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城南新区

西宁市城南新区

所属地区 中国青藏地区
中文名称 西宁市城南新区
目录导航

西宁概况

   西宁市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青海省省会西宁取“ 西陲安宁”之意,是 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有“西海锁钥”之称。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 交通中心,主要 工业基地。位于省境东部, 湟水中游河谷盆地, 地理坐标东经101°49′17″、北纬36°34′3″。总面积7665平方千米,其中 市辖区面积350平方千米。截至2009年底,西宁市总人口达220.5万人.西宁市人口增长速度的减缓,对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市花: 丁香    市树: 柳树   西宁位于青海省东部、 湟水谷地,海拔2261米,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 交通中心。   西宁市是 青海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有源远流长的 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绚丽多彩的 民俗风情,是青藏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   西宁地处青海东部, 黄河支流湟水上游,四面环山,三川会聚,扼青藏高原 东方之门户。地理坐标为东经101°49′17″北纬36°34′3″地势由北向 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东西狭长,形似 一叶扁舟。湟水及其支流 南川河、 北川河由西、南、北汇合于市区,向东流经全市。   西宁市境内最高海拔4394米,市区中心海拔2261米。属大陆性高原 半干旱气候。其特点是:气压低、日照长,雨水少, 蒸发量大, 太阳辐射强,日夜温差大, 无霜期短,冰冻期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天然的避暑胜地,有“夏都”之称。   西宁古称“ 湟中”,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西宁曾是 西汉将军 赵充国屯田的基地,是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通衢、沟通中原与西部边地的重要城镇,也是历史上“ 唐蕃古道”必经之地。今天的西宁市为 兰青铁路终点、 青藏铁路和 青藏公路起点,依然是通往青藏高原腹地的交通要冲。   西宁周围群山环抱,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属高原半干旱气候,年均温4.9℃,最高31℃,最低-18℃。 年降水量379毫米。夏季凉风习习,凉爽如秋,是天然的避暑胜地。作为一个 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西宁市 名胜古迹众多,主要游览点有 北山寺、 东关清真大寺、 马步芳宅邸等, 湟中县的 塔尔寺是 藏传佛教圣地,著名的 青海湖距西宁市151公里。   西宁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75平方公里,人口100万。是一个有汉、回、藏、蒙古、满、土、撒拉等民族聚居的城市,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23%。尤其以回族和 藏族为多,如果要领略民族风情,这是一个好地方。   2010年 青海省西宁市的“ 汉族民间小调”,入选第三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音乐项目类别,序号7。

行政区划

   西宁(2张) 西宁市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个区,大通、湟中、 湟源三个县。以及正在建设的西宁(国家级) 经济技术开发区和 城南新区(属 城中区)、 海湖新区。   西宁市 面积7665平方千米,人口212.73万。    城中区 面积 20平方千米,人口15万人。邮编810000。    城东区 面积 115平方千米,人口29.6万人。邮编810000。    城西区 面积82.9平方千米,人口23.4万人。邮编810001。    城北区 面积 138平方千米,人口22.8万人。邮编810001。   海湖新区 面积 10.46平方千米   城南新区(城中代管) 面积 30平方千米2001年4月25日正式开工奠基。一个集房地产业、 商业贸易、信息产业、行政办公、 观光旅游、文化娱乐、 生态园林、青藏高原 特色资源精深加工的现代化生态城区。   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位于城东区内,西起 青海民族大学东侧,东至 小峡口,北起 湟水河,南至 南山,第一期开发面积4.4平方公里,控制面积8平方公里。     湟源县 面积1509平方千米,人口14万人。邮编812100。县人民政府驻 城关镇。    湟中县 面积2700平方千米,人口47万人。邮编811600。县人民政府驻 鲁沙尔镇。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面积3090平方千米,人口43.7万人。邮编810100。自治县人民政府驻 桥头镇。

历史沿革

  古为羌地,西汉时置军事和邮传据点 西平亭,神爵初属 金城郡 临羌县。 武帝元狩二年( 公元前121年),汉军西进湟水流域,汉将 霍去病修建军事据点西平亭,这是西宁建制之始。东汉建安中置西平郡,治 西都县(今 西宁市)。(或说,) 魏文帝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扩建为西平郡,开始在此筑城。北宋 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改为 西宁州,至此“西宁”之称始于见史。 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正式建省,治 西宁县,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以省垣周围正式成立西宁市。   1949年9月5日 西宁解放,9月8日成立 市人民政府,为青海 省辖市。1950年西宁市为 青海省人民政府驻地。 1960年原由省 直辖的湟中、大通2县和 互助土族自治县划归西宁市领导。1962年湟中、大通2县和互助土族自治县改由省直辖。1966年 大通县(驻桥头)交由西宁市领导。1985年11月6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5]163号)撤销大通县,设立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以原大通县的 行政区域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1986年3月5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6]30号):(1)将西宁市城西区分设为城西、城北两个区。(2)撤销西宁市郊区,将原郊区所辖的7个乡分别划归城东、城中、城西、城北4个区管辖。1999年12月5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9]142号)将 海东地区的湟中县、湟源县划归西宁市管辖。   1999年(1999年统计资料不含湟中、湟源两县数据)西宁市辖4区(城东区、城中区、城西区、城北区)、1县(大通回族自治县)。计有23个 街道办事处,11个镇,22个农村乡政府。计有370个 村民委员会,216个 居民委员会,104个家属委员会。总面积为3456平方千米,市区面积为350平方千米, 建成区面积55平方千米。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48.62万人,其中市区人口91.91万人。   2000年,根据第五次 人口普查数据:西宁市总人口1849713人,其中:城东区 270268人、城中区 148521人、城西区 225412人、城北区 210265人、大通县 416968人、湟中县 448465人、湟源县 129814人。   2001年1月16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7号文批复: ①撤销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新庄乡,设立 新庄镇;撤销 多林乡,设立 多林镇;撤销 长宁和后子河2乡,合并设立 长宁镇;撤销 清平乡,并入 黄家寨镇;撤销岗 冲和景阳2乡,合并设立 景阳镇;撤销 药草乡,并入 塔尔镇;撤销 新城乡和 无朔镇,将其中6个村(老营庄、 毛家寨、贺家寨、 毛家沟、大湾、水泉湾)并入桥头镇,另4个村(新添堡、上堡、鲍东、鲍西)并入长宁镇。 ②撤销湟中县 上五庄回族乡,设立 上五庄镇;撤销总寨和 升平2乡,其中将 总寨乡的18个村( 王斌堡、 张家庄、 清河、 清水河、总南、总北、谢家寨、 杜家庄、泉 尔湾、 新庄、王家山、逯家寨、 新安、星家、元堡子、享堂、塘 马坊、陈家窑)和 升平乡的5个村(莫家沟、上细沟、下细沟、上 野牛沟、下野牛沟)合并设立 总寨镇;撤销坡家和甘河滩2乡,与 大才乡的黄二村合并设立 甘河滩镇;撤销拦隆口、四营和拉沙3乡,其中将 拦隆口乡的25个村(拦隆口、扎什营、新村、 巴达、班仲营、端巴营、西岔、上 鲁尔加、下鲁尔加、 白杨口、东拉科、南门、上庄、前庄、中庄、尼隆台、卡阳、白崖、尼隆口、桥西、千东、千西、上寺、铁家营、 上营)、 四营乡的11个村(伯什营、麻子营、白崖、拦一、拦二、尼麻隆、 图巴营、合尔营、后河尔、上红土沟、下红土沟)和 拉沙乡的7个村(红林、邦隆、南门、占岭顶、民联、峡口、民族)合并设立 拦隆口镇;撤销 上新庄乡和 马场藏族乡、合并设立 上新庄镇;撤销 田家寨和什张家2乡,合并设立 田家寨镇;撤销共和、维新和 盘道3乡,合并设立 共和镇;撤销 李家山乡,与四营乡的 塔尔沟村合并设立 李家山镇。 ③撤销湟源县 大华乡,设立 大华镇。 ④将湟中县总寨乡的4个村( 徐家寨、 东村、西村、 陈家滩)并入鲁沙尔镇;拉沙乡的8个村(北沟、中村、 杨家台、年家庄、尕尔加、目尔加、洛尔洞、 拉卡山)和拦隆口乡的8个村(合尔营、奔巴口、丹麻寺、油房台、玉拉、幸福、 沙窝尔、初哇)并入 多巴镇;升平乡的4个村(上阿卡、下阿卡、 秋子沟、牙加)并入 土门关乡。2001年底,全市辖23个街道、26个镇、26个乡、6个 民族乡,128个社区、28个 居委会、926个村(牧)委会。   2003年底,辖23个街道、26个镇、24个乡、6个民族乡,934个村(牧)委会、165个 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783713人。   2004年7月,西宁市城北区区划调整,街道办事处由4个调整为3个:撤销 三其街道办事处,并入 马坊街道办事处。   2006年8月,西宁市:新增1个镇,全市乡镇总数由56个(26镇30乡)调整为50个(27镇23乡)。    湟中县:撤销 西堡乡,设立 西堡镇;撤销 大源乡,并入鲁沙尔镇;撤销 丹麻乡,并入田家寨镇。    湟源县:撤销 塔湾乡,并入 申中乡;撤销 城郊乡,分别并入城关镇、 东峡乡、 和平乡。    大通县:撤销 西山乡,并入 青山乡;撤销 窎沟乡,并入 朔北藏族乡。

经济发展

  西宁工业已形成以机械、轻纺、化工、 建材、冶金、 皮革皮毛、食品为支柱的 工业体系。 机械工业技术力量雄厚,机床、工程机械及各种工具等产品的生产已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 纺织工业从纺纱、织造、后整理到服装制品; 轻工以灯泡、 塑料制品等为主,品种不断增加;化学工业已形成以化肥、制药、氟化盐、硫酸、 红矾钠、润滑油等为 拳头产品的支柱行业; 建材工业在充分开发利用地方资源的基础上,已形成 水泥、沥青、 保温材料、PVC低发泡板、 舒乐舍板、 石膏及其制品等系列产品; 冶金工业拥有全国最大的 电解铝厂——青海铝厂和列入全国500强的西宁钢厂及生产 硅铁出名的青海山川 铁合金厂,成为冶金工业龙头;食品工业在坚持地方特色的同时,大力发展 绿色食品、乳制品系列、三刺系列、虫草系列等保健、 营养食品,多数产品已蜚声国内外。   能源、 电力充裕,有年产100多万吨煤矿一座。黄河上游可建设13座大中型水电站, 总装机容量为130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360亿千瓦时,现已建成 龙羊峡水电站,装机容量128万千瓦, 李家峡水电站已开工建设,装机容量为200万千瓦,加上市内已有的火电、水电等中小型电站,使西宁电网电力资源极为充沛。   西宁农村经济有一定基础, 粮食产量18万吨,油料1.8万吨,蔬菜、肉、禽、蛋、奶自给有余。牲畜年存栏数51万头(只)。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生力军。   西宁对 外贸易持续发展。外贸进口总值超过1.6亿美元,实现出口创汇1.2亿美元;主要出口商品有硅铁、机床、轴承、绵纱、 骨胶、 蚕豆、量刃具等十余种。 三资企业不断壮大,已成为西宁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西宁是全省最大的商品 集散地和商业贸易中心。市场建设成绩显著,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共有商业、 饮食业、 服务业网点近2万个,从业人员6万人。商业门类齐全,商品丰富,购销两旺,市场繁荣。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2010年全市完成 地区生产总值628.28亿元,按 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4.46亿元,增长5.8%,对GDP的 贡献率为1.38%,拉动 经济增长0.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20.76亿元,增长21.2%,对GDP的贡献率为57.6%,拉动 经济增长10.48个百分点,其中, 工业增加值达到275.4亿元,增长23.1%,对GDP的贡献率为53.61%,拉动 经济增长9.7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83.05亿元,增长16.1%,对GDP的贡献率为41.02%,拉动 经济增长7.47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3.83:49.76:46.41转变为3.89:51.05:45.05.,全年 人均GDP为28428元,折合美元为4307美元,增长17.2%.

资源状况

  西宁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依托全省的资源优势,有开发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    水能 青海地处黄河、 长江、 澜沧江源头,境内河流纵横,而且河床陡峭,河谷狭窄,落差较大,蕴藏着丰富的 水能资源,尤以黄河、 长江水能资源最为集中,开发潜力极大。据勘探,全省有1万千瓦以上水能资源的 干支流共108条,总蕴藏量2337.46万千瓦,分别占全国和 西北地区总量的3.3%和27.8%。可开发的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为2099万千瓦,其中装机25万千瓦以上的电站可建17座,2.5万至25万千瓦的可建51座。西宁地表水和 地下水也十分丰富, 湟水河贯穿市区,全年 径流量18.94亿立方米,自产 地表水资源量7.01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量6.98亿立方米,水资源量13.99亿立方米。    植物 青海地处 寒温带,植物种类较为丰富,共有 经济植物75科、331属、947种,其中 种子植物约占三分之一。有各类 药用植物约680种,著名 中药材50余种,如西宁 大黄、 冬虫夏草、 雪莲、 贝母、甘草、 藏茵陈、 黄芪、 麻黄、 枸杞等畅销国内外。此外还有纤维类、油料香料类、食用观赏类植物数百种,其中以蕨菜、 蕨麻、沙棘等最为驰名。绝大部分植物尚待开发利用。    动物 青海境内有野生兽类103种、 鸟类294种,分别占到全国的1/3和1/4。现已查明的有 经济价值的动物250多种。有国家级 保护动物 野骆驼、 野牦牛、 野驴、 盘羊、 白唇鹿、 雪豹、 黑颈鹤、 苏门羚、 黑鹳等10种,二类保护动物20种,三类保护动物9种。省内江河湖沼中,有各种 鱼类37种,其中有经济价值的15种,大部分有待开发利用。    畜牧 青海是中国五大 牧区之一和重要的 畜牧业生产基地。全省草原面积3644.94万公顷,占全省面积的53.6%。 草原载畜量2300万头(只)。每年产出13万吨牛羊肉和400多万张牛羊皮。其中被称为"雪山之舟"牦牛500多万头,接近全国的一半; 绵羊1400多万只。纤维长、拉力强的" 西宁毛"驰名中外。    矿产 现已发现各类矿产123种, 探明储量的有97种。在全国的总储量中,有51种的储量居前10位,11种居首位。已经国家审定上储量表的矿产有70多余种, 保有储量的潜在价值达81200亿元。其中,具突出优势的有:    盐湖资源 被誉为 聚宝盆的 柴达木盆地,共有33个盐湖,经济价值最大的是全国独一无二的锂矿区-- 东台吉乃尔湖和全国最大的钾镁 盐矿区-- 察尔汗盐湖。已初步探明 氯化钠储量3263亿吨, 氯化钾4.4吨,镁盐48.2亿吨, 氯化锂1392亿吨, 锶矿1592万吨, 芒硝68.6亿吨,上述储量均居全国第1位。其中,镁、钾、 锂盐储量均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90%以上。而且,盐湖资源品位高,类型全,分布集中,组合好,开采条件优越。    石油天然气资源 目前共发现16个 油田、6个 气田。石油资源达12亿多吨,已探明2.08亿吨; 天然气资源2937亿立方米,已探明663.29亿立方米。    金属和黄金资源 矿种多,品位高,产地遍布全省各地。 有色金属矿产有:铜(储量180万吨)、铅(110万吨)、锌(153万吨)、镍、钴、锡、钼、锑、汞等。 黑色金属矿产有:铁、锰、铬、钛、钒等。另有贵重金属矿产金、银、铂;稀有 稀土金属和 稀散元素矿产锗、镓、锢、镉、锶、铍等,保有储量占全国的63%。    非金属矿产资源 共发现矿产36种,有5种列全国第一。主要有 石棉、 石墨、石膏、溶剂 石英石、石灰岩、 白云岩、耐火 石英岩、硅石、 耐火粘土等。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旅游资源:西宁是一座有着两千一百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古称西平亭,曾是汉 后将军 赵充国屯田的地方、 南凉的都城、 唐蕃古道的咽喉、 丝绸南路的要道、青藏高原通向中原的门户、 河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古就是一颗璀璨的“ 高原明珠”。 北山烟雨—— 西宁古八景中遗留最完善的一景,面对自然界这神奇的造化,你会在一刹那间万念俱空。千百年的风剥雨蚀和 鬼斧神功,造就了这或状如层楼迭起,或如宝塔凌空的奇峰。

科技事业

  西宁地区现有独立的科研院所33个,非独立院所2个,其中两所 中国科学院院属科研院所: 中科院 青海盐湖研究所、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现有科学技术学会88个,会员43500人。现有科技人员21885人,其中有高级 专业技术职称593人,中级6524人。   1990年以来, 西宁市委、市政府开始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九五"期间,实施并完成了三个标志性工程: 农业97155工程、工业36112工程和科技21125工程;实施完成了科技工程、 科学技术普及工程、信息化科技工程、社会发展科技工程、跨世纪人才培养工程。科学技术工作推动了 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八五"和"九五"期间,西宁市实施科技开发的推广项目469项,新增产值70795.24万元,利税21014.41万元。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1983年西宁市开始科技成果注册登记以来,共获科技成果573项,其中省级成果121项,达到国际水平2项,国内水平42项,省内水平132项。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到75%,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2%。1985年我国 专利法实施以来,西宁市共 申请专利973件,其中发明244件, 实用新型651件,外观设计78件。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共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95项,市级433项。 西宁人民公园动物园首次在世界上人工饲养繁殖 珍贵动物雪豹、黑颈鹤成功,爱到国内外 专家的重视,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以 保护地 蔬菜栽培技术为核心的一批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延长了蔬菜的采收期,增加了细菜品种,自产名、特、稀、优蔬菜品种现已达到12大类248个品种。实现了"冬有鲜菜"、" 南菜北种"的目标。通过农作物优良品种和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增产,出现了一批高产典型,最高亩产小麦达到540kg,蚕豆350kg, 马铃薯2600kg,油料340kg,建成了一批油料、蚕豆、马铃薯生产基地,粮油产量稳定增长。通过 产学研结合,青海金牛胶业集团公司和 中国科技大学合作完成的" 彩色感光材料用胶中试"项目,采用独特工艺制造的产品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青海星火化工 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生产的"防结块 硝酸钾"具有颗粒细、纯度高、长期贮存不结块、使用方便完全的优点,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西宁宝光实业总公司完成的"首饰蜡铸技术开发"提高生产效率100倍以上。这些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为该市的工业发展增添了后劲。   为扩大与国际科技界的合作,先后接待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89人次来宁进行 科学考察、学术交流和合作攻关。组织214人次前往美、英、德、日等8个国家和地区学习考察及开展科技合作交流。先后争取到 日本、联合国undp组织的科技援助项目4项,资助经费50多万美元。还组团参加了全国性星火、高新技术、"双新"等成果展览交流。

教育事业

  长期以来,西宁教育战线认真贯彻落实《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可喜成就。全市形成了县有 中学、乡镇有中心小学、村有小学的基础教育网络。四区三县均通过国家高标准扫盲验收,都实现了"两基"目标。小学、初中少年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72%和98%,全市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   西宁有各类 高等院校8所,其中,普通高校5所。在校生32753人,共设置本专科专业110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8个。成人高校2所,在校生9907人。   全市现有中等 职业技术学校13所,在校生3331余人,开展了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特别是财经、商业、烹饪、美容等服务业的 职业技术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民族教育是全省教育工作的重点。西宁 部分 大中专院校和 重点中学设有民族部、民族班。全市专设民族学校3所。   全市共有教职工22092人,教师19178人。其中高级教师444人,中级教师(包括 小学高级教师)4730人;高校教授57人, 副教授368人,讲师965人。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政府积极引进外资,发展教育事业。日本小岛先生捐资5亿日元修建的"青海小岛文化教育发展基地"、香港 邵逸夫先生捐资1220万港币修建的19幢多功能教学楼和1所 希望小学已经建成;世行贷款800万美元及配套资金,全部用于 贫困县发展义务教育。   2005年内 新建中学6所,完成16所学校的高中扩招。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8所,在校学生32753人,较上年增长12.0%; 普通中学149所,在校学生131624人,增长2.0%; 职业高中6所, 在校学生2536人,增长6.15%;小学715所,在校学生155453人,下降3.1%; 特殊教育学校3所,在校学生1068人,下降6.7%; 幼儿园194所,在园幼儿43439人,增长6.3%。 学龄儿童入学率99.99%,初中升学率77%。

体育事业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每年举办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150次左右。现在全市各主要公共场所有近80个健身辅导站点,每天参加晨练的人达3万多人次。市民参与体育锻炼,已成为西宁市区一道新的景观。   传统民族 民间体育活动空前活跃,在我市家牧区,除了传统的赛马、 拔腰、拉巴牛、摔跤、 武术等农牧民喜爱的乡土型项目外, 足球、篮球、自行车、棋类、田径等项目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农牧区的体育活动有声有色。    竞技体育成果显著,体育人才、训练队伍不断壮大,对外体育交流进一步加强,全市有各级各类 业余体校10所、 少儿足球俱乐部6年、 乒乓球俱乐部4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7所,受训人数近3000人。近年来在全国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在省内竞赛成绩处于领先地位。    体育设施不断完善, 体育市场进一步完美。已建成的西门口体育活动中心,是我市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中心占地10.78万平方米,总投资1.9亿元。它的建成,必将有效地发挥城市载体的功能,为实现该市体育战略目标做出贡献。

卫生事业

  西宁医疗卫生事业机构达到447个,其中医院46个;拥有病床8842张,病床 使用率74%;卫生技术人员9434人,其中有中级以上 专业技术职称671人;共有诊所、各类卫生保健所179人,卫生技术人员667人;每千人拥有 医疗卫生机构0.18个,拥有病床4.53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98人。县及县以上医院拥 各类 大型医疗设备222台,其中 ct机12台, 磁共振成像装置2台, 医用直线加速器3台,彩超8台,800ma以上 x光机9台。西宁人均预期寿命由50年代35岁提高到现在的68岁,其中城市为70岁。婴幼儿死亡率、孕妇死亡率以及 地方病、传染病发病率大幅下降。   全市三级防疫监督网络已具规模,加强了对地方四状腺肿病、 地方性氟中毒、 大骨节病及 包虫病等多种疾病的研究和防治。同时,组建了 食品卫生和公共环境卫生两支监督队伍。   以高原医学、 民族医药和地方病为重点,开展了各项科研活动,加强高原动植物及中 藏药资源的开发力度。已整理出版 藏医名著11部,许多 藏医学科研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有些 藏医药已走向国际市场。现全市共有藏医院1个,病床150多张,卫生技术人员和职工238人。   截止2005年末,全市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47个,其中:医院46个;卫生技术人员9434人, 其中:医生3485人; 卫生机构床位数8842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53人。

群众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西宁的群众文化活动得到长足发展,各种节庆文化、 广场文化、村落文化以及季节性群众文化、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已形成规模和特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覆盖面。市群艺馆是专职的群众文化单位,四区三县均有文化馆,各乡镇和村设有文化站(室),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文化网络。每逢春节、集会,群众喜闻乐见的 社火、"花儿"、 藏戏、龙鼓舞、 轮子秋、 格萨尔演唱、卓依、锅庄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随处可见。

对外贸易

  西宁对外贸易持续发展。外贸进口总值超过1.6亿美元,实现出口创汇1.2亿美元;主要出口商品有 硅铁、机床、轴承、棉纱、 骨胶、蚕豆、量刃具等十余种。 三资企业不断壮大,已成为西宁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宁是青海省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 商业贸易中心。市场建设成绩显著,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共有商业、 饮食业、服务业网点近2万个,从业人员6万人。

文物工作

  西宁现有省级文物管理机构1个,省级博物馆1个,市、县文物管理机构3个,市、县博物馆3个,专业文博人员28人。青海境内已发现的文物点有4300余处(西宁为705处),其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 塔尔寺和 隆务寺、 瞿昙寺、 马厂垣遗址、 西海郡故城、热水墓地),省级 文物保护单位224处(西宁6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19处(西宁77处); 馆藏文物16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205件(西宁14件)。西宁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 舞蹈纹彩陶盆,是中国最早的一件绘有舞蹈图形的彩陶。

农业生产

  全市实现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57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 农业增加值6.46亿元,增长2.42%; 林业增加值0.18亿元,增长25.66%;牧业增加值8.51亿元,增长7.11%;渔业增加值34万元,下降29.40%;农林牧渔 服务业增加值0.42亿元,下降4.42%。   粮食总产量26.73万吨,增长10.08%;油料总产量9.41万吨,增长4.20%;蔬菜产量39.34万吨,增长2.73%。在 畜产品产量中:肉类总产量6.87万吨, 下降3.73%;禽蛋产量0.40万吨,下降8.84%;牛奶产量9.23万吨,增长7.90%;羊毛产量1142吨,增长1.06%。   年末, 大牲畜存栏头数29.7万头,增长0.99%,其中:牛存栏23.92万头,增长3.64%;羊存栏63.99万只,增长1.38%;猪存栏34.77万头,下降8.60%。年内出栏牛16.56万头,增长5.34%;羊80.23万只,下降5.06%;猪46.16万头,下降8.74%。   全市 农作物播种面积187.62万亩,比上年下降1.17%,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5.83万亩,下降0.10%,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上年的55.80%上升到56.41%; 油料作物播种面积58.53万亩,下降3.31%,比重由上年的31.89%下降到31.20%;蔬菜种植面积16.09万亩,增长7.07%,比重由上年的7.92%上升到8.58%。   全市完成造林合格面积9.43万亩,其中:退耕地 造林面积2.67万亩。零星植树251.72万株,本年育苗面积0.34万亩。    农村基础设施继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年末 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28.72万千瓦,增长1.96%。

气候状况

  西宁属大陆高原半干旱气候。主要气候特征是: 日照时间长,辐射量大,冬季漫长,夏季凉爽,全年平均气温6.5摄氏度,为黄河 湟水谷地暖区,是天然的避署胜地。

民族宗教

  西宁是典型的 移民城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西宁地处 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结合部,是青藏高原人口唯一超过百万的中心城市,有汉、回、藏、土、蒙古、撒拉等34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25.55%。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并存, 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影响尤为深远。

文化事业

  西宁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结合部,是一个多民族城市,其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从文艺形式看,有戏剧、曲艺、歌舞、音乐、民歌等。戏剧主要有 眉户剧、 平弦剧、 藏戏、 灯影戏、豫剧、秦腔。曲艺主要有平弦、 越弦、下弦、 道情、 贤孝。歌舞音乐主要有汉族的 社火、土族的 安昭、回族的 宴席舞、 撒拉族的 婚礼舞、藏族的 锅庄舞以及 藏传佛教寺院在祭祀、典礼、法会时演奏的寺庙音乐。民歌主要有汉、回、土、撒拉族喜爱的"花儿"和藏族的"拉伊"等。此外,藏传佛教圣地 塔尔寺的 酥油花、 堆绣、壁画被誉为"艺术三绝", 黄南州的 热贡艺术和湟中 农民画也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工业建设

  全市各级政府大力实施“ 工业强市”战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使工业发展的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工业发展的后劲不断增强。全市实现 工业增加值147.89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其中: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38.12亿元,增长25.4%。在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增加值16.91亿元,增长26.7%, 重工业增加值121.21亿元,增长25.2%。国有 企业增加值15.18亿元,增长4.7%; 集体企业增加值0.59亿元,下降16.4%; 股份合作制企业增加值0.76亿元,增长41.7 %; 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13.42亿元,增长26.2%;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增加值7.13亿元,增长78.6%;其他企业增加值1.04亿元,增长93.9%。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原煤200.48万吨,增长61.10%;发电量87.09亿 千瓦小时,增长26.83%;农用化肥7.66万吨,增长1.38倍;水泥167.38万吨,增长 7.48%;钢材101.97万吨,增长42.39%;生铁87.94万吨,增长77.21%; 铁合金28.25万吨;增长7.58%;原铝84.30万吨,增长8.57%; 金属切削机床1025台,增长29.26%;乳制品4.40万吨,增长1.89倍;服装78万件,增长98.01%; 饮料酒6.22万吨,增长47.34%;中成药438吨,增长86.01%。

农业经济

   西宁市辖四区三县50个乡(镇),共有12个涉农办事处,931个 村民委员会,4580个社,农业总户数25万户,农业总人口103万人。总耕地面积1841112亩,其中 水浇地460680亩,浅山地605481亩,脑山地621451亩,临时性耕地153500亩,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25%、33%、34%和8%。全市拥有天然草场506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474万亩,围栏草场98.2万亩,牲畜暖棚圈舍130万平方米, 水产养殖面积1500余亩。全市农机保有量13.55万台,总动力111.45万千瓦,农机化综合水平67%。    西宁市农牧和扶贫开发局是主管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市政府职能部门,增挂西宁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西宁市 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的牌子。局机关内设办公室(增挂政策法规处牌子)、计财处、种植业指导处、农牧业经济指导处、 畜牧兽医草原处、科技处、市场与经济信息处(增挂发展规划处、 菜篮子办公室牌子)、乡镇企业处8个职能处室。现有人员编制29名。下属市经营管理站、市 农机监理管理站、市 农业技术推广站、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市种子管理站、市农广校、市畜牧兽医检疫工作站、市兽医 卫生监督管理所等8个事业单位, 在职职工177名。   近年来,全市的农业工作坚持"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面向市场,富裕农民"的工作方针,以农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稳步增长。2009年,全市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191848.09元,较2008年增长5.3%;完成 农业总产值165250.4万元, 较2008年增长11.4%;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8年的37.2%提高到42.8%; 农民人均纯收入4699元, 较2008年增长16.07%。粮食总产量264524吨,较2008年增长4.73%;油料总产量7.89万吨,增长25.44%;蔬菜产量495491万吨,增长5.47%;肉类总产量65751万吨,增长15.03%;奶类产量105163万吨,增长32.88%,禽蛋4675吨,减少0.92%。

交通通讯

   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货运总量2441万吨,增长 3.04%,其中:铁路359万吨,增长7.81%;公路2082万吨,增长2.26%;航空0.49万吨, 增长8.89%。货物 周转量87.93亿 吨公里,增长3.81%,其中: 铁路60.49亿吨公里,增长5.04%;公路27.36亿吨公里,增长1.17%;航空804万吨公里, 增长8.15%。全年客运总量3303万人,增长7.01%,其中:铁路295万人,增长14.79%;公路2965万人,增长6.20%;航空43万人, 增长14.43%。 客运周转量50.83亿人公里,增长11.37%,其中: 铁路26.63亿人公里,增长15.94%;公路17.98亿人公里,增长3.55%;航空6.21亿人公里, 增长17.14%。    邮电通信业增长较快。全年完成 邮电业务总量22.02亿元,增长25.22%,其中:邮政1.12亿元,下降0.34%; 电信20.90亿元,增长26.96%。年末电话装机设备容量108万门,增长8.00%,其中:电信部门80.55万门,增长1.96%。年末市话用户76.51万户,下降2.73%,其中: 住宅电话60.65万户,下降6.05%。移动电话用户105.10万户,增长23.40%。年末互联网用户11.27万户,增长35.95%, 数字数据用户7527户,下降13.92%。

民俗文化

  青海是花儿的 故乡,河湟花儿是西北花儿的精魂,最美的花儿是用 三江最纯净的源头之水浇灌的圣洁之花。居住在这里的汉、藏、回、土、撒拉等各族群众,无论在田间耕作, 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赶车,只要有闲暇时间,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可以说,人人都有一副唱“花儿”、漫“少年”的 金嗓子。青海农民唱起“花儿”,村里的 张秀花、 王富贵们就会泪水涟涟。花儿对青海人来说象每天的饮食一样普通。   花儿是产生于青海,并流行于青、甘、宁、新等地区的一种 山歌,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较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花儿发源于 临夏,由于流行的地区不同,加之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西北各 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形成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

贸易旅游

  2007年, 消费品市场繁荣,交易活跃, 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全市实现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99亿元,增长16.30%。   城市消费总量大、增速快。市区 零售额126.42亿元,增长17.05%;县及县以下零售额12.57亿元,增长9.24%。   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保持较快增长。批发业实现零售额27.12亿元,增长16.18%;零售业实现零售额90.98亿元,增长16.16%;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9.19亿元,增长17.39%;其他实现零售额1.70亿元,增长13.35%。   全年实现外贸 进出口总额56740万美元,下降2.98%,其中:进口21107万美元,增长1.34倍;出口35633万美元,下降27.94%。 贸易顺差14526万美元。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旅游接待国内游客总人数685.9万人次,增长37.12%;入境游客3.34万人次,增长16.27%。实现旅游总收入30.95亿元,增长42.33%,其中: 旅游外汇收入1015.50万美元,增长24.61%。   市区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6.4,上涨6.4个百分点;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5.7,上涨5.7个百分点。

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全年实现 财政总收入43.63亿元, 增长43.2%,其中:地方 一般预算收入18.41亿元, 增长30.0%。完成 财政支出49.71亿元,增长41.4%,其中:地方 一般预算支出45.04亿元,增长31.3%。    金融平稳运行,存贷款稳定增加。年末西宁地区 金融机构各项 存款余额791.52亿元,比上年增长22.62%,其中:城乡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297.09亿元,增长8.91%。各项 贷款余额 721.41亿元,增长22.10%。西宁地区金融机构现金累计收入1324.90亿元,增长35.30%;现金支出1333.29亿元,增长32.98%。现金 净投放8.39亿元,下降64.13%。   全年 保费收入11.23亿元,增长79.6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85亿元,增长1.56倍;人寿险保费收入4.38亿元,增长22.41%。全年 赔款支出3. 13亿元,增长1.25倍,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2.71亿元,增长1.33倍;人寿险赔款支出0.42亿元, 增长86.04%。 赔付率27.88%。

居民生活

  城乡 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7年,城市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10636元,增长13.94%; 农民人均纯收入3398元,增长15.14%。   城市居民人均 消费性支出7635.50元,增长13.58%,其中:食品支出2942.15元,增长19.42%;衣着支出833.95元,增长22.62%;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485.19元,增长12.32%;医疗保健支出662.88元,增长14.80%;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888.87元,增长12.66%;居住支出674.38元,下降3.67 %;交通和通讯支出786.94元,增长0.70%;杂项商品及服务支出361.15元,增长20.64%。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 家用电脑32.67台、家用汽车3辆、移动电话147部、 彩色电视机113.67台、电冰箱90.33台、摄像机4架、洗衣机99.67台、固定电话85部、微波炉50.67台。

民族风情

  青海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地区之一,全省除汉族外,世居青海的主要有藏、回、土、撒拉和蒙古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情。   藏族是青海少数民族中的主体民族,从全国藏族分布看,青海是藏族分布最多的省(区)之一。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藏族歌舞旋律明快,节奏强烈、舞姿优美,动作豪放。赛马、 赛牦牛、射箭、摔跤、登山等都是藏族十分喜爱的传统 民族体育活动。   土族是 青海高原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勤劳纯朴、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成为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国内外游客到互助土族之乡游览,已成为省内极具吸引力的民族风情 旅游项目之一。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生活习俗大多同回族相似,但也有自己的特点。据历史考证,撒拉族先民700多年前从中亚 撒马尔罕迁到 循化街子一带定居,后来在民间有各种各样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给撒拉族这个民族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 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他们非常注重礼节,宾客来访,全家人在 蒙古包外恭迎,并用“霍仁木”( 全羊席)盛情招待,席间拿出自己酿制的传统饮料 马奶酒为客人助兴。蒙古族人热情奔放,喜爱歌舞,每年七、八月间都要在草原上举行盛大的 那达慕大会。届时,杀牛、宰羊,喝酒唱歌,还要举行射箭、打靶、赛马、摔跤等活动。   回族,主要聚居 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甘肃、青海、新疆、河南、河北、山东、 云南等省区,其余散居全国各地。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回族聚居地方,多建有清真寺。 每年举行 开斋节、 古尔邦节和 圣纪三大节日。

社会保障

  据劳动保障部门统计,年末 失业保险参保单位1160个,参保人数14.52万人, 失业保险基金总支付3131万元;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单位2809个,参保职工24.41万人, 养老保险基金累计支出12.02亿元;参加 基本医疗保险单位1902个,人数16.17万人,医疗保险费用支出19809万元; 工伤保险参保单位1388个,人数9.13万人,工伤保险费用支出1557万元; 生育保险参保单位771个,人数5.78万人,生育保险费用支出446万元。   全年累计城镇登记失业人数4.37万人,登记 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2.21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4.05%。年末,城市居民享受 最低生活保障补贴人数7.51万人,全年累计兑现 最低生活保障金8623万元。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 西宁市 老年人口所占比重急速攀升,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2008年全市总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26.84万人,占总人口的12.32%。   2008年,西宁市总人口为217.79万人,比2000年增长10.04%;而2008年,60岁及以上人口达26.84万人,比2000年增长52.76%。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总人口增长速度。   同时, 人口流动和迁移加速,促使大家庭结构向小家庭转变,老年人与子女、晚辈共同生活的家庭逐年减少。近年来,西宁市居民家庭结构逐渐呈 倒金字塔形,4个老年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421”家庭大量出现,“ 空巢家庭”比例也呈上升趋势。据统计,2008年,西宁市65岁以上独居老年人和老年夫妻单独生活的“空巢家庭”占有老年人口家庭的26.9%,比2000年上升了12.1个百分点。   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意味着老年赡养比也迅速提高。2008年,西宁市人口社会 总负担系数为36.49%,较2000年的38.26%下降了1.77个百分点,老年人口负担系数为11.7%,上升了4.71个百分点。不断增多的老年人口,使如何养老这一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如何让老年人过上一个幸福的晚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物分布

  西宁现有省级 文物管理机构1个,省级 博物馆5个,市、县文物管理机构3个,市、县博物馆3个,专业文博人员28人。青海境内已发现的文物点有4300余处(西宁为705处),其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 塔尔寺和 隆务寺、 瞿昙寺、 马厂垣遗址、 西海郡故城、热水墓地),省级 文物保护单位224处(西宁6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19处(西宁77处); 馆藏文物16万余件,其中 一级文物205件(西宁14件)。西宁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 舞蹈纹 彩陶盆,是中国最早的一件绘有舞蹈图形的彩陶。

文艺团体

  西宁现有专业文艺团体5个,演职人员585人,其中,省级剧团5个,演职人员362人;市级剧团3个,演职人员223人。这些文艺团体植根民族文化传统,创作上演了一批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作品,代表作有 音乐舞蹈史诗 《天域天堂》 《秘境青海》等,大型民族歌剧《 马五哥与尕豆妹》、《湟水谣》,民族歌舞 《花儿红了》,秦剧《 寇准罢宴》、《秦腔将军》,豫剧《石桥迷案》、 《大唐公主》等。近年来一批优秀的民族歌舞节目在 北京和欧美、亚、非等地演出,受到外地、外国观众的欢迎。 2008年4月8日—10日,大型民族风情歌舞晚会《青溜溜的青海》进京展演,将青海五大民族(汉族、藏族、土族、 撒拉族、蒙古族)原生态艺术进行提炼,集歌、舞、诗、乐、 魔术、杂技为一体,成为 2008北京奥运重大文艺演出活动一抹亮色。

西宁八景

   西宁八景(11张)有的现在名气仍然很大,但是有的已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被人们遗忘甚至消亡。消亡的原因不一,但那些有着深厚历史渊源、有丰富人文景观的景区景点,现在仍然为人们所熟悉,并且依然吸引游客。所以,开发景点必须依托人文景观,依托文化底蕴。   石峡清风,它之所以成为八景之一,人们所咏的,不仅是 峡谷吹来的 自然风,或者是沿途秀丽的自然风光,人们还借物咏志,希望和祈求从这个风光秀丽的 小峡经过的官员,两袖清风。   湟流春涨, 所指的 湟水河,则孕育了湟水文明,可以说是湟水两岸人民的母亲河。作为 黄河流域上游的支流之一,它也是 黄河文明的组成部分,所以,开发湟水春涨的景点意义很大。虽然现在 湟水河 河水受到污染,水流量减小,但通过这两年来的整治,已初步取得成效,在 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关注的现代,湟水河将呈现出崭新面貌。   南北两山作为 西宁市目前的重要景点,开发和建设已经相对成熟了,而 南山公园的建设,相信会演绎出更崭新的景致。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 娘娘山、 老爷山相邻,这两个景点和位于 互助土族自治县的 五峰山在一条线上。所以,开发这几个景点,可以考虑把它们联系起来,这条线,也将是青海一日游的一条好线路。   目前,老爷山的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但是还没有开发的娘娘山和五峰山,自然风光秀丽,加上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开发是大有前景的。娘娘山下,就是 清水乡柴家堡,一到夏天,这里丛林和麦田相依,草地丰茂,野花遍地, 景色宜人。这里还有明朝将领 柴国柱的坟地,有实物可以考证。当时,一门三总兵的柴家,在大通修建学堂。柴国柱任 山海关总兵时,防守重镇山海关,抵御金兵的侵犯,也是历史上有名气的将领。如果开发娘娘山时,把这些历史遗迹和这里的神话传说相连,编辑相关的 导游词,深入发掘娘娘山下的动人故事,将会大大提升娘娘山的名气。   五峰山风光秀丽,这里每年还举办 六月六“ 花儿”会,相当红火。这个景点开发出来后 ,可以在夏季随游客不定期地举办“花儿”会,增加人气。   另外一些景点,如龙池夜月等,由于文化底蕴单薄、景致单一等原因,不为人所知。但是,人们把 虎台等景点添加进来,并且,新添加的景致也纳入了开发建设的范畴。新的西宁八景开发出来,可以大大丰富西宁乃至青海一日游的内容。    石峡清风   从西宁东行15公里,便可到达一个秀丽清爽的避暑好去处,那就是 西宁古八景之一的“石峡清风”。   石峡,俗称小峡,在历史上是以险关危隘著称的。世治时,它是连通东西交通的要道;世乱时,它又是隔断两地的重门。宋代时修筑 绥远关以控制要害地段,后于 清代修筑了 武定关和 德安关。小峡也为人们留下了动人的 传说:昔日此地重山环复、河道不通,有仙人投石击山,丘峦崩摧,湟水 中通,形成了奇峻雄伟的小峡。   而今的小峡,一座 钢筋混凝土拱桥飞架南北,公路平坦如砥,行人车辆川流不息,险关变通途。只不过, 游人到达小峡口湟水两岸时,即便是夏日炎炎,仍觉得凉风习习。当年那“石乱马蹄稀”的情景已成为一段历史的回忆。    金蛾晓日   位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娘娘山,又名金蛾山。山顶有一座 天池,每到夏季雨水旺盛之时,天池里水波荡漾,池畔蝴蝶飞舞,五色斑斓。青海多山,而娘娘山上有一制高点,早晨在山上观日出,太阳从万山中喷薄而出,景象壮观,据说可与 泰山观日出媲美。游人登山观日出时, 朝阳、山花、蝴蝶相映成趣。娘娘山以其幽深秀丽、气象万千而 闻名遐迩。    文峰耸翠   提及这一景点,必然提及 西宁南山的一个 美丽传说。据说,人们曾经在南山修建一座阁楼,便有 凤凰落到这儿,当地人视为祥瑞之兆。后来,也是为了企盼当地文风繁盛,人们就在山上修建了 魁星阁。如今,这一景致已经不为西宁人所熟悉了。    凤台留云   西宁南山又叫 凤凰山,山上有亭,名叫 凤凰亭。 南凉时期,传言“龙现于长宁,麒麟游于绥羌”,由此而来的西宁古八景之一的“凤台留云”,成为西宁一胜景。南山以关帝庙为中心的建筑群,始建 于明 永乐八年,是西宁现存保护较好的明建筑。如今山上的景点均为解放以后新建。   由于南山的海拔比较高,所以 凤台上经常云雾缭绕,自成景致,如今,这些景致作为南山 公园的一部分已经开发出来了,并且随着南北两山大公园的开发,这些景致的开发会更上一个 台阶。    龙池夜月   所谓“龙池”,指的是位于西宁西郊苏家河湾村西南的一眼泉水。由于这里曾经修建过不少 庙宇,所以,历史上,这是一个 香火旺盛的地方。这里的庙宇,始建于 明代,后来屡建屡废,清末称作“ 五龙宫”,曾经盛极一时。   如今,所谓的龙池夜月景致我们已经无法欣赏了。但是,想象当年泉水清澈,夜色清朗,明月高悬,犹如 江南水乡般的景致一下子到眼前来了。    湟流春涨   所谓湟水,即指流经西宁城北的黄河重要支流——— 湟水河,又名 西宁河。每当春夏之际,湟水上游冰雪消融, 水源充足,流至西宁西郊河、 北川河、 南川河先后注入湟水,遂河水骤涨,波涛汹涌,故称“湟水春涨”,为西宁古八景之一。如今,湟水河两岸由于城市建设而日新月异。时值初春,漫步湟水河岸, 柳色如烟,公路如砥,高楼林立,夜晚万灯辉煌映衬着一天星斗, 风景宜人。    五峰飞瀑   著名的五峰飞瀑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北沟脑。因为这里的山峰很像五个手指,所以叫五峰山。这里环境幽雅,泉水众多,细流 飞洒,好像瀑布高挂,至今仍然是青海 旅游胜地。   五峰山有 三奇,即林、泉、洞。人们又归结了三林、三洞、 三泉。三林是松树林、 杨树林和桦树林,夏季林木郁郁葱葱,繁茂遍野,到了 秋季,松青、 杨黄、桦叶变红,层林尽染,风景无限。三洞是东洞、西洞、北洞。东洞深8米、高3米、宽3米,西洞深7米、高2米、宽3米,北洞深10米、高3米、宽4米。洞内露冷苔苍,别有韵味。三泉是龙宫泉、隐泉、裂口泉。三泉水以龙宫泉水质最好,泉水经石雕 龙口喷吐,沿七级 石壁泻下,形成瀑布,水溅山径,在泉石周围刻有“山幽林更静,人间歌不尽, 鸟语花香地, 泉中水长流”等诗句。   从龙宫泉拾级而上,便是 五峰寺。五峰寺始建于 清朝乾隆年间,主要建筑有 菩萨殿、 龙王阁、 玉皇宫、 香公楼、同 乐亭。近来, 亭台楼阁、绘饰新彩,更加引起游人注目。   五峰山也是青海民歌演唱胜地,俗称“花儿”会,每年六月六,正是五峰山风光最美的季节,五峰山六月六“花儿”会也就闻名遐迩。届时,西北各路歌手云集五峰山上,引吭高歌,声震四野,从黎明一直唱到深夜,“五峰六月歌仙会,八乡四野觅知音”,如此大规模的群众艺术盛会,为五峰胜景增添了异彩。    北山烟雨   西宁四面环山,南北两山却因奇、秀为人所爱。北山便是以奇制胜。西宁北山,又名 土楼山。土楼山上曾建土楼山神祠,在神祠的旧址又修建寺庙,旧称 北禅寺,也叫 永兴寺。早在 北魏, 郦道元在 《水经注》中曾记载:“湟水又东,经土楼南,楼北依 山原,峰高三百尺,有若削成,楼下有神祠,雕墙故壁存焉。”由此可见,北山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北山的古迹不少,这也是北山至今还作为西宁的一大名胜而著名的原因。如今,这里还有佛寺、道观、砖塔、洞窟、壁画和露天大佛。经历代的扩建增修,在峭壁断崖间凿成洞窟,自西向东依次分布着“九窟十八洞”。   高原的气候乍雨还晴,而到土楼山游玩,最佳胜景则是雨中观游。在烟雨中才能真正感受到土楼山隐约模糊、水墨入画的意境。站在 斗母殿,殿檐滴水如珠,雨幕中的群楼像笼罩了一层轻纱,道路纵横像是几笔粗墨,片片树林犹如淡墨渲染。遥望南山,似见似不见,形隐而神存。唯有北山顶上那座具有 唐代建筑风格的 宁寿塔,在 烟雨蒙蒙中矗立,像是一位久经风霜的老僧,在思谋着苍茫的人世。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