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

中文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
院系设置 直升机系、飞行器系、结构工程与力学系、基础力学与测试系、人机与环境工程系、空气动力学系
硕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6个专业学位类别1个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冯绍红院长:高存法
创办时间 1952年
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御道街29号
博士后 科研流动站5个
类型 理工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1952年,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飞机系创建,发展为飞行器系。

1962年,学院开始招收研究生。

1981年,获得飞机设计、固体力学、空气动力学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

2000年10月,学校院系调整将原飞行器系、空气动力学系以及智能材料与结构研究所、材料力学和理论力学教研室合并组建成为航空宇航学院。

2019年,航空宇航学院更名为航空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下设6个系,开办4个本科专业。

:直升机系、飞行器系、结构工程与力学系、基础力学与测试系、人机与环境工程系、空气动力学系

本科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工程力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学科建设

  • 重点学科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一流建设学科1个、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1个、国防特色学科8个、江苏省优势学科3个、江苏省重点学科3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学科2个。

学科项目 学科名称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2007)
力学(2007)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飞行器设计(1988)
工程力学(2001)
人机与环境工程(2007)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2007)
固体力学(2007)
流体力学(2007,空气动力学1988)
国家一流建设学科 力学(2017)
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航空飞行器设计制造与飞行安全(2011)
国防特色学科 飞行器设计(2002)
工程力学(2002)
流体力学(2002)
微型飞行器技术(2002)
人机与环境工程(2007)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2007)
现代精密驱动与精密工程(2007)
纳米材料结构与仿生工程(2007)
动力学与控制(2016)
江苏省优势学科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2011、2014、2018)
力学(2011、2014)
风能与太阳能发电技术与工程(2011)
江苏省重点学科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2006)
流体力学(2006)
机械设计及理论(2006)
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学科 力学(2013,两化融合类)
纳智能材料器件(2013,新兴交叉学科)
  • 博士后

截至2019年4月,学院拥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后流动站: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

  • 学位点

截至2019年4月,学院拥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招收博士研究生专业目录显示,航空学院有1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显示,航空学院有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类别。

一级学科博士点: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点: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纳米力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机械设计及理论、精密驱动与振动利用、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飞行器设计、人机与环境工程、智能监测与控制、道路与铁道工程、直升机工程、先进制造

一级学科硕士点: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二级学科硕士点: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纳米力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机械电子工程、精密驱动与振动利用、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智能监测与控制、新能源与利用、制冷及低温工程、飞行器设计、人机与环境工程、直升机工程

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类别:机械

师资力量

学科项目 学科名称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2007)
力学(2007)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飞行器设计(1988)
工程力学(2001)
人机与环境工程(2007)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2007)
固体力学(2007)
流体力学(2007,空气动力学1988)
国家一流建设学科 力学(2017)
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航空飞行器设计制造与飞行安全(2011)
国防特色学科 飞行器设计(2002)
工程力学(2002)
流体力学(2002)
微型飞行器技术(2002)
人机与环境工程(2007)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2007)
现代精密驱动与精密工程(2007)
纳米材料结构与仿生工程(2007)
动力学与控制(2016)
江苏省优势学科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2011、2014、2018)
力学(2011、2014)
风能与太阳能发电技术与工程(2011)
江苏省重点学科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2006)
流体力学(2006)
机械设计及理论(2006)
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学科 力学(2013,两化融合类)
纳智能材料器件(2013,新兴交叉学科)

教学建设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教职工316人,其中专任教师251人。有国家“万人计划”1人,国防卓青2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教授102人,副教授91人,讲师58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工信部“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1个;学院共聘请荣誉教授15名,3名获中国政府“友谊奖”,1名获江苏“友谊奖”,1名获金陵“友谊奖”,2名入选江苏省外专百人计划。

截至2019年12月,学院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赵淳生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胡海岩、郭万林、王在华、袁慎芳、卢天健、王立峰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王立峰、郭宇锋、吴杰

国家级教学名师:昂海松

国家级教学团队:飞机设计课程群教学团队

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结构机械力学及控制教师团队

工信部“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飞行器设计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王立峰、郭宇锋

(名单不全)

学术研究

  • 质量工程

截至2019年4月,学院建有7个专业实验室、6个开放教学实验室,拥有江苏省爱国主义教学基地——南京航空航天馆;拥有国家级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工信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江苏省教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江苏省品牌专业2个、国防重点专业1个、工信部重点专业1个。2020年1月,入选2019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工程力学

国家级教学基地: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航空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航空气动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特色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江苏省品牌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工程力学

国防重点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工信部重点专业:工程力学

工信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直升机工程工信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江苏省教学实验示范中心:江苏省力学教学实验示范中心

  • 教学成果奖

截至2019年4月,学院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航空航天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 学生成绩

2010年以来至2019年4月,学院学生每年在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国家级省级奖的有300多人次。2016年,本科生“曙光”团队设计的“遥控救灾无人旋翼飞行器”荣获美国直升机学会第33届世界大学生旋翼飞行器设计竞赛第一名。

截至2019年4月,学院先后培养了石屏院士、徐至展院士、陶宝祺院士、赵淳生院士、胡海岩院士、郭万林院士等一批人才,以及C919大型客机总设计师吴光辉、直10武装直升机总设计师吴希明、蛟龙600水陆两用飞机总设计师黄领才等一批航空航天人物。

科研平台

研究成果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振动工程研究所、结构强度研究所、微纳器件系统研究所、志能材料与结构研究所、精密驱动与控制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111”引智基地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2个、科技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1个、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工业和信息化部协同创新中心2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

级别 研究机构名称 批准时间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1年
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995年
超声电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2011年
“111”引智基地 高性能压电驱动系统关键技术创新引智基地 2012年
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精密驱动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2007年
飞行器先进设计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2007年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飞行器结构力学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5年
纳智能材料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0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飞行器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2017年
非定常空气动力学与流动控制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2018年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风力机设计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2009年
科技部级重点实验室 智能材料与结构航空科技部级重点实验室 1998年
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超声电机工程研究中心 2000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协同创新中心 直升机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协同创新中心 2014年
先进通用飞机工业和信息化部协同创新中心 2016年
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轻型通用航空飞行器技术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2014年

学术交流

级别 研究机构名称 批准时间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1年
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995年
超声电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2011年
“111”引智基地 高性能压电驱动系统关键技术创新引智基地 2012年
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精密驱动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2007年
飞行器先进设计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2007年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飞行器结构力学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5年
纳智能材料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0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飞行器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2017年
非定常空气动力学与流动控制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2018年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风力机设计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2009年
科技部级重点实验室 智能材料与结构航空科技部级重点实验室 1998年
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超声电机工程研究中心 2000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协同创新中心 直升机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协同创新中心 2014年
先进通用飞机工业和信息化部协同创新中心 2016年
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轻型通用航空飞行器技术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2014年

文化传统

2001年以来至2019年4月,学院科研经费达18.97亿元;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20项(其中重点项目12项),资助金额达1.63亿元;以第一承担单位身份,承担了多项973计划、863计划、国防基础重点项目等一批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授权发明专利655项;在中国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八千余篇;在Springer-Verlag、Prentice Hall、科学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等中国国内外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百余部。

截至2019年4月,学院自主研制了7种型号飞行器,科研成果应用于国家几十个重点型号工程,参与国家几十个重点型号工程的关键技术攻关;研制成功中国第一架大型无人驾驶飞机、第一架自行设计的直升机、第一架鸭式布局全复合材料轻型飞机、第一架微型飞行器、第一台实际运行的超声电机等。

1978年至2018年,学院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5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9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四等奖3项,部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3项,二等奖162项,三等奖171项,四等奖29项。

1997-2017年科研经费汇总
年份 纵向课题(万元) 横向课题(万元) 总经费(万元)
1997年 502.5 442.6 945.1
1998年 855.6 582.8 1,438.40
1999年 581.9 698.8 1,280.70
2000年 1,167.30 915.1 2,082.40
2001年 1,040.20 1,297.50 2,337.70
2002年 1,979.00 1,516.00 3,495.00
2003年 1,772.20 1,623.00 3,395.20
2004年 2,801.00 1,554.10 4,355.10
2005年 3,827.25 2,151.29 5,978.54
2006年 2,928.29 2,370.88 5,299.17
2007年 3,551.24 3,092.86 6,644.10
2008年 3,396.30 4,863.27 8,259.57
2009年 3,886.90 5,302.28 9,189.18
2010年 4,549.61 8,348.44 12,898.05
2011年 4,849.60 9,072.84 13,922.44
2012年 6,528.76 8,879.56 15,408.32
2013年 10,660.49 8,919.48 19,579.97
2014年 8,141.53 11,571.71 19,713.23
2015年 8,837.62 9,836.80 18,674.42
2016年 11412.71 10,430.62 21843.33
2017年 8110.44 10590.96 18701.4
1984年至2017年学院教师获国家级科研奖励
序号 获奖时间 获奖项目名称 获奖情况
1 2017年 新型战机新概念结构与快速试制技术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 2013年 大行程、高精度、快响应直线压电电机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3 2012年 低维纳米功能材料与器件原理的物理力学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4 2012年 飞行器起落装置设计、分析与试验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5 2008年 自主控制导航微型飞行器系统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6 2007年 压电材料的断裂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7 2007年 H425型民用直升机研制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8 2006年 振动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9 2005年 飞行器中的非线性隔振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0 2004年 新型超声电机技术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11 1999年 直升机旋翼自由尾迹分析和气动特性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2 1998年 强度自诊断自适应智能结构 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13 1997年 南航轻型飞机系列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4 1996年 旋臂式模型旋翼机动飞行试验机 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15 附面层转捩控制与实时显示技术 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16 1995年 米-24D武器直升机目标特性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7 高能激振器 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
18 1992年 多通道模态分析系统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 1990年 多段翼型失速特性的计算(计及附面层汇流效应)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0 1989年 歼教七型飞机设计定型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1 1988年 机械振动信号处理程序及推广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2 JZQ-7型永磁式激振器和GF-200超低频功率放大器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3 飞机结构损伤容限设计指南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4 1986年 飞机结构多约束优化设计程序系统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5 1985年 航空气动力手册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6 FD2-100WYC,FD1.4-50WYC型风力发电机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7 带有红外源和雷达波反射器的高空伞靶 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28 1984年 荧光微丝测定空间集中涡特性的技术 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
29 可以反复使用的弓形应变片 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

学院标识

1997-2017年科研经费汇总
年份 纵向课题(万元) 横向课题(万元) 总经费(万元)
1997年 502.5 442.6 945.1
1998年 855.6 582.8 1,438.40
1999年 581.9 698.8 1,280.70
2000年 1,167.30 915.1 2,082.40
2001年 1,040.20 1,297.50 2,337.70
2002年 1,979.00 1,516.00 3,495.00
2003年 1,772.20 1,623.00 3,395.20
2004年 2,801.00 1,554.10 4,355.10
2005年 3,827.25 2,151.29 5,978.54
2006年 2,928.29 2,370.88 5,299.17
2007年 3,551.24 3,092.86 6,644.10
2008年 3,396.30 4,863.27 8,259.57
2009年 3,886.90 5,302.28 9,189.18
2010年 4,549.61 8,348.44 12,898.05
2011年 4,849.60 9,072.84 13,922.44
2012年 6,528.76 8,879.56 15,408.32
2013年 10,660.49 8,919.48 19,579.97
2014年 8,141.53 11,571.71 19,713.23
2015年 8,837.62 9,836.80 18,674.42
2016年 11412.71 10,430.62 21843.33
2017年 8110.44 10590.96 18701.4

精神文化

1984年至2017年学院教师获国家级科研奖励
序号 获奖时间 获奖项目名称 获奖情况
1 2017年 新型战机新概念结构与快速试制技术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 2013年 大行程、高精度、快响应直线压电电机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3 2012年 低维纳米功能材料与器件原理的物理力学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4 2012年 飞行器起落装置设计、分析与试验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5 2008年 自主控制导航微型飞行器系统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6 2007年 压电材料的断裂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7 2007年 H425型民用直升机研制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8 2006年 振动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9 2005年 飞行器中的非线性隔振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0 2004年 新型超声电机技术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11 1999年 直升机旋翼自由尾迹分析和气动特性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2 1998年 强度自诊断自适应智能结构 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13 1997年 南航轻型飞机系列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4 1996年 旋臂式模型旋翼机动飞行试验机 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15 附面层转捩控制与实时显示技术 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16 1995年 米-24D武器直升机目标特性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7 高能激振器 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
18 1992年 多通道模态分析系统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 1990年 多段翼型失速特性的计算(计及附面层汇流效应)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0 1989年 歼教七型飞机设计定型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1 1988年 机械振动信号处理程序及推广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2 JZQ-7型永磁式激振器和GF-200超低频功率放大器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3 飞机结构损伤容限设计指南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4 1986年 飞机结构多约束优化设计程序系统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5 1985年 航空气动力手册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6 FD2-100WYC,FD1.4-50WYC型风力发电机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7 带有红外源和雷达波反射器的高空伞靶 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28 1984年 荧光微丝测定空间集中涡特性的技术 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
29 可以反复使用的弓形应变片 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

现任领导

2003年以来至2019年4月,学院在相关领域组织了60余次国际和双边学术会议;与国际3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经常性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每年定期邀请中国国内外大学、研究机构的院士、专家学者、总设计师等来校作学术报告百多场;国际教授、专家来校讲学和合作交流百余多人次;先后派出中国国外攻读学位、进修访问、学术交流、合作研究、讲学人员1000多人次。

词条图册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