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刘辉 著
王永潮 绘
出 版 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4-1
版 次:1页 数:182字 数:113000 印刷时间:2011-4-1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
老北京已然成为历史。许许多多带有浓郁地域特点的风土人情,随着老城墙的破坏和旧胡同的没落,面临着失去依托的窘境……
夕阳下的老北京人如何留住那过往记忆的沧桑?新一代北京人将如何触摸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文化根基7憧憬中华文明古国故都文化的中外游客如何能够寻觅到老北京的魅力?
本书旨在为正在失去的老北京留下鲜活记忆:旧城楼、旧土城,承载着老人?正在失去的老北京的那份情感:老商店、老粮店,记录了稚童的细腻观察与尽情参与;街头的炒肝、豆腐脑、卤煮火烧、炸酱面,细致入微的叙述,足以让人“享受”一次难得的精神大餐。大杂院、小胡同、老槐树,逗蛐蛐、逮蚂蚱、遛鹩哥.逛书市、拍洋画、捉迷藏……每一个细节都展示了老北京曾经辉煌的市井文化,再现了老北京难以复原的精神遗产。
第一篇 儿时玩趣
抚摸城墙——城楼上的童年印痕
厮杀无痕——“拍洋画”的那些事儿
嬉戏冰车——数九寒天的玩法儿
戏“油葫芦”——斗蟋蟀的儿时把戏
巷间“枪”战——儿时的武装生涯
耍“猴栗子”——街头上演傀儡戏
洋画上镜——街头电影“拉洋片”
第二篇 食之旧事
饺饵藏福——经久不衰的食俗习惯
粮垛米斗——昔日的国营粮店
唇齿留香——副食商店的闲闻趣事
菘菜当家——大白菜食俗的变故
肠肥肝寡——连煮带熬的炒肝生意
核桃肠鲜——闲话卤煮火烧
《老北京那些事儿2》:好些儿时记忆,经不住岁月磨损,失落久远,渐渐淡忘。有时,刻意苦思冥想,也未必能理出个头绪。比方说:家旁的中药铺子老板姓甚名谁;原先胡同口卖油盐酱醋的副食店的那些老人儿是否还在;街边儿的煤铺子坐落在现在什么地方;走街串巷手拿“惊闺叶”的磨刀师傅现在可安好?诸如此类,竭尽脑力,儿时经历,如同散落无序的碎片,再也难拼接完整……
为老北京留点念想儿——对《老北京那些事儿2》想说的话
由刘辉著、王永潮绘的《老北京那些事儿2》就要出版了。可贺之余,两位作者非要约咱写序。作为多年的老哥们儿,还真没理由推辞。想了想,还是就事论事,说点儿咱想说的话吧!
去年底,刘辉欣喜地把《老北京那些事儿》送到咱手里。庆贺的酒桌上,刘辉说要考考老哥们儿。问:扉页上题的“亦庄亦谐蘸笔墨”、“亦真亦幻著文章”,什么意思?这算是问着了。这几年玩命儿健身,哥儿几个相约:打球打到60岁!根据地:亦庄。“一碗老酒把盏,傲视天下英雄”, “朋哥友弟,笑靥参透此生”。羽毛球场,我们哥儿几个拼得你死我活,谁也不服谁。小酒桌上,哥们儿间嬉笑怒骂纵论天下。每一次的亦庄相逢,都是一次谐趣横生的驿站约会。
亦庄亦谐见证了我们的体魄日渐康健,见证了我们的友谊始终如一,见证了我们的探讨卓有成效,见证了我们的心态张弛有度。借此,延续着老友间常态的交流。
作者好学。刘辉比我们年长几岁,天性率直。写文、做事,倘若遇着磕绊,他可环论大小,照直了跟咱请教、絮叨、掰扯。寻起源、找论据、抠字眼,凡涉及北京的事儿,他可一板一眼的,谁打马虎眼可不成。刘辉的一些文章都与咱聊过:构思、情节、人物、结局。甚至一些“年久失修”的京城土话都要抬出来,抖落抖落,咱为他的博学而暗生敬佩,为他的执着而由衷感动。不得不叹一声:人如其文,文如其人啊!
诗作,是刘辉一大喜好。多年啦,发个短信都是文绉绉的。赶上逢年过节,更是诗兴大发,不是七律就是七绝,要不来段长短句。健康的、励志的;时事的、时髦的;藏头的、掐尾的;只要是乐段子,都能顺口、顺手编出来。所以,今个儿拿手里见着刘辉又是一文一诗,毫不怀疑他作诗的能耐。按他说:有想法了,几分钟一首诗就可“出笼”。诗文如何?还得众人评说,咱是不懂。
2007年,赶着鸭子上架,刘辉愣是自学了电脑。老实说,也就是打打字而已。没觉得,他在当年就开了几个博客,自己做圈主炒起了“文学杂烩”。从他嘴里说出来,咱还真感觉诧异。
在原先,刘辉信“笔”由缰,笔头子挺硬,出手快。散文、杂文、诗歌、通讯、报告文学,常在报刊发表。自打跟电脑结缘,他便开阔了视野,其文章也如虎添翼了。笔名“文军”的作品,时常搁在“新浪”等网站的博客首页。
2008年,刘辉、王永潮说:写书,出书,我们的一生愿望。起初,我们只当听乐儿。谁承想,2009年,他们大功就已告成!不能不佩服他们的天分与勤奋,不能不佩服他们的顽强与执着。儿时的文学之梦旅,终于在中年扬起了即将远行的风帆。终身的职业错位,没能淹没住他们哥俩儿坚强的固守。我们真诚祝愿他们的文学旅程走得更远!
《老北京那些事儿2》,我看了稿子。说是图文并茂,相得益彰,一点儿不夸张。刘辉的诗与文、王永潮的绘画,堪为写画释解老北京的上乘精品。
应该说,刘辉把全部生活积累与文字的积存,都毫无保留地倾注在这里。书中的“我”——纯粹的北京爷们儿。小淘气、小聪明、小计谋,作者把地道的小胡同小平民的喜怒哀乐娓娓道来。我分明能触摸到刘辉炙热的胸怀:在旧城楼、在旧土城、在老胡同、在老院落,嬉笑打闹中流连着抚摸着回味着曾经的历史痕迹。老商店、老粮店,流露出无瑕稚童的细腻观察与刻骨参与。街头的炒肝、豆腐脑、牛头肉、卤煮火烧、炸酱面,细致入微的展开叙述,足以让人们“享受”一次难得的精神会餐。或许,北京名吃为此会“蹭”到流行的巅峰。
亦庄亦谐,定位很准。北京人说话特有的幽默调侃、诙谐趣味;做事特有的玩世不恭、不吝秧子;为人特有的侠气仗义、不计得失;字里行间经意不经意之中时隐时现。“挠”到痒痒儿处,不得不悄悄地会心一笑。画作的真实感与谐趣性,足以让读者细细把味。
亦真亦幻,正是刘辉的写作略显高明之处。北京往事,浩浩渺渺。写起来,难得不挂一漏十;难得不顾此失彼;难得不删繁就简。有些事儿点到为止,有的事情捌根儿未必说准喽!于是,在忠实于“那些事儿”的同时,很有情调地编织些围绕脉络走向的小情节,缓解了“那些事儿”本来的枯燥。就我所知:到目前为止,就这么个写法,好像还没有人涉足。有理由相信:正因为刘辉京味儿散文、京味儿杂文独树一帜的有益尝试,从而积淀并凸显了此书的文学价值。
绘画者王永潮,为人忠厚、办事牢靠、画风严谨。他的画感极强,钢笔画画得尤其地道。聊天的时候,我了解到他曾有不平凡的人生感悟。王永潮提起当初当兵上前线的经历,总是深情地怀念枪炮下失去生命的战友;每每说起猫耳洞下的摄录、画作,还是青春时的激情燃烧。生命的珍贵,生命的瞬间转换,他理解的尤为透彻。永潮的画作曾是战场上血与火的记录;曾是战友引以自豪的史料资本。他当年为邮政部门设计的战地首日封、纪念封更成了全国集邮爱好者难得的稀有藏品。
王永潮为本书作画儿,笔法表现得特别细腻。可以肯定地说:他的运笔方式,颠覆了以往任何记录北京旧事的笔触。所有画作,以国画为基础,以素描为手段,一笔一划、色调分明,彰显其功力之娴熟。每一幅画,既勾勒出世态浮华与炎凉的市井大观;又寻觅着人生蹉跎与无常的细微轨迹。大杂院、小胡同,老槐树、古城楼,逗蛐蛐、逮蚂蚱,逛书市、拍洋画,遛鹩哥、捉迷藏……每一张为《老北京那些事儿2》量身定做的画卷,都展示了老北京曾经辉煌的市井文化,再现了老北京难以复原的精神遗产。
王永潮画画的认真劲儿,刻苦劲儿,估计难有人比。白天上班,干着与绘画无关的工作。只有晚上属于自己。就着寂静的夜色,任思绪驰骋,任画笔龙飞。在画稿上合理安排每个画面人物的关系,找准位置、形态、动作。长期熬夜,是个铁人也会透支,何况王永潮身上还有战场“赠与”的伤痕。在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凸显了他执着而坚韧的品质。
有缘才能相会。刘辉、王永潮因文因画,更因老北京的情结而促成默契创作的好哥们儿。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叙述老北京的尘烟往事,定能勾起人们的难忘追忆。
咱认真浏览了诗、文、画,总体有这样的比较感觉:比第一本书文笔细致,信息涵盖量更高一些;画作比之前一册更像是有艺术价值的收藏品;文字朴实而不失调侃奚落,结构严谨而不失洒脱无羁;时而张扬时而深藏不露,要的是一种恰当的个性张扬与委婉曲回。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刘辉、王永潮用自己的创作性劳动得到社会认可。以此验证:平日留点儿心,办事定能成。他们所做的事,现在看来仍微不足道。唯有时间,才能考量。
记录真实的、即将逝去的,叙说那段令人恻隐、令人徘徊、令人怀想的人文历史,需要勇气,需要寂寞,需要执着,需要坚持。这本书所蕴涵的京味儿厚度,所能彰显的社会价值,我猜测,可能无法估量。但愿,我的结论不是痴人说梦。
絮叨半天,兴许还没说到点子上。奈何朋友盛情,自叹学疏才浅,惭愧以此陋文权当为序。
张军 李月山
2011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