部)颁布了几个关于规范无线通信的条例和规定。他的行动,让部分不法运营商和SP的相互勾结闻风丧胆。把他作为一个肉中刺、眼中钉麻烦人物。

他和中国几个著名的打假维权勇士(王海公司、孙安明、徐大江、李选辉等人)席卷广西南宁消费市场,为南宁普通老百姓的消费市场带来了一片清新的空气。新华社,经济日报,广西日报,南国早报、南宁晚报,中国消费者报、中国食品质量导报、中华英才、中华名人报、广西电视台、南宁电视台、电视栏目消费时代、网易、搜狐等等媒体纷纷跟踪采访,作了大量的宣传报道,特别是南宁电视台,还在栏目《关注》里面,分别以几期节目介绍了他们几个人在南宁的消费和维权的活动。恰恰就在那段时间,我和陈书伟才真正的见面好交流。

一个文质彬彬的普通老百姓形象,呵呵,如果把他扔到人堆里,可能就找不出来的人。他就是这样执着,他说,维权有风险,时常因为投诉和举报那些不法运营商的欺诈行为,而被不明身份的人跟踪和追打。他说,刚开始做这些维权的时候,是为了自己,后来,随着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向他讨学维权知识和法律援助后,他才把这个工作,作为职业。一直走在这个有生命危险的刀尖峰口上。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