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庞大的规模、恢宏的气势、奇特的建筑结构,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墓中出土各类珍贵文物二千余件(套),有金、银、铜、铁、玉、石、陶等质地,其中不乏倾城倾国的艺术珍品,如雕龙玉璜、弦纹玉环、雕花玉厄、螭虎纹玉饰、镶玉漆棺、铜扁壶等,均是国内考古的首次发现,尤其珍贵的是科学工作者根据王陵中残留的楚王遗骨,首次成功地复原了二千一百年前一代楚王的形象。
在中国的汉代,盛行灵魂不灭,祖先崇拜和儒家孝道思想,普遍认为“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由此产生了“事死如生”的丧葬观,在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上也极力摹仿现实生活中的地面住宅,而且在随葬品方面尽量做到应有尽有,几乎包括了生人所用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一应物品与器具。
著名考古学家、研究员王恺近22年来,凭借一把铁铲,与他的同伴一起在江苏省徐州市先后找到7座汉墓。时至今日,这位62岁的考古学家,仍然拎着铁铲在徐州四周的山上转来转去,寻找那些隐藏在山里的汉墓。他找到的狮子山汉墓震动了世界,他的名字因此被写进了英国剑桥的《世界知识分子名人录》。
王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身高体胖,面色红黑,一副长年在野外作业人的形象。其实,这正是典型的考古人的外貌特征。
1977年,王恺从洛阳市博物馆调回故乡徐州,一踏上这块充满浓郁楚风汉韵的土地,他就盯上了汉墓。徐州城四周埋葬着西汉12代楚王,在王恺回来之前,徐州只能确定第一代楚王刘交的陵墓,其他十一个楚王谁也不知道葬在何处。王恺发誓要在后半生中找到这些汉墓。
到1990年,王恺和同志们一起共找到了6座汉墓,它们是:北洞山楚王墓、驮蓝山楚王墓、南洞山楚王墓(两座)、东洞山楚王墓、卧牛山楚王墓。1991年,他找到了狮子山楚王墓,惊人的考古成果,使他成为国内外瞩目的知名人物,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胡锦涛、吴邦国、李铁映、钱伟长等对他的考古成果给予很高的评价。
一锹挖出兵马俑,王恺看到了楚王的影子
徐州市东郊的4公里处,有一座海拔61米的山峰,由于状若雄狮,故而当地人称之为狮子山。1984年12月的一天,山脚下砖瓦厂的一个民工正在挖土。忽然锹下“当”的响了一声,接下来,就出现了一个奇迹———继咸阳杨家湾西汉彩绘兵马俑、西安临潼秦始皇兵马俑之后发现的第三批兵马俑军阵———徐州狮子山彩绘兵马俑。此处出土的兵马俑有四条步兵俑坑和一条骑兵俑坑。整体看去,规模宏大,造型美观,雄壮威武,且塑造艺术与秦俑不同。秦俑以写实为主,而这些汉俑却是在继承秦代雕塑艺术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即面部表情上具有写实的特点,而形体塑造上则运用了写意的手法,含蓄而耐人寻味。
在众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眼睛盯住俑坑频频惊叹的时候,已经找到了6座汉墓的王恺,眼前晃动的仍然是两千多年前楚王的影子,他把探求的目光转移到俑坑后面的山峰。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及敏锐的感觉,使他发出了与众不同的声音:“这些兵马俑不是孤立的,附近肯定有一个显贵的主人,且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军事将领,因为史书上没有西汉军事重臣死后葬在徐州的记载。但是,古城徐州自古为经济发达地域之一。这里群山环抱,地势险要,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东临大海,西控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从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古诗里说得精彩,叫做‘自古彭城列九州,龙虎争斗几千秋’。早在楚汉相争期间,汉高祖刘邦就曾封大将韩信为楚王,镇守在这里。刘邦称帝的第二年就封其异母弟刘交为楚王,都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管辖薛郡、东海等36县。这个楚国是刘氏皇权的重要封国之一,楚王是当时楚国的最高统治者,西汉一朝,楚国传了十二代王,到了王莽的时候才断绝。兵马俑的附近一定有一个大型的楚王墓,如果我没说错的话,那里很可能埋葬着西汉早期的一个楚王。”人们还在半信半疑,这位考古学家已经手持“洛阳铲”(一种考古探测用的铁铲)上山了。他这一去就是10年。
十年辛苦三次惨败,王恺发出重誓
放眼狮子山的上上下下,山冈密布,野树丛生,王恺心中的那个汉墓在哪里?1985年10月,王恺率领物探队找遍了狮子山的每个角落。他们在山上发现了大量的汉代瓦当、铺地砖。这表明,在汉代的时候,狮子山上有建筑物。王恺断定,这里就是当年楚王的陵园,后来被战火毁掉了。他下令继续找。有一老人说,狮子山早年间有大堆大堆的碎石子,老百姓不需要开山就可以取石去卖。“好好的一座山,哪来的大堆大堆的碎石呢?”王恺推断的结果是:碎石是当年古人在这里开山挖墓时剩下的,汉墓墓就在狮子山主峰的腹腔里。确定了大体方位后,王恺带领大家展开了探测工作。狮子山主峰南侧上分布着上百户居民,民房依山而建鳞次栉比,不可能拆掉所有的民房去打梅花桩探测。王恺的“洛阳铲”在一户民房前后画了一个圈儿,认定这里有望找到墓道。于是,花了一大笔钱征用了这座民房,结果没有找到墓道。再征民房,王恺不大好意思向领导张嘴要钱了。
这个时候,煤炭部地质勘探大队前来帮忙,却又因地形复杂难以探测而告退。第二次又失败了。
春节快到的时候,王恺的好朋友、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宁书年先生前来增援,他不但带来了全国十余省市50多位科技人员,而且带来了维加重力仪、地震仪、磁法、电法、地质雷达等当时最先进的探测仪器。王恺对此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然而,结果仍然是失败。
三次失败已耗掉了国家几十万元,王恺有点心疼了。一面是心疼,一面又是心有不甘,“洛阳铲”拄在狮子山南峰上,他仰天发誓:“找不到汉墓,我死不瞑目!”
开老人座谈会,“大地窖”露出天机
1990年初春的时候,王恺决定召集狮子山地区的70岁以上的老人开一个座谈会。他把老人们请到办公室来,他叫这方法为“群众路线”。老人们说了很多关于狮子山的故事,王恺在脑中逐一进行过滤,一个又一个地清除放弃,突然,他的目光盯住了一个老农一开一合的嘴。
那老人没有注意他的目光,只在那里自顾自地闭着眼说:“山上老张家的地窖可真大,很大很大的,能存上万斤红芋,有两米多深……”王恺的大脑飞快运转起来:山上的土层那么薄,怎么可能挖到两米多深?是不是挖在了墓道上?不然的话,怎么可能在山上挖出能储存上万斤红芋的大地窖?想到这里,王恺拎着“洛阳铲”来到山上,找到那个有大地窖的人家。他下了地窖,前后左右环顾一番,就兴冲冲地爬了上来,他对那户人家说:“我们征用了你家的大院。”1991年7月初,王恺率人在那个地窖里打深沟,然后向四面扩展。7月14日,王恺激动得快要发抖了。他的向四外扩展的“洛阳铲”终于触到了一块硬硬的石壁上。他认为这就是墓道的东壁。经过一番清理,果真发现了一道笔直的石壁,尤令他惊喜的是石壁上还有一道道密密的凿子印。毫无疑问,下面就是汉墓,在西汉时的徐州,只有楚王才有能力切开山体为自己造墓。
1994年11月,国家文物局批准发掘狮子山汉墓。
徐州市政府斥巨资动迁了狮子山130多户居民。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袁仲一曾说:“狮子山汉墓本身就奇特,因而它是世界级的。”“原来,从山顶开天井往下开凿17米,然后凿出12间总面积850多平方米的地下陵墓,一座狮子山几乎被掏空了。试想,当时的民工只凭一铲一凿,这么大的工程至少要用20年才能完工。带天井的陵墓在国内没有见过,国际上也没听说过,所以说它具有世界意义。”发掘开始了。王恺和同志们一起先清理那个巨大的天井,他们动用现代化的铲车、吊车,三个多月清理出5000立方米的夯土和填石。
此后,33岁的副研究员邱永生,在王恺信任的目光中缓缓走进了封闭两千多年的墓道。正如他们后来判断的那样,这座陵墓在楚王下葬后百年之内被知情人盗过,楚王的玉棺已被打开,尸骨也被拉了出来。楚王的金缕玉衣由3400片玉片缀成,但金线大部分被拆下变成了纯粹玉衣。玉棺也被打坏,楚王的尸骨被踢得四分五裂,颅骨在东,下颚在西,肋骨散了一地,地上还有大量的碎玉和铜质官印。
忽然,昏暗的墓室里发出点点幽光,邱永生和他的同事们小心翼翼地向发光的地方走去。在楚王的玉棺前和嫔妃陪葬墓的旁边,他们发现了数枚夜明珠。这些珠子历经地下水两千多年的侵蚀,虽然表皮有些脱落,但直径仍达0.6厘米,而且个个颗粒饱满、色泽鲜艳。
地上有一把青铜短剑,寒光闪闪,他们拿出10本稿纸放在剑锋下轻轻一划,一摞稿纸立即分成两半。此外,还有玉璜、玉蝉、玉杯、玉龙、玉冲牙,176000多枚铜钱,130枚印章,共2000多件国家级文物。
在汉代,人们普遍认为“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并由此产生了“视死如生”,这座汉墓墓几乎就和地面上的王宫一样,随葬品也包括了楚王生前所使用的一切物品。这些精美的文物,较为系统地展示了西汉楚国的历史风貌,填补了我国汉初考古的大量空白,因而被称为“九五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
1999年12月,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研究所对汉墓出土的文物又有了新的研究成果,科技人员通过金属成分和金相组织测定分析,判定该陵出土选样的铁兵器、铁凿和铁甲片为炒钢制品,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炒钢制品,表明我国炒钢技术的发明不晚于公元前154年。
王恺激动地说:“作为一个考古工作者,一生当中能遇到这么一次就非常幸运了,我遇到了七次,而这一次是我一生当中最大的辉煌。”
成功复原了楚王形象
楚国有12个楚王,那么,狮子山汉墓里的这一个是他们当中的哪一个?通过对出土的铜钱及印章、封泥、兵器的精心考证研究,王恺认定,墓主是西汉第三代楚王刘戊,其他研究人员也都认同这个结论。
刘戊,是第一代楚王刘交的孙子。公元前174年继位,生性淫暴。即便是在汉文帝之母薄太后大丧期间,他也敢跑到皇宫里与宫女淫乱。刘戊积极参与七国叛乱,公元前154年所率叛军被周亚夫打败,拔剑自杀。汉景帝并没有过多追究这位堂兄的罪过,同意按王爷规格将其葬在尚未竣工的王陵中。
根据在墓中发现的头骨、下颌骨和肋骨等,考古学家和医学专家复原了这位两千多年前的楚王形象,他身高1.74米,肩宽40厘米,身材魁梧体格健壮,棱角分明,神态凶猛。同时,通过对牙齿、骨龄的分析,测出这位楚王死时的年龄在35~37岁之间。根据遗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复原古代帝王形象,在我国尚属首次,因而引起世人称奇。
王恺指着塑像说:“刘戊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这家伙飞扬跋扈刚愎自用,当年那些劝他不要谋反的人都被他杀了。他的祖母和叔叔要不是逃到京师西安,也要被他杀掉。他曾威胁他的叔叔休侯刘富说,如果你不站在我这一边,起事时我就先打你,所以他叔叔才带着他祖母跑到西安。所测死时的年龄也和史书上的记载基本吻合,他是十五六岁时继承他父亲刘郢客的王位,在位大约是20年。”
“还有最后4座汉墓,有生之年我要找到” 讲到这里,王恺的脸上开始出现一个科学工作者常有的那种求索的神情。他说:“在我们徐州城内四面的山上,埋葬着西汉时期的十二代楚王。狮子山的这个汉墓没找到时,我发过死不瞑目的誓言,后来终于找到了,遂了一个大心愿。可我现在的心愿是找到那剩下的4座汉墓,我从1977年调回老家徐州那天开始,好像就和这些汉墓结下了一种奇缘,为找到它们,我付出了22年的心血,这是一个系列工程,缺一环也不能算完工。剩一座我心里也不能安宁。真正能够让我称心如愿的,应该是找到所有的汉墓。否则我还是死不瞑目。所以,我要在有生之年继续找那剩下的4座王陵。”如今,退休在家的王恺,每天都要到山上跑一次,手拎那把“洛阳铲”,一步一步地向那最后的4座汉墓走去。为了寻找并保护好中华民族的历史文物,王恺走上了一条曲折而又漫长的路,没有谁能知道他还要走多久,但他只是毅然地往前走。
外墓道的主体部分。两侧的墙壁都是两千多年前的原始形制,是完全靠人工把整整一座山掏空形成的,这一段的平均深度达14米,差不多有五层楼高。
在前面墓道接口处,考古工作者清理了一座陪葬墓。这种在直墓葬入口发现陪葬墓的情况,在全国还是首次。在其中所出土死者佩带的印章上刻有“食官监印”四个字,说明此人是负责墓主人膳食方面的一个官员,
主墓室。四块塞石一组,一共四组、十六块塞石,呈“田”字形把墓道封堵了整整十米。可惜盗墓者们从天井东侧向西北方向挖盗洞,一直挖到墓门口,定位之准,比今天的考古斟探队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把右上角的这一组塞石—就是现在照片上土填的那块地方,打上牛鼻眼,用绳系住,像牵牛一样平拖出来,然后从这里直接爬进了主墓,因此没有发现后面的三间墓室。盗墓的时期很早,是在王莽篡位的时候—公元8年左右。当时的生产力十分低下,而这些塞石每一块都重达五、六吨,这样浩大的工作量,绝不是一两个毛贼、十天八天能干得了的。因此推测,这肯定是一次大规模的官盗。
在塞石的内侧有一块朱砂印文,写的是“第乙下阳,东方二,简道,广三尺九寸,高四尺半寸,寰丈五寸”。上面这段文字说明的是这块塞石所处的位置既它的尺寸大小,通过对这段文字的解读我们可以知道塞石是由内向外共分甲、乙、丙、丁四组,这一块就是位于第二组下面自东起的第二块塞石。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当时墓葬的设计者对每一块塞石的位置和尺寸都有准确的标注,可见西汉时期墓葬建设水平之高。
墓室出土文物就很少。主要原因就是被盗墓者捷足先登,大件的金银器都已被盗,只剩下一些铜镜的残片以及铁甲片、铜箭头等。墓室出土了三件非常漂亮的金饰。左边是镶有祖母绿的金带钩,中间是金狮头,右边是金鹈鸪。它们不但金质纯净,雕工也十分精美。但“黄金有价玉无价”,对面这对玉龙更有价值。可是为什么盗墓者没有拿呢?玉龙象征着王权,盗出去,买也没人敢买,留着还易招来杀身之祸,所以盗墓者没敢拿。
这座墓葬修得虎头蛇尾,外观十分宏伟,内部修凿却比较粗糙。在东面的地方,可以看到明显的、正在打凿的痕迹,没来得及完工。一般来说,棺材都应放在后室正中的地方,寿终正寝嘛。既然没完工,只好移到了甬道东面的棺床上去了。
复原后的镶玉漆棺实际使用玉片的总数达到2095片,多为新疆马纳斯河流域的碧玉,由棺体和棺盖两部分组成,为外棺。其内还有一套彩绘漆木棺,彩绘漆木棺放置由金缕玉衣包裹的楚王尸体。如果把金缕玉衣也看作成一副亲尸的棺材,那么这位楚王使用三套棺材,符合礼制关于诸侯王三棺的规定。
由于受到严重盗墓,金缕玉衣被挖出墓室,金缕几乎被全部抽走,很多玉衣片被破坏,散落一地。修复后的金缕玉衣陈列在徐州博物馆展厅最显眼的位置。玉衣由上等和田白玉制成,玉片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半圆形、月牙形等形状,最大的鞋底片近9平方厘米,最小的手套片不到1平方厘米,有的厚度还不到1毫米。目前国内修复完整的玉衣有7件,一件玉衣由2000余片玉片拼缀而成,而这件玉衣用了4248片玉片,穿缀的金丝重近1576克,长1.74米,是目前国内出土玉衣中年代最早、玉片最多、玉质最好、工艺最精美的一件。
另其西侧300米远的汉兵马俑则是楚王陵园的一个组成部分,象征着卫戍楚王陵的部队。兵马俑坑分步兵坑和平、骑兵坑两部分。一号坑前段全部放置站式俑,共516个,后段有陶俑约500件;二号坑前段放置各式陶俑832件,后段残存以跪座式俑474件;三号坑尚未发掘;四号坑内有俑仅十余件,且多破坏。据初步推测,此墓的主人为汉代分封到徐州的某一代楚王,这批陶俑是楚王拥有军事力量的缩影。狮子山仅兵马俑的发现,对研究当时的墓葬制度,兵俑的装备和组成,骑兵、车兵的建制和运用等提供了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