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塔

龙潭塔

中文名 龙潭塔
目录导航

龙潭塔

  

龙潭塔即奎文塔,位于上饶市郊北门乡龙潭村,信江北岸岩石山上。据《上饶县志》(同治版)记载:该塔始建于明万历(1573一1620)年间,塔名见龙。塔下是信江和丰溪二水汇流而成的大深潭,据传,河浒岩壁之上,曾镌刻隶书“龙潭”二个大字,时民众为求丰收,遂建塔于潭边,塔名‘见龙’……”故别名“见龙塔”。然至今尚未有人亲见二字。到了清嘉庆年间重建易名“奎文塔”,于塔下建院数楹且题咏甚富。

  龙潭塔八角七级,砖石结构,高49米多。每层均设门、窗,通过内部梯阶,盘旋而上,登临眺望。后倒塌,仅存二级。清嘉庆十九年(1814),郡守王赓言率同汪正修、上饶知县赖勋重建五级。上层祀奉梓潼帝君神像,并改名“奎文塔”。重建后,依然保持了简朴、庄重的建筑风格。

  塔下曾建有塔院,塔院建房数楹,其中有纯阳楼、惠济夫人祠、仓颉祠、惜字炉、观水亭等附属建筑。至清朝末年,这些附属建筑,先后倾圮,仪存惜字炉而已。

  如今,龙潭塔保存基本完好,这是一座明代建筑风格的古塔。矗立在兹.点缀在兹。三华里外,还有“五桂塔”与之呼应。不啻装点江山,:美化城市,而且成了一种标志、象征。城市建设现代化进程如此飞快的今日,悠远古城之郊,绵长信江之阳,能留下这么一幅独特的景致,却也真正难得。

  上饶市信江北岸有龙潭,还有龙潭塔,相传早时这里并没有深潭。那么,龙潭如何形成,倒有传说佐证。

  古时候,中国是个很落后的农业国,如遇干旱,百姓们一定要大张旗鼓地求雨,形成了我国独有的农业文化。话说灵山北面的郑家坊,江村一带每遇干旱必到灵山樟涧村山中的龙潭求雨,而且是有求必应,十分灵验。有一年,老天爷数月不雨,方园数百里干旱,土地龟裂,河圹干枯,给人类生存造成极大威胁。当时信州姓李的知府为救民于水火,亲自头顶炎日,率领百姓数千人步行前往灵山樟涧龙潭求雨。 且说灵山北面的樟涧山中,群峦叠嶂,犬牙交错,九曲十八弯,路延数里,便有一天然龙潭,二十多米高的瀑布终年不断,即使一年不下雨,瀑布依然飞流直下冲入龙潭。(现在去看,瀑布仍在飞流)。这一天,李知府带领求雨队伍连绵数里,真个是香烟缭绕,旌旗蔽日;道礼喧哗,火铳震天。逶迤来到樟涧龙潭,设三牲祭拜。李知府跪拜说告曰:“天何言哉,黎民待哺,万物生灵,十方厚土,叩首以求,神龙显佑,上苍垂怜,赐布甘露……”祝毕,在鞭炮,礼乐,号角,火铳声中,李知府亲自将三牲祭品倒入潭中,不一刻,只见潭水翻浪,跃出一条大碗粗细的大蛇,百姓刷地一声,跪在地下,齐声求道:苍龙显身,庇佑百姓,若得丰收,进庙供灵……

  因为求雨时要用四人抬轿,轿内置一小口坛罐,必须求得真龙入罐,遍游干旱之地,谓之:“龙神视旱”。可是这么大的龙蛇进不了罐口,李知府见了求道变小些吧,说来也怪,那大蛇果然变小,直朝轿内的罐子而进,只留一截尾巴在外,李知府用铜锣托起蛇尾,让蛇全部进入罐中,不觉手一空,铜锣落入潭中。这时雷声滚滚,狂风大作,倾盆大雨,直泻而来,直下得天昏地暗。那些求雨者欢声雀跃,一个个如落汤鸡一般。当李知府一人回到信州时,竟发现那面落潭的铜锣从信江冒了出来。原来此处与灵山的龙潭相通,于是把从灵山龙潭迎来的蛇放入铜锣飘起的信江。蛇入信江,蛇尾一卷,此处便形成了一个深潭,人们便把此处称为“龙潭”了。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