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状鉴别完整的棘刺为主刺及l-2次分枝;扁圆柱状,长5-18cm,基部粗8-12mm,末端尖锐;分枝刺螺旋形排列,与主刺成60°-80°角,向周围伸出,一般长约1-7cm;于次分枝上又常有更小的刺,分枝刺基部内侧常呈小阜状隆起;全体紫棕色,光滑或有细皱纹。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商品多切成斜薄片,一般是长披针形,长2-6cm,宽3-7mm,厚l-3mm。常带有尖细的刺端,切面木质部黄白色,中心髓部松软,呈淡红色。质脆,易折断,无臭。味谈。以片薄、纯净、无核梗、色棕紫、切片中间棕红色、慷心者为佳。
显微鉴别 刺的横切面:最外一层表皮细胞外被角质层。皮层薄,有的薄壁细胞合少量淀粉粒。中柱鞘处有厚壁纤维和厚壁细胞断续环列。薄壁细胞常合草酸钙方晶或簇晶。韧皮部呈新月形,极小。木质部发达,由木化的木薄壁细胞、纤维和导管组成。髓宽广,占整个断面的一半以上,髓细胞大形,不规则,常合少量棕色物质。
粉末特征:棕褐色,纤维性。①表皮细胞有棕色内含物及小颗粒状晶体,表面观可见气孔。②中柱鞘纤维多碎断,徽黄色,壁厚,胞腔不明显,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直径17-22μm,簇晶直径6-8μm,形成晶鞘纤维。纤维束厚壁性,分隔纤维,薄壁性纤维有的具单纹孔。③木薄壁细胞方形或类多角形,具纹孔。④有螺纹导管及具缘纹孔导管碎片散在。⑤髓细胞大形,具众多单纹孔。
本品横切面:表皮细胞1 列,外被角质层,有时可见单细胞非腺毛。皮层为2~3列薄壁细胞,细胞中有时含棕红色物。中柱鞘纤维束断续排列成环,纤维束周围的薄壁细胞有的含草酸钙方晶,偶见簇晶,纤维束旁常有单个或2~3个相聚的石细胞,壁薄。韧皮部狭窄。形成层成环。木质部连接成环,木射线宽1~2列细胞。髓部宽广,薄壁细胞含少量淀粉粒。
除去杂质;未切片者略泡,润透,切厚片,干燥。
生态环境:
1.生于路边、沟旁、住宅附近。
2.生于山地林中。
资源分布:
1.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以及四川、贵州等地。
2.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等地。
【化学成份】 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黄酮类化合物为黄颜木素(fustin即3,7,3,4,-四羟基双氢黄酮)、非瑟素(fisetin即3,7,3,4-四羟基黄酮),并含有无色花青素。
【药理作用】
抗癌作用:
1.体外试验,热水浸出物对JTC-26抑制率为50-70%。
2.体内实验,对浊鼠肉瘤-180有抑制活性的作用。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卡他球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剂60g/kg灌胃对肉瘤-180的抑制率为32.8%。
【鉴别】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20ml,置水浴上回流15min,滤过。取滤液lml,加镁粉少量与盐酸3-4滴,显红色。(检查黄酮)
【炮制】 拣去杂质;用水浸泡,润透后切片,晒干。
【性味】 辛;温
【归经】 肝;肺经
【功能主治】 消毒透脓;搜风;杀虫。主痈疽肿毒;瘰疬;疮疹顽癣;产后缺乳;胎衣不下;疠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醋煎涂,或研末撒,或调敷。
【各家论述】
1.《医学入门》:皂刺,凡痈疽未破者,能开窍;已破者能引药达疮所,乃诸恶疮癣及疠风要药也。
2.《本草纲目》:皂荚刺治风杀虫,功与荚同,但其锐利直达病所为异耳。
3.《本草汇言》:皂荚刺,拔毒祛风。凡痈疽未成者,能引之以消散,将破者,能引之以出头,已溃者能引之以行脓。于疡毒药中为第一要剂。又泄血中风热风毒,故厉风药中亦推此药为开导前锋也。沈氏曰,皂荚刺宜用头刺极尖锐者佳,刺下节如枝硬(梗)者,力薄不及也。姚继元云,治疠风癞疾,风癣风疮,搔痒风屑,与苦参同用,其力更倍。
4.《本经逢原》:角刺治痘疹气滞,不能起顶灌脓者,功效最捷,而气虚者慎勿误用,恐透表过锐,反生虚泡也。若血滞不能起顶灌脓,叉需鲮鲤,当非角刺所宜。丹方治大风恶疾,眉落鼻崩,用皂角刺三斤烧灰为末,食后煎大黄汤,调一匕服之,不终剂而愈。肿疡服之即消,溃疡服之难敛,以其性善开泄也。
5.《本草图经》:m醋熬嫩刺针作浓煎,以敷疮癣。
6.杨士瀛:能引诸药上行,治上焦病。
7.《本草衍义补遗》:治痈疽已溃,能引至溃处。
8.《本草纲目》:治痈肿,妒乳,风疠恶疮,胞衣不下,杀虫。
9.《本草崇原》:去风化痰,败毒攻毒。定小儿惊风发搐,攻痘疮起发,化毒成浆。
10.《四川中药志》:治风热疮疹,并能通乳。
11.《药材学》:治扁桃体炎。
治疗急性扁桃体炎
皂角刺3钱水煎,早晚2次分服。观察10例,1例无效(并发扁桃体周围脓肿),其余均在2~8日内治愈。大都在服药次日,体温及白细胞即下降至正常,自觉症状及扁桃体红肿减轻。
《本草纲目》:"凡痈疽已溃不宜服,孕妇亦忌之。"
①治痈疽恶毒,外发内发,欲破未破,在四肢肩背肚腹之外者,则痛极大肿,在胸膈腰胁肚腹肠胃之内者,则痛极大胀:皂荚刺飞尖50克,乳香、没药、当归、川芎、甘草各10克,白芷、花粉、金银花各25克。水、酒各二碗,煎一碗半。毒在上,食后服;毒在中半饱服;毒在下空心服。未成可消,已成即溃。(《医鉴初集》)
②治癌瘭恶疮:皂角刺(烧存性,研)、白及少许,为末,敷之。(《仁斋直指方》)
③治妇人乳痈:皂角刺(烧存性)50克,蚌粉5克。和研,每服5克,温酒下。(《仁斋直指方》)
④治疮无头者:皂角刺(阴干烧灰),为末,每服15克,酒调,嚼葵菜子三、五个,前药送下。(《儒门事亲》)
⑤治痔疾,肛边痒痛不止:皂荚刺100克(烧令烟尽),臭樗皮50克微炙),防风50克(去芦头),赤芍药50克,枳壳50克(麸炒微黄,去瓤)。上药,捣罗为末,用酽醋500克,熬一半成膏,次下余药,和丸,如小豆大,每于食前,煎防风汤下二十丸。(《圣惠方》皂荚刺丸)
⑥治腹内生疮在肠脏:皂角刺不拘多少,好酒一碗,煎至七分,温服。不饮酒者,水煎亦可。(《蔺氏经验方》)
⑦治大风疠疮,体废肢损,形残貌变者:皂角刺飞尖500克(微炒,研为极细末),赤链蛇一条(切碎,酒煮,去骨取肉,焙),胡麻仁150克,生半夏100克,真铅粉50克。俱炒燥,研为末,和皂荚刺末,一总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晒干,入净磁瓶内。每早晚各服15克,白汤下。(《本草汇言》)
⑧治胎衣不下:皂角刺烧为末,每服5克,温酒调下。(《妇人良方补遗》)
⑨治小便淋闭:皂角刺(烧存性)、破故纸等分。为末,无灰酒服。(《圣济总录》)
⑩治小儿重舌:皂角刺灰,入朴硝或脑子少许,漱口,掺入舌下,涎出自消。(《圣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