辖区共有楼房23栋,社区内拥有饭店、旅馆、医院、商店、农贸市场、洗浴中心、美容美发、服装加工等社区资源。滨南社区居委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不断加强社区居委会干部队伍建设,开拓进取,社区党建工作呈现出崭新局面。社区建有支部委员会,现有党员25人,支部活动正常。以社区居民委员会为核心的各类便民服务组织健全,物业管理、卫生保健、计生服务、劳动就业服务、退休人员社区管理与服务、残疾人服务等功能齐全。喇叭、板报、画廊等为社区居民传递党和政府的政策、温暖;文明创建、结队帮扶、尊老爱幼、爱护公物等新型的人际关系形成了良好的风尚。在社区服务工作中,坚持多年动真情办实事,通过发动社区资源、组织社区志愿者队伍,为居民开展多种服务。社区环境优美,中房广场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社区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爱国守信、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已蔚然成风。几年来滨南居委会依靠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滨南社区将始终以人为本,与社区居民共建一方美好家园。历年来获得称号:2001年荣获东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1年荣获市级全国人口普查先进单位;2003年荣获东区五个好社区居委会党支部;2005年荣获新城区文明社区先进称号;2005年荣获龙湖街道计划生育先进居委会称号。
滨南社区坚持每月一次社区工作者政治、业务学习。成立了社区志愿者队伍,有义务巡逻队、义务护绿队、义务宣传队等,社区党员参与社区活动率超过85%。 社区有文化团体,下辖3支社区文体骨干队伍,包括腰鼓队、兴趣爱好小组、高跷狮子队等,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社区通过开展多种形式,多层次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凝聚社区民心,引导社区群众追求高尚道德和文明行为社区本着“管理并举,重在服务”的原则,社区积极拓展服务功能,现有55平方米左右的社区服务站,开设便民利民的自行车维修、家政服务、家电修理、美发、补鞋等为民服务摊点10个。全年开展志愿者大型活动4次,如学雷锋为民服务活动、党员为民服务活动、助残日为民服务活动等等。特别重视对社区孤寡老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特困户和确有困难的统战对象的服务,经常走访他们,尽一切所能为其解决实际困难.每逢重大节日,社区对优抚、特困对象或高龄老人进行上门慰问,全年慰问活动已达2次以上,慰问人数100多人。我们还积极发动全社区居民奉献爱心,互帮互助,在社区内进行结对帮困,帮抚率达100%,通过一系列的优抚帮困活动,让每一位居民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将服务型社区贯穿于其他各项工作中,使社区居民有口皆碑,充分体现新时代、新形势下的社区水平,真正实现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
滨南社区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04.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68万元,占总收入的27.8%;畜牧业收入128万元,占总收入的21.2%(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40头,肉牛22头,肉羊100头);林业收入66万元,占总收入的11%;第二、三产业收入26.1万元,占总收入的4.3%;工资性收入30万元,占总收入的5%。农民人均纯收入1692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为主。全社区外出务工收入3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441人(占劳动力的23.3%),在省内务工106人,到省外务工335人。
滨南社区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销售往县内。2010年花椒主产业全社区销售总收入50万元,占社区经济总收入11.9%。该社区目前正在发展蚕桑、花椒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蚕桑、花椒畜牧产业。
滨南社区内有三个市级单位(无线电研究所、民航幼儿园、房修二公司)及交道口办事处、交道口房管所、东城综合高中等单位,还有修理自行车、美容美发、餐厅等大小商家共26个。其中近两年建成并投入运营的东不压桥菜市场给社区及周围居民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设在雨儿胡同及东不压桥胡同的街道红十字会主办的卫生站,为社区居民预防疾病及健康保健带来一定的保证。社区内民宅大多是明、清时代的四合院建筑,文革后,尤其是1976年唐山地震前后,院内翻建、改建、临建的大量增加,使大部分四合院格局受到破坏。目前保存较完整的所剩无几,现有雨儿13号、乙10号、福祥5号、地东大街84号等院保存完好。其余多数院内主房仍以明清建筑为主体。胡同经几年街道的进行整治(粉刷墙面、油漆街门、改造公厕等),外观较为整洁,街面干净,使古都风貌重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