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蛋下降综合症

产蛋下降综合症

中文名 产蛋下降综合症
症状 产量减少
目录导航

概要

产蛋下降综合症是青年母鸡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临床特征是产蛋鸡群不能如期达到产蛋高峰,或产蛋量大幅度下降,并伴有蛋壳的变化。

病原

本病的病原属于Ⅲ群腺病毒,能凝集禽类红细胞,能在鸭源细胞、鹅细胞、鸡胚肝细胞上生长良好,经鸭胚或鹅胚尿囊腔接种可获取含量特别高的病毒。对氯仿和pH3~10的处理表现不乱,60℃30分钟灭活,但56℃3小时仍可存活。经0.5%甲醛或0.5%戊二醛处理可灭活病毒。

流行病学

该病主要发生于24~36周龄的鸡群,此外鸭、鹅、火鸡、珍珠鸡等也存在该病毒抗体。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的传染来源,主要传播方式是经受精卵垂直传播,鸡新城疫免疫,也可水平传播。各种春秋的鸡均可感染,但幼龄鸡不表现临床症状,产蛋率。不同品系的鸡对本病的易感性存在差别,产褐壳蛋的母鸡最易感,产白壳蛋的母鸡发病率较低。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传播途径

鸡产蛋下降综合症的病原是由鸟腺病中的鸡腺病毒引起的,本病的传播途径尚不十分明确,推测用于活苗是造的家鸭培养细胞混入EDS-76,鸡因接种疫苗被感染。病鸡与健康鸡接触传染;感染鸡经卵传给鸡雏,但是经卵传染的病毒,为什么直到产蛋期才大群发,尚无法说明。

临床症状

感染鸡群以突然发生群体性产蛋下降为特征。开始发病时有或没有一般性的下痢、食欲下降和萎靡不振,随后蛋壳褪色,接着泛起软壳蛋、薄壳蛋。薄壳蛋的外表粗拙,一端常呈细颗粒状如砂纸样。产蛋下降通常发生于24~36周龄,产蛋率降低20%~30%,甚至50%,产无色蛋、薄壳蛋、软壳蛋、无壳蛋、畸形蛋等异常蛋,褐壳蛋蛋壳表面粗拙,褪色如白灰、灰黄粉样,蛋白呈水样,蛋黄色淡,有时蛋白中混有血液、异物等,种蛋孵化率降低,出壳后弱雏增多,产蛋下降持续4~10周后一般可恢复正常。

病理变化

本病无特征性病理变化,一般不引起死亡。天然病例仅见有些病鸡卵巢和输卵管萎缩,人工感染的病鸡常见子宫粘膜水肿性肿胀,有些则见卵巢萎缩。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和临床症状(产蛋率突然下降,异常蛋增多,尤其是褐壳蛋品种鸡在产蛋下降前一、二天泛起蛋壳褪色、变薄、变脆等)可作出初步诊断,尚需进一步作病毒分散和血清学检查(主要是血凝按捺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等),才能确诊。

防治

增强管理措施
因为本病主要是经蛋垂直传播的,所以应严禁购进该病毒污染的种蛋,做到鸡、鸭分开饲养,不使用该病毒污染的疫苗等。
免疫接种
产蛋下降综合症油佐剂苗在海内已广泛应用,效果很好。该苗合用于蛋鸡后备鸡、种鸡后备母鸡群,于开产前2~4周(即140日龄左右)打针,整个产蛋周期内可得到较好的保护。疫苗在5~10℃前提下可保留一年,勿冷冻,使用时充分摇匀,使苗温升到室温后皮下或肌肉打针0.5毫升/只。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