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里嘉图 《经济学》,有一事最令我们 纳罕。他书中,一句一字,都为资本主义辩护,但他书中 一字一句,又都可转用作反资本主义的武器。这种现象,在别个大经济学家的著作上,绝对没有。里嘉图《经济学》之所以有价值,这或许是一个小小的原因吧,但里嘉图《经济学》所以有这样大的影响,这就是最主要的原因了。
里嘉图的 劳动价值说,在他的《经济学》中,是极重要的一部分。他的劳动价值说,可以说全部由
亚当斯密得来,后来由马克思承继下去,这在经济学史上,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极有意趣的经济学说进化的痕迹。由此,我们看出了,亚当斯密里嘉图辈用以辩护资本主义的主张,转过来,可成为反资本主义的武器。亚当斯密里嘉图明明承认了一切价值的来源是劳动,却又承认所创造的价值一部分,应在地租名义下归于地主,一部分应在利润名义下归于 资本家,而剩给劳动者的部分,反只足维持劳动者最必要的生活。马克思同他们一样,说一切价值的来源是劳动,但他却说,在剥削劳动的资本主义下,既在劳动者生产的全部价值中,扣去劳动者维持生活所必要的部分以后, 剩余价值即须归于社会上的游惰阶级如地主与资本家。关于这两种不同的学说,我们如果舍弃他们中心的伦理观不论,便可说这两种学说,殆无不同之点。如果有,那只是研究态度的不同。前者是说明的,后者是批评的;前者眼中的资本制度是永劫不移的经济组织,后者却认资本制度为人类社会进化所必须通过的一个阶段。
在所谓正统 经济学派的著作中,流行一种极重要的观念。在里嘉图《经济学》中,这种观念,尤为明显。世人因不明了这个观念,往往不能彻底了解里嘉图的经济学说,那就是 经济人的假设。在正统派 经济学者心中,似乎有一个抽象的 社会存在。在这个社会中,人类只有一种活动,即谋利的活动,人类只有一种要求,即生计的要求,人类只有一个目的,即变成富裕的人。总之,这个社会内的人,是纯粹的经济人。他们被假定为没有道德,没有真理,没有艺术。他们的理想,不是善,不是真,不是美,只是富。由这种经济人的假定,我们又联想起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即有时被称为经济史观的那种学说。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承认一切思想的艺术的道德的活动为“ 上层建筑”,而受决定于社会的生产条件与生产组织,因为这才是基础。里嘉图与马克思,在这里,又 极相类。但前者所以有经济人的假设,是为了说明资本主义的方便,后者经济史观的命题,却是断定资本主义没落的前提。
里嘉图(Ricardo,David)(1772~1823)英国经济学家,资产阶级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在 经济理论上,制定了在资产阶级眼界内所能达到的最彻底的 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说明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指出
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利益的;中突,对经济学科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经济学及赋税之原理》是他的代表作。
第一章 价值论
第一节 一件商品的价值,或所能换得的他种商品的数量,乃定于生产所必要的相对
劳动量,非定于 劳动报酬的多寡。
亚当斯密曾说:“价值一辞,有两种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表示因占有其物而取得的对于他种货物的 购买力。前者叫做使用上的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上的价值。”又说:“ 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其 交换价值往往极小,甚或绝无。反之,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其使用价值往往极小,甚或绝无。”水与空气,是极有用的,为生活所不可少,但在普通情状下,它们不能交换任何物品。反之,与空气水比较而言,金的用处是很少的,但它能换得许多货物。
效用不是交换价值的尺度,但为交换价值所不可少。若某商品全无效用,换言之,全然不能满足我们的欲望,那无论它怎样稀少,无论生产所必要的劳动量若干,它终不能有交换价值。
有用商品的交换价值,得自两个 泉源——一个是
稀少性,一个是生产所必要的劳动量。
有些商品的价值,单由稀少性而定。劳动既不能增加它的数量,它的价值亦不能因供给增加而减低。例如稀有的雕像,图画,稀有的书籍 古钱。又如珍贵的葡萄酒,其葡萄由特殊土壤栽培,其品质特殊,分量有限,其价值无关于生产必要的劳动量。价值变动,全然按照欲得者之 资力与欲望。
但在市场上,这类商品的种类不多。在人类所欲得的货品中,最大的部分,是由劳动而生。投下了生产所必要的劳动,这类物品即可无限制的在许多国度(不单是一国)增加。
在讨论商品,商品的交换价值,和商品相对价格法则的时候,我们所指的商品,既可由人力增加总量,又允许生产上的自由竞争。
在 原始社会,这类商品的交换价值,全受支配于各自费去的比较劳动量。
亚当斯密说: “一切物的真实价格,即欲得此物的真实费用,亦即获得此物的辛苦勤劳。一物,对于已得此物但愿以之交换他物者,真正值得多少呢?——那等于因占有此物,而能自己省免,转加在别人身上的辛苦勤劳。” “劳动是第一价格,是原始的购买的货币。”又说: “原始蒙昧社会,尚无资财蓄积与土地财产,获取各物所必要的各种劳动量的比例,是支配各物交换比例的唯一条件。例如,狩猎民族捕杀 海狸一头,所费若二倍于捕杀野鹿一头,海狸一头,即可交换野鹿二头,换言之,值野鹿二头。二日劳动生产物的价值,当然二倍于一目劳动生产物,二时劳动生产物的价值,当然二倍于一时劳动生产物。”
如果把不能由人类劳力增加的物品除外,则交换价值的基础,确乎是人类的劳动。这在经济学上是一个极重要的原理。价值一辞的暖昧,在经济学上,不知引出了多少错误和争执。
投在商品内的劳动量,支配商品的交换价值:劳动量增加, 商品价值加大;劳动量减少,商品价值低减。
亚当斯密既如此确凿的决定了交换价值的本源,又如此首尾一贯的主张价值的大小,须比例于生产时投下的劳动量;但他同时却又树立别种价值标准尺度,说价值的大小,就看它能换得那种标准尺度物若干。他所谓标准尺度,有时是谷物,有时又是劳动;不过这里所说的劳动,已非生产该物时所须投下的劳动量,却只是交换该物时所得而支配的劳动量。在他看来,这两种劳动量似无多大区别。他以为,劳动效率加倍,则所能生产的商品量加倍,同时,劳动的报酬亦必加倍。
劳动的报酬,如果与其生产额为比例,则生产该物所须投下的劳动量,当然会等于交换该物所得而支配的劳动量,即彼此当然都可作为价值的标准尺度。可是这两种劳动量,事实上并不相等。前者往往能够指示他物价值的变动,是一个不变的标准;后者却是可变的,不能测定他物价值的变动。亚当斯密在适切说明 金银价值可变,不足以测定他物价值之变动以后,却又选定同样可变的谷物或劳动来做标准。
不待说,金银会因更丰饶的新矿发现,而发生价值上的变动;但这种发现,究不多见;其影响虽大,但影响期间决计不久。掘矿术的改进,掘矿机械的改良,亦可影响金银价值,因为这时由同一劳动,可掘得较大的数量。再,矿山采掘多年后,因产额日减,亦不免令金银价值发生变动。上述种种,当然是实情。但谷物价值又能避免这些影响么?农业改良, 农具改良,沃壤发现,(在输入自由时,一国沃壤发现之利益,可影响各市场的谷物价值)不是可以影响谷物价值么?输入禁止,人口增加,财富增进,食物供给困难(因耕作劣地,需要劳动较多)不也可以影响谷物价值么?至若 劳动价值亦是同样可变的。社会情状的变化,可引起劳动供求比例的变化,因而引起劳动价值的变化。此外,食品必需品的价格变动了,劳动的工资,亦不免受到影响。
同在一国,生产一定量食品或必需品所必要的劳动量,某一时或不免要二倍于他时,但
劳动者报酬的减少,却是极其有限。劳动者的工资,大体上都是等于一定量的食品和必需品的,若更由此种限度减少下来,他便不能生活。因之,在这种场合,以生产食品必需品所必要的劳动量作标准,食品必需品的价值,已腾贵百分之百;以交换食品必需品所得而支配的劳动量作标准,它们的价值,却没有多少增加。
吾人所论,如非一国,而为数国,如美利坚,波兰,英吉利。我们的意见,还是这样。这三国都有一种耕地,可称会最后耕地。以同人数一年的劳动投在最后耕地生产谷物, 美波二国必较多于英,这是大家知道的。假若这三国的一切必需品同样低廉,那我们说生产愈便易,付给劳动者的谷物量亦按比例愈多,不是一个大错误么?
倘因机械改良,生产劳动者衣履所必要的劳动量,仅等于现今四分之一,则衣履价值亦将减少百分之七十五。劳动者所能消费的鞋,既不能常为四双,所能消费的衣服,既不能常为四套,工资也许会因竞争及人口增加之故,而适应于工人必需品的新价值。普及于一切工人必需品生产上的改良方法,虽可减低工人必需品的交换价值,减少他们生产所必要的劳动量,但数年之后,劳动者的享乐品就不会增加,纵令增加,亦极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