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釉色名。亦称“酱色釉”。一种以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釉,釉料中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总量达5%以上。始于宋,宣德紫金釉釉面肥厚、光洁莹润,并有桔皮纹;嘉靖紫金釉色泽较浅,釉面有的光亮,有的晦暗。清顺治、康熙、乾隆时紫金釉较为流行,康熙时釉色黄褐,多用于器物口部边沿;乾隆时在酱色地上抹金并加以描金的仿古铜彩器,是当时制瓷工艺中的特殊品种。
图片名称: 定窑紫金釉葵瓣口盘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3.5cm,口径17.9cm,足径5.9cm
生产时代: 宋
生产窑口或产地: 定窑瓷器
品种: 其它紫釉
陶瓷造型: 盘
说 明: 宋
盘口外撇呈六瓣葵花状,腹部渐敛,近底处呈折角状,故称“折腰盘”。器里外施紫色釉,外部施釉不到底,足墙露胎,足底心有釉。此盘造型规整,是宋代北方地区常见的器形。其釉色匀净,折角线清晰,堪称定窑瓷器中的精品。
宋代定窑以烧白釉瓷器为主,而酱釉器和黑釉器的数量则较少。酱釉器又称作“紫定”,黑釉器又称作“黑定”。此盘因釉色较浅,釉面泛黄色,所以这种酱釉器又称作“紫金釉”。目前所知除河北定窑烧制酱釉瓷器外,河北磁州窑,河南修武窑、鲁山窑、宝丰窑,陕西耀州窑,山西介修窑,甘肃安口窑等也有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