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刘军认为,“替代性创伤”主要指:在目击大量残忍、破坏性场景之后,损害程度超过其中部分人群的心理和情绪的耐受极限,间接导致的各种心理异常现象。这些异常现象,通常都是出于对生还者及其创伤的同情和共情,而使自己出现严重的身心困扰,甚至精神崩溃。
替代性创伤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厌食,易疲劳,体能下降,睡眠障碍(难以入睡、易惊醒),做噩梦,易激惹或易发怒、容易受惊吓,注意力不集中(Cunningham, 2003; McLean, Wade, & Encel, 2003 );对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感到麻木、恐惧、绝望,并伴有创伤反应与人际冲突。
PTSD是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的简称。
替代性创伤与PTSD相比,前者是得知他人创伤经历后发生的,后者是直接遭受创伤引起的。但是,替代性创伤给个体带来的危害就如同PTSD的各种症状一样。(详见PTSD与VT的症状表现)
替代性创伤主要源于两大方面:
一方面VT 的出现与个人自身因素有关,即与救援者的“自我”有关,如自身的价值观念如何、自身的能力水平、自身的知识架构、对救援工作的自我效能感等都将影响个体的应对。
另一方面则与特定的环境因素有关,特别是与当事人的互动过程有关,如互动的频率、互动中创伤经历的细节被揭示的程度、社会支持的程度等都将对救援者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