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马桥强恕小学

上海马桥强恕小学

中文名 上海马桥强恕小学
类别 九年一贯制
目录导航

简介

上海马桥强恕小学,经过几代强恕同仁的不懈努力,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以科研兴校为抓手;坚持以“培养学生主动健康发展能力,对每一个孩子一生发展负责”为办学宗旨,不断探索,逐步推进。目前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已持续稳定在闵行区前列;几年来办学水平被区政府督导室评估为A级一等学校;学校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新基础教育研究基地学校、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学校、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上海市优秀家长学校、上海市雏鹰大队、闵行区文明单位、闵行区教育科研实验基地、闵行区教育系统后备干部见习基地,闵行区科技特色学校、闵行区体育特色学校。

历史沿革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在全国推行新学,明令全国将书院改办学堂。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由马桥俞塘籍名人中国国民党元老钮永建先生将吴会书院改办新式学堂,成为当时上海县境内最早的新式学堂,并以“强恕学堂”为校名,从而开了“强恕”为平民教育的先河,树了“强恕”为百姓服务的先风。“强恕”二字源于《孟子·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矣,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创办者钮永建先生对此释之为“不强人谓之恕,不自恕谓之强。”承袭吴会书院之余绪而植根于马桥的沃土之上,历经一百余年,跨越三个世纪,历史沧桑,岁月变迁,几代强恕人把“服务民众,奉献社稷”为永恒的追求。从筚路蓝缕的始创者到孳孳以求的继承者,正是此“强恕”精神激励了几代“强恕”同仁,为百姓培育一代又一代的子女,为国家输送一批又一批的建设者而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自学堂创办之日起,始终视教育质量为学校生命且得以不断延续,因此在各个历史时期,强恕的办学质量始终位居农村学校之前列。就学堂创办之初,依据清政府颁布的《学堂章程》,强恕学堂的办学水准已进入两等小学堂之列。百年以来,自本校历届毕业的学生已逾万数,校友中出类拔萃之人才不计其数,遍布海外各地、服务国内各业,因而学校的社会声誉斐然。尤以早期师生参与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直至建国以后投身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形成了爱校爱乡爱国的优良传统,深为社会所广泛认同和推许。

辛亥革命以后国民政府改称学堂为学校,强恕学堂因而改称强恕小学校。由于学校始终坚持“平民教育”的办学理念,面向普通平民百姓的子女招生,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使马桥地区的儿童入学率在全上海县为最高。1917年(民国六年)时上海县的平均儿童入学率为19.67%,而同年马桥乡儿童入学率高达32.63%。到1930年(民国十九年)秋,强恕小学已发展有6个班级、256名学生、11名教员的规模,其班级、学生、教员及使用经费数在上海县排名第三,仅低于闵行小学和三林小学。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战争爆发。整个上海惨遭日寇铁蹄蹂躏,各小学多遭破坏而停办,马桥地区也未能幸免于难,强恕小学也因校舍设备俱毁于战火,加之民众百姓民不聊生,四处逃难,致使学生数量锐减,为此于当年十一月经上海县教育局指令而被迫停办。直至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由地方人士力谋修复,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春得以复员。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秋,由马桥地方人士王宗林等捐资修葺吴会书院旧屋而创办上海私立强恕初级中学,由张经野任首任校长。第一学期共招生两个年级各一个班,计38名学生,其中初一15人、初二23人。此为当时上海县域内创办最早且唯一的一所私立初级中学。至此马桥民众在上海县率先享有接受中小学教育之权利和福祉。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秋,奉上海县政府教育科之命,改名为私立强恕初级中学。私立强恕初级中学的规模也在战后得以恢复和发展,其时中学已发展到3个班级,学生近99人,有教职工10人。教学质量在上海县所有中学中名列前茅而蜚声县境,每一届都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考入上海县县中(今闵行中学)和江苏省重点中学松江中学(今松江二中)。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2月强恕小学改名为上海县马桥镇中心国民学校。

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县马桥镇中心国民学校又改名为上海县马桥小学,此时学校规模发展到9个班级,教员16人。

1952年,马桥镇东首有教会创办的原达义小学裁并入马桥小学,此后更名为上海县马桥中心小学,下辖10多所乡村小学,并附设幼儿园。

1953年秋,私立强恕初级中学从吴会书院旧屋地址迁至马桥镇东首有教会创办的原达义小学校舍内。到1954年学校已经扩展到有8个班,学生400多人。

1956年7月强恕初级中学改为县立中学,并更名为上海县马桥初级中学,有原上海市副市长宋日昌题写了校名。学生来自上海县的塘湾、北桥、曹行、闵行以及松江县、奉贤县。共九个班级,单住宿学生有100多人,教职工26名。

1978年~1983年期间,马桥中心小学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为上海市重点小学,更名为马桥小学。原马桥辅导区下属的村校组建成以俞塘小学为中心学校的俞塘辅导区。马桥小学有市、县教育局双重领导,从上海县南片各辅导区抽调部分相对优秀的教师到马桥任教,调整了教师队伍的结构;又经过市教育局的安排,分批派遣教师到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挂职培训,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学校教育质量迅速达到当时上海县的上等水准,并且形成了以德育为先,各育并进的办学特色。对周边各小学起到了辐射、辅导、引领、示范的作用。

1983年下半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停办重点小学,因此马桥小学和俞塘辅导区的所有村校重新合并,恢复建立以马桥小学为中心校的马桥辅导区,马桥小学也因此复名为马桥中心小学,由原上海市副市长宋日昌题写了校名。

1987年至1992年期间,马桥镇人民政府择地出资分别为中小学新建了在当时的上海县内堪称一流的校舍,中、小学先后于1989年8月和1993年2月由原址迁入位于北松路2258号的新校舍内。

1986年秋至1988年秋马桥沙溪中学和马桥荷溪中学相继并入马桥中学后,学校发展到22个班级、1022名学生、131名教职工、校舍建筑面积达7857平方米,占地19000平方米。

1988年,马桥中心小学发展到17个班级、784名学生、59名教职工、校舍建筑面积达3906平方。加上马桥辅导区所属的俞塘、西村、青登、民兴、吴会、邻松、工农、联盟、旗忠、星星、联工11所村校,整个马桥辅导区共有80个班级、2770名学生、164名教职工、校舍建筑面积达11351平方。

1994年4月1日马桥小学和马桥中学分别复名为马桥强恕小学和马桥强恕中学,由强恕学堂创办人钮永建先生的侄孙台湾省台北市私立强恕高级中学校长钮廷庄先生亲笔题写了“上海马桥强恕小学”校名;原上海市市长、海基会会长汪道涵先生亲笔题写了“上海马桥强恕中学”校名。

2002年2月1日为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经闵行区教育局和马桥镇人民政府商定,将马桥强恕小学和马桥强恕中学合并为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定名为“上海马桥强恕学校”。此时全校共有班级55个,小学31个班级,有初中21个班级,高中3个班级;学生1900多名;教职工220多名。强恕进入了百年历史上规模最大、人员最多、业绩最优的辉煌时期。

学校特点

百余年来,强恕学校始终延续着马桥数千年的古老文明,始终承袭着强恕“为平民福祉教书,为国家振兴育人”的理念,形成了扎实认真的教风。百余年来,学校始终运行在“强恕”精神之下,至今仍沿用“强恕”二字作为校训的核心内容,以“强己恕人”四字训诫勉励一代又一代师生,以期“强恕”之精神永久传承,使“强恕”之伟业承先启后。

办学特色

学校十几年来,在胡文龙校长的带领下,经过全校教职员工的艰苦努力,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紧紧追随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已形成“志高思远,敬业爱生,心善身正,手勤事成”的强恕精神与文化,使学校的办学质量与水平逐年提升。强恕学校目前是闵行区科技特色学校,闵行区体育特色学校,上海市物价计量信得过单位,全国“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基地学校,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学校,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文明单位,是区内唯一一所办学水平获得政府督导室连续几年评估为A级一等的初中校(九年一贯制学校)。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