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三才板”是四川“金钱板”同源异流的一种曲唱形式,由于民族和文化相互之间的交往,早在三百多年前,它与“四川竹琴”一道传入恩施,因道具由三块竹板组成,故名“恩施三才板”。
恩施市“三才板”,一般用地方口语进行表演,属于自击板、自清唱的曲唱形式。演唱时,左手掌夹两块长短一样,位置相错的竹板(其中一块出头,成V字形),右手执板击它的底部,随着声腔的快慢节奏和情绪的变化,左手击板靠“尺”,右手加花,边打边唱,前奏和间奏只打不唱,“三才板”的表演者,必须是演艺技能较高的艺人方能胜任,击板时,要求打出各种不同的节奏,既要有较强的摹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又要求击板加花临场不乱,会唱“三才板”的艺人,打渔鼓也是行家,因为它们彼此间的技艺是相通的。
“三才板”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说唱性,以说带唱,似说似唱,腔不离说,说不离腔。唱词句式一般以七字句为主,双句押韵,也可转韵,换韵;上仄下平,同时也可以唱十字句或垛句。唱本多为中、短篇。
恩施“三才板”是一种地方性很强的说唱艺术,它的声腔韵律基本以本地方言语调为基础,这是恩施“三才板”的本质属性。因此,恩施“三才板”是典型的地方性曲唱形式。后来,经过专业工作者们的加工、进一步加强了唱腔的旋律性,并配上了乐队伴奏。70年代初,原恩施地区歌舞团将恩施“三才板”带到武汉和北京参加巡回演出,得到行家们的高度赞赏。
11月18日,由恩施市民族文工团推出的地方剧三才板《取名》在荆门上演,精彩的表演,动人的情节,既让在场的老年人深受感动,更让在场的成年人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
《取名》剧情为青年夫妇向心田、王秋艳婚后多年不育,后喜得贵子,便广邀亲朋,大宴宾客,并请取名高师“王半仙”为其子取名,“王半仙”取名后提出需再取一个最贱的小名,方能驱邪避灾,在场亲友广取贱名,均不如意。向心田七旬老母听后便道:“要说最贱,就叫奶奶……我们家没有比奶奶更贱的了。”一语落地,满堂无声。
《取名》用喜剧的形式,通过展示中年人对待老一辈与小一辈的态度,反映出一家三代的角色错位,呼唤社会对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的回归。
《取名》作为全州唯一进入“八艺节”决赛的节目,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王怀东多次前往排练现场,看望慰问演职人员,为他们加油鼓劲。市政府也安排了专项经费,广大演职人员更是克服各种困难,认真排练。最终在“八艺节”获得表演大奖的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