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沿海外带地震带

东南沿海外带地震带

中文名 东南沿海外带地震带
包括 福建、广东两省及江西
目录导航

历史记载

中国地震带的分布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华南地震区"的"东南沿海外带地震带",这里历史上曾发生过1604年福建泉州8.0级地震和1605年广东琼山7.5级地震。但从那时起到现在的300多年间,无显著破坏性地震发生。[1]李四光所说“华南地震区“的“东南沿海外带地震带“,这里历史上曾发生过1604年福建泉州8.0级地震和1605年广东琼山7.5级地震。但从那时起到现在的300多年间,无显著破坏性地震发生。

分布情况

地震图

1、泉州—汕头地震带。是东南沿海地震亚区中地震活动水平最高的一条地震带。1067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8级地震1次,7-7.3级地震2次,6-6.9级地震6次。

2、邵武—河源地震带。东起福建崇安以北,经邵武、太宁、宁化、长汀、连城、武平入广东。1520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4.7级以上地震12次。

3、广州—阳江地震带。北起佛冈、清远,南至阳江、吴川,由一系列大致平行的北东向断裂组成,本带地震发生在广州、佛山、高鹤、阳江等地,最大为6.4级。

4、灵山地震带。北起梧州、藤县,南至北海、东兴。1558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4次破坏性地震,最大震级6.7级,属于地震频度比较低的地震带。

5、琼雷地震带。位于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部的雷琼断陷内。1605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4次破坏性地震,最大震级为7.5级。

6、扬州—铜陵地震带。包括江苏东部、安徽南部和江西北部一部分,强震主要分布在长江破碎带两侧及黄海海域。

活动特点

东南沿海地震强度增强趋势、地震南强北弱与该应变场和横向走滑有关:

(1)由于该断裂以南比以北地区应力应变场变化大,多场耦合复杂,耦合程度降低,造成蠕动变形不均产生应力闭锁,孕育地震发生。

(2)福建东部比台湾海峡地壳均一性差、地球物理场变化明显,组成更为复杂的多元、多场耦合,耦合场稳定性差,容易受横向构造活动干扰,产生弹性变形而孕育地震强度增强。

通过对1974年以来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发生的Ms≥4.9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总体状态参量Rt的变化特点的分析,同时对Rt值在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的地震预测效能进行了检验评估。结果表明,当Rt>0.82时,表明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地震活动状态比较正常,发生4.9级以上地震的概率较低;反之,当Rt≤0.82时,则表明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地震活动比较活跃,发生4.9级以上地震的概率较大。

东南沿海海岸部份地区晚更新世及全新世早期和中期地壳主要表现为下沉,全新世中晚期特别是晚期主要反映为上升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主要表现为继承性下沉现代地壳形变测量反映的地壳升降较多地区与上述趋向大致相似,广东惠来县东60km下新礁海域及珠江三角洲灯笼沙等15个地区,是地壳升降异常速率较高地区。中国东部沿海地震带等值线呈SN向展布的,在东南沿海地震带等值线呈NE向展布。二十世纪华南地区地震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从空间上表现为东南沿海地震带带内地震活动的群集特征,从时间域方面来看,存在着盛衰交替、密集-平静相互交替的丛集现象。

活动周期

基于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特点和构造背景,确定了若干个地震活动特别集中的区域,并引入地震丛集窗和震级结构的概念分析这些区域的局部特点。结果表明,这些地震丛集窗的地震活动水平变化反映了所属大区的应力状态,当某个地震丛集窗发生震级结构异常,具备前兆震群特征的地震密集事件时,该地震丛集窗内或其相关部位的介质性状可能发生了变化,这对以后可能对应发生中强地震或强震具有一定的中期预测效能。表明其具有由东向西定向迁移的规律,其各个迁移过程的迁移速度也相对稳定,平均值为42Km/a,这为研究该带地震活动的动力源和目前可能的地震危险区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地震活动在时间分布上具有活跃与平静的交替性,在空间分布上存在集中与分散的不均匀性特点,它是地震研究的一个重要参量。东南沿海地震带20世纪以来在时间分布方面存在的密集-平静相互交替的丛集现象,对以往按地震能量释放的分布划分出的活跃-平静幕数目不等的多种结果;对东南沿海地区54次M≥43/4,地震的时间间隔序列,在使用有序样品聚类分析中的“离差平方和”法及误差函数法,从误差随分段数增加而减少的拐点值及误差函数比值认为四段活跃幕划分是合理的。从1943年之后,计算得出的东南沿海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序列的时间变异系数δ值为1.2,明显处于丛集状态,对东南沿海地震区20世纪以来四个地震活跃幕中,其丛集非线性时间结构演化幂指数,即各幕地震的累积频次与发震系统内部时间的关系基本符合为N=ctd.4个活跃幕的演化幂指数d变化范围分布在0.7~0.8,东南沿海地震区20世纪以来M6.0以上的强震也基本符合该关系式,只是其活跃幕演化幂指数d为0.47。

重点区域

1994年以来,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强震活动十分活跃,1994年9月16日在台湾海峡发生7.3级地震,1995年2月25日在晋江市金井以南海域发生5.3级地震,1999年8月5日在惠安海域又发生4.8级地震。福建省历史地震活动在时间分布上显示不均匀性,即存在着平静活跃的强弱起伏交替的韵律现象,具体地说,福建历史地震在时间分布上存在着明显的两个地震活动期,即1445年至1691年为一个地震活动期,另一个地震活动期自1791年起至今。

目前福建地震活动仍处在活动期内,在上述两个地震活动期之间有一个近100年(16921790年)的平静期,期间没有发生大于4.75级地震,因此两个活动期相对独立是明显的。福建省历史地震活动在时间分布上也可以分为明显的两个周期,即1350-1691年为第一周期,1692年至现今为第二周期,在每个周期里分为4个应变变化阶段,即应变积累阶段,应变加速释放阶段,应变大释放阶段和应变剩余释放阶段,目前福建地震活动正处于第二周期的应变剩余释放阶段。泉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的沿海地区,历史上曾遭受过泉州海外8.0级地震的强烈影响,是中国东南沿海城市中遭受较大潜在地震威胁的城市之一,90年代以来,泉州市经济得到高速增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潜在地震对泉州地区的威胁也在急剧增大。

构造背景

存在发生6级左右中强地震的可能,近几年来东南沿海地震活动有所增强。近几年来闽台地震活动频繁,尤其是1999年9月21日的台湾7.6级大地震及一系列强余震后,福建省沿海地区的地震形势值得重视。通过研究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分析该带近期的地震形势,并预测闽粤交界及其沿海地区为该带未来1~3年内可能发生5~6级或6级左右地震的重点危险区。

科学观测

我国著名的地震学家傅承义教授曾经说过:“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来观测地震,在中国可以说是从一九二0年的甘肃大地震之后才开始的”。

一九二0年十二月十六日的海原8.5级地震,是一次中国地震史中有记载的最强烈的地震之一。因当时海原属甘肃管辖,所以许多学者称为甘肃大地震。在兰州市白塔山三台阁的一块匾上,称这次大震是“环球大震”。

为了研究本次地震发生的原因,调查地震所造成的人畜伤亡和经济损失,在一九二一年四月,内务部、教育部、农商部派遣的翁文灏、谢家荣等六委员赴灾区调查。他们调查的目的,正如他们说的:“此行目的,有注意科学之研究,故除调查震灾状况,勘探山崩地裂诸现象外,多从事于地质之考察,俾明此次地震之起源及地壳之关系焉”。周总理一九六六年五月在接见邢台地震科学讨论会代表时,对翁文灏、谢家荣等人的现场考察给予了高度评价。周总理指出:“说旧社会有了地震不去实践,是否这样差?一九二0年六盘山大地震总有人去看过,不要否定一切,历史也要一分为二,批判吸收吆!”

一九二0年海原地震后,由当时的中央地质调查所正式开始负责地震工作。我国现代地震台开始建立,国内任何地方发生地震,中央地质调查所都要设法向政府报告,并作为研究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所以说,海原地震后,地震作为一门科学研究在我国正式开展起来。

发生原因

人类在揭开地震之谜的过程中,伴随着丰富的想象,产生种种神话与传说。

大约在12世纪,日本古历书上有所谓“地震虫”的描述。1710年,日本有书谈及鲶鱼与地震的关系时,认为大鲶鱼卧伏在地低下,背覆着日本的国土,当鲶鱼发怒时,就将尾巴和鳍动一动,于是造成了地震。我国古代对地震这一特殊灾害,也有专门描述。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地低下有一条大鳖鱼,驮着大地,时间久了就要翻一翻身,于是大地就抖动起来,鳖鱼翻身就是地震了。

.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震认识从神话中走出。古希腊的伊壁鸠鲁认为地震是由于风被封闭在地壳内,结果使地壳分成小块不停地运动,即风使大地震动而引起地震。随之出现了卢克莱修的风成说,即来自外界或大地本身的风和空气的某种巨大力量,突然进入大地的空虚处,在这巨大的空洞中,先是呻吟骚动并掀起旋风,继而将由此产生的力量喷出外界,与此同时,大地出现深的裂缝,形成巨大的龟裂,这便是地震。再有亚里士多德提出,地震是由突然出现的地下风和地下灼热的易燃物体造成。

20世纪伊始,科学家们开始深入研究地震波,从而为地震科学及至整个地球科学掀开了新的一页。相继提出比较有影响的假说有三:一是1911年理德提出地球内部不断积累的应变能超过岩石强度时产生断层,断层形成后,岩石弹性回跳,恢复原来状态,于是把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出来,引起地震,这是所谓“弹性回跳说”;二是1955年日本的松泽武雄提出地下岩石导热不均,部分溶融体积膨胀,挤压围岩,导致围岩破例产生地震,这是所谓“岩浆冲击说”;三是美国学者布里奇曼提出地下物质在一定临界温度和压力下,从一种结晶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结晶状态,体积突然变化而发生地震的“相变说”。

虽然,地震之谜迄今没有完全解开,但随着物理学、化学、古生物学、地质学、数学和天文学等多学科叫交叉渗透,深入发展,使地震学科取得长足的进步。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