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帝王陵
金陵遗址位于房山区大房山车厂村龙门口。共葬金代始祖至章宗17个皇帝、后妃及诸王,是北京地区第一个皇陵,比明十三陵还早两百多年。
金海陵王完颜亮从贞元三年(1155)三月开始至十月,在云峰寺旧址建3个墓穴,安葬了他以前的3个皇帝。第二年又将金朝建国之前的10个祖先之灵迁来此地安葬,各立称号。至章宗末年,金陵各地下宫殿和地上建筑均已建成。金陵区分帝陵、纪陵及诸王兆域3部分。大定年间陵界为78公里,大安年间为64公里。
金陵背依军都山的九龙山。九龙山得名于从背后军都山巅延伸下来的像九条龙一样的山体。东西两侧各有一列伸向南方的余脉,一条山涧从西侧的山中流出,流向山下的小平原,一望就能看出这是建造帝陵的风水宝地。
金陵是国务院2006年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文保的石碑就立在神道的起点处。在起点可以看出中轴线,尽头就是一座高峰。神道在中轴线稍微靠东侧的地方,不是一条直线。这在唐以后历代的帝王陵中都是惯例,比如宁夏银川西夏王陵,南京明孝陵,北京昌平明十三陵,辽宁的盛京三陵,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和易县的清西陵,甚至河南安阳袁世凯的袁林,门前的神道都是有点儿歪的。神道起点向西一弯,仍然沿袭着帝陵的形制。有一座条石垒起的石桥架在一条小排水沟渠上,为了保护石桥,在桥上有架起了木质的桥面。沟渠上覆盖着大条石。神道边还能看到台阶、土墙、石碑的遗迹。在神道的中段,保留下来了一小段神道的台阶。台阶只剩了三五阶,两侧是雕栏,栏杆上的游龙仍然十分精美,栏杆的下头各有一尊小的石狮,都是后腿蹲地。一个还剩一条右前腿,另一个两条前腿都没有了,只剩后腿。现在这段台阶已经被一个玻璃棚子保护起来了。神道尽头是一片空场,上方是一个台地,被新的大石砌了起来,可能是为了保护里边的老土墙。石墙中部有一个小拱,里面露出了原来的土墙。这个拱正对着背后的棚子和大房山。可能这个拱里的土墙是陵墓地宫的入口。台地中间有一个白色的棚子,棚子锁着,从门下面的一道缝里往里看,是一个很深的墓穴,有五米左右,墓底有四个巨大的石棺,除了石棺已经没有任何东西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墓睿陵,在几年前的考古挖掘过程中,从睿陵地宫里起出了两部石椁,一部龙椁,一部凤椁,据信分别属于金太祖和皇后,现藏于首都博物馆。随之出土的还有皇后的尸身和一件带有玉坠的金丝凤冠。棚子背后还能看出一些围墙的遗迹,是清代修复的三合土宝顶。
棚子西侧五米有一个石碑,上面写着睿宗文武简肃皇帝。金睿宗叫完颜讹里朵,汉名宗尧,是太祖完颜阿骨打的三皇子。据说他身材魁梧,力大无穷,而又宅心仁厚,深得百姓爱戴。其实他并没有当过皇帝,在他的侄子海陵王完颜亮被另一个侄子金世宗完颜雍杀死夺位后,他被世宗追封为金睿宗。睿宗的陵墓叫做景陵,位于金太祖睿陵的东前侧,与之相对的是睿陵西前侧金世宗的兴陵。在睿陵西侧几十米的地方,是完颜阿骨打的四皇子,一代名将金兀术完颜宗弼的陵位。金兀术没有当过皇帝,甚至没有像他三哥那样被追封为皇帝,但仍然侍葬金太祖侧,可见他在金国的地位以及太祖对他的喜爱。
金代享国119年,被蒙古灭亡后,元明两代金陵曾经遭到过严重损毁,地面建筑荡然无存。尤其是明天启皇帝恼怒后金起兵抗明,将睿陵的龙脉斩断。直至今天,金陵周围的半人多高的长草中还散落着许许多多的残碑断石,文字早已模糊不清,只有一些雕刻的花纹还依稀可辨。清入关后,由于与女真一族的历史渊源,再次重修金陵,但清中后再次被毁,从此风光不再。一个延续119年,奠定了北方基业的伟大王朝的帝陵就这样掩埋在一片荒草之中。
金陵出土文物:
龙凤纹椁一对
睿宗文武简肃皇帝碑一通
灰陶俑一件
青石抱框龙柱一对
双龙追逐石栏板一块
石雕龙头吻兽两件
七星铁剑一柄
玉圭一片
金丝凤冠两顶
凤纹玉饰一对,青白玉双鹤衔灵芝纹佩、白玉缠枝竹节佩、青白玉折枝花卉纹佩、青白玉折枝花形佩各一件
另有多件瓦当、陶罐等器物
金代帝王陵(5) 元代散曲家冯子振曾作《鹦鹉曲》,咏叹《燕南八景》:
卢沟清绝霜晨住,步落月间倚阑父。
蓟门东直下金台,仰看楼台飞雨。
道陵前夕照苍茫,叠翠望居庸去。
玉泉边一派西山,太液畔秋风紧处。
在这阕散曲中,位于大房山支脉九龙山的“道陵苍茫”和“卢沟晓月”、“蓟门烟树”、“金台夕照”、“居庸叠翠”、“玉泉垂虹”、“西山霁雪”、“太液晴波”同为“燕南八景”之一。另外七景数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而“道陵苍茫”则很少有人知道。
“八景”之一的道陵是金朝章宗皇帝完颜(王加景)的墓葬,是大房山下女真族皇家陵园中的一座,当时建筑得富丽豪华,元明两代一直是文人墨客游览吟咏的地方。岂止是陵园,北京很多地方都留有金章宗时代修筑的园林,只不过后人屡有增建、翻建而已,如北海公园、香山风景区、玉泉行宫和许多著名的古刹等都兆始于金章宗时代,卢沟桥工程也是那个时代完工的。
实际上,岂止是金章宗陵,整个金陵陵园都是考古和旅游的重要对象。
金陵遗址位于房山区车场村至龙门口一带的云峰山下,距市区48公里。云峰山又称九龙山,因其有九条山脊如九龙奔腾而得名。
金陵原在黑龙江省阿城县,公元1153年建都燕京(北京)后,于1155年迁来太祖睿陵和太宗陵。在云峰山脚下,修建了北京地区第一个皇家陵园。1156年又迁来始祖等10个帝陵。后熙宗、世宗、章宗、睿宗、显宗等也陆续葬于此地,金陵故此得名。陵区内还葬有皇子及重要大臣的“诸王兆域”。1985年,文物部门开始对金陵遗址调查和试发掘,已发现石雕、碑记、御路和建筑构件、遗址等大量宝贵文物。
金陵陵园以云峰山为主峰,向两翼展开。当年,金海陵王完颜亮迁陵时借大房山左右两条山脉葬下诸先帝王陵墓。正中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和金太宗完颜吴乞买的陵墓,称为睿陵、(恭)泰陵,两侧依山而葬的是完颜家族的子子孙孙,其布局如同临阵对敌,“雁翅排开”,又像依山布列成一个“金”字,顶端就是睿陵。
睿陵前面有石桥、神道,祭祀大殿基址。石桥则位于神道南端,西侧与排水暗沟相接,这是金陵的排水通道,主要起防洪作用。穿过石桥后,两处鹊台遗址在石桥与神道间。再向前是陵区御路,御路有青石栏杆和台阶,上面刻着忍冬纹。
在中国各个皇陵中,金陵的“风水”可以在台地上一览无遗。九龙山北接连泉顶,根据堪舆学理论,有明显的“行龙”痕迹。追山脉逆推,可见明显的“少宗”、“少祖”、“太宗”、“太祖”等龙脉。九龙山低于连泉顶,符合堪舆学所谓“玄武垂首”之说。九龙山之东为绵延迤逦的山岗,是明显的皇陵“护砂”,符合堪舆学所谓“青龙人海”的“左辅”之说。九龙山之西为几个突起的山包,亦是明显的皇陵“护砂”,符合堪舆学所谓“虎踞山林”的“右弼”之说。九龙山西北侧山谷中有泉水涌出,向东南流淌,终年不断,是明显的皇陵“水砂”,符合堪舆学所谓“朱雀起舞”之说。所谓“三山环抱,二水分流”在这里最为明显不过。
而上述则只是金陵的中心区域,俗称“太祖陵区”部分,实际上的金陵范围,要比这里大得多。1998年,有关文物管理部门曾经按照《大金集礼》所记载的金陵范围进行过实地调查,按照当时树立“封堠”的界限,周长达80公里左右,整个面积也远不止60公里。
根据社会调查,知道和了解海陵王完颜亮的人并不多,但是,他是一个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金海陵王完颜亮,女真名迪古乃,一字元功,生于金太祖天辅六年(1122年),死于正隆六年(1161年),终年三十九岁。他的父亲完颜宗干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庶长子,为金朝中央政权中的第二号人物。完颜亮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封建文化教育。他的父亲宗干崇尚先进的封建制度和发达的汉文化,主张变女真旧制为汉制,是当时女真奴隶主贵族中具有革新思想的开明人士。他在家中请来通晓儒家经典的封建儒生教授子女读书。亮少年时,爱读书,能吟诗、作文,爱下棋、点茶,交结儒生,与人谈古论今,颇有成年人气度。完颜亮从小在父亲的影响和汉文化的熏陶下,倾慕中原的封建制度,了解中原封建王朝的政治思想。在他后来执政期间,实行了比他父亲一宗干更加彻底的汉制改革。
完颜亮登帝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迁都燕京(今北京)。进入燕京后,他认为“燕”乃六国之名,不当为京师之号,于是把燕京改名为中都。当时,会宁一带的王公大臣、猛安谋克都随迁至中都。但有一批王公大臣以会宁乃祖宗灵寝所在,不宜远离为借口,而不愿迁到燕京来。为了保证迁都的成果,永久地统治中原,并继续向南发展,海陵王又决定迁陵,就是将祖先的陵墓都迁到燕京来。这就是金陵形成的真正原因。
对金陵特别是睿陵一带的调查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文物普查,1985年引进现代仪器等进行了勘测,当时便确定了睿陵的遗址范围和地宫所在,并且将陵道挖开以验证探测结果。但是,没有打开地宫。因为当时批准的范围是调查和对仪器探测的部分检验。而在地面则搜集了大量的文物,除了“瑞云宫”宫碑,还有“睿宗文武简肃皇帝之陵”的陵碑。2001年至2002年,有关文物部门开启了睿陵地宫,终于将女真皇帝陵墓神秘面纱揭开一角。
地宫是一处在山体岩石中开凿的,符合从肃慎时代就形成的埋葬习俗。睿陵地宫编号为M6,位于清代重修的大宝顶前约15米处,东西长13米,南北宽9.5米。坑内有瘗藏的汉白玉雕龙、雕凤的石棺椁。地宫前面,在1986年以前是八柱础的大殿基址,目前地面有柱础和压栏石等。地宫内瘗葬有4具石棺椁,两具为青石素椁,南北向放置于地宫西侧。另两具为汉白玉雕龙、凤纹石椁,东西向放置于底部正中偏北。
金陵的考古发现,对研究金代帝王陵寝制度,女真族政治、经济、文化和中国历史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