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花大丁草,大丁草属,双子叶植物纲,产于贵州西北部(威宁)、四川西部及西南部(道孚、宝兴、九龙、盐源)、云南北部和西北部(东川、丽江、宁蒗)。
种中文名:晚花大丁草
种拉丁名:GerberaserotinaBeauverd
命名来源:[Bull.Soc.Bot.Gen~veser2,5:143.1913,]
中国植物志:79:085
组中文名:唇舌组
组拉丁名:Sect.Anandria(Siegesb.ExLinn.)O.Hoffm.InEngl
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的功效。 主治肺热咳嗽;湿热泻痢;热淋;风湿关节痛;痈疖肿毒;臁疮;早蛇咬伤;烧烫伤;外伤出血。
产于贵州西北部(威宁)、四川西部及西南部(道孚、宝兴、九龙、盐源)、云南北部和西北部(东川、丽江、宁蒗)。生于道旁或旷地上,海拔1570--2600米。模式标本采自云南东川。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极短,为棕色、纤维状的残存叶鞘所围裹,具肉质须根。叶基生,莲座状,于花期全部发育,叶片纸质,长圆状匙形,长3—5厘米,宽1—1.5厘米,顶端钝或圆或具短尖头,基部渐狭,边缘波状,且具少而小的点状细齿,上面被蛛丝状毛或脱落变无毛,下面被白色绵毛;中脉两面均凸起,侧脉3—5对,柔弱;叶柄长1.5—3厘米,下部增宽而成一宽达3毫米的鞘。花葶单生或2—3丛生,直立,纤细,长7--20厘米,直径仅1毫米,下部多少被灰色蛛丝状毛,上部被白色绵毛,尤以顶端更稠密;苞叶疏生,狭披针形,长4—6毫米,宽1—1.5毫米,基部最宽。头状花序单生于花葶之顶,半球形,直径约10毫米;总苞约与冠毛等长或略长;总苞片3层,背面多少被毛,外层的长圆状钻形,长约6毫米,宽约0.8毫米,中层和内层长圆形,长8—11毫米,宽1.2—1.4毫米,顶端急尖,边缘干膜质;花托无毛,直径约2毫米;雌花1层,花冠舌状,长约8毫米,舌片长圆形,干时紫红色,长约5.5毫米,宽约1毫米,顶端具3齿,内2裂片线形,长约4毫米,花冠管纤细,长约2.5毫米,向下不明显渐狭;退化雄蕊3枚,丝状,花药无尾部。两性花花冠管状二唇形,长4.5—6毫米,外唇具3细齿,内唇2浅裂,花冠管上下等粗;花药三角状钻形,长约2.5毫米,基部尾短,长不足0.5毫米;两性花的花柱长达5毫米,花柱分枝圆柱形,顶端头状,具乳突。瘦果(未成熟)圆柱形,近无毛,长约2.5毫米。冠毛白色,略粗糙,长4—6毫米,基部联合。花期6月。
晚花大丁草全株
多年生草本,具长短不等的根状茎。叶基生,呈莲座状,常具各种类型的齿缺或羽状分裂,稀全缘,背面被绒毛或绵毛,或两面均无毛。花葶挺直,无苞叶或具线形,钻状或鳞片状苞叶,被绒毛或绵毛。头状花序单生于花葶之顶,异型,放射状或盘状,各有多数异型的小花,外围雌花1—2层,舌状或管状二唇形,中央两性花多数,管状二唇形,二者均能结实。总苞盘状、陀螺状或钟形,总苞片2至多层,覆瓦状排列,卵形、披针形或线形,顶端尖,少有钝圆,向外层渐次较短,绿色或边缘和顶部带紫红色,背面被绵毛或无毛;花托扁平,平滑无毛或略呈蜂窝状;雌花花冠具开展的舌片,长伸出于冠毛之外,或管状二唇形,无舌片而隐藏于冠之中,舌片或外唇具3细齿,内2裂丝状卷曲而短于舌片,或内唇仅具2齿,花冠管内常有退化雄蕊;两性花管状,冠檐2唇形,外唇3—4裂,内唇2裂。花药基部箭形,具全缘或撕裂状的长尾;花柱分枝内侧稍扁,顶端钝。瘦果圆柱形或纺锤形,有时略扁,具棱,通常被毛,顶端钝或渐狭成长短不等的喙。冠毛粗糙,刚毛状,宿存。近80种,主要分于非洲,次为亚洲东部及东南部。中国有20种,除个别种遍及于南北各地外,绝大部分集中于西南地区,云南有16种,占全国种类的80%。
1、抗菌作用 体外试验(杯碟法),大丁草水煎剂(10%- 50%),大丁甙和甙元(5×10-4-2×10-3),大醒草成分Ⅰ、Ⅱ、Ⅲ、Ⅵ、Ⅸ区以及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的结晶5-甲基-香豆精-4-O-β-D-葡萄糖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均显示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1-3]。小鼠腹腔注射水煎剂或醇浸剂5g/kg及大丁甙40-240mg/kg对绿脓杆菌感染也有一定疗效;大丁甙抗绿脓杆菌ED50为46.2mg/kg[1]。
2、对网状内舌皮系统吞噬作用 大丁甙20-56mg/kg腹腔注射能增加家兔及小鼠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1]。
3、毒性 大丁甙给小鼠腹腔注射200-500mg/kg,3d内无死亡,给家兔静注20mg/kg,每日2次,7d后血液、肝肾功能未风异常[1]。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粗粉0.5g,加乙醇10ml,浸泡过夜,过滤,滤液于白瓷皿中挥干,滴加5%香荚西酣浓酸溶液,放置呈紫红色。(2)取本品粗粉0.5g,加乙醇5ml,温浸10min,滤过,滤液1ml,加3%碳酸溶液1ml,在沸水浴中加热3min,冰浴冷却,加新配制的重氮试剂2滴,显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