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Xylotrechus rusticusLinnaeus
英文名称:grey tiger longicorn
分类地位: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天牛亚科Cerambycinae脊虎天牛属Xylotrechus
青杨脊虎天牛主要危害杨属Populusspp.、柳属Salixspp.、桦木属Betulaspp.、栎属Quercusspp.、水青冈属(山毛榉属)Fagusspp.、椴树属Tiliaspp.、榆属Ulmusspp.的多种植物。
成虫体黑色,长11–22 mm,宽3.1–6.2 mm,头部与前胸色较暗,头顶有倒V型隆起线。触角着生处较近,雄虫触角长达鞘翅基部,雌虫略短,达前胸背板后缘;第1、4节等长,短于第3节,末节长显胜于宽;基部5节的端部无绒毛。前胸球状隆起,宽度略大于长度,密布不规则皱脊;背板具2条不完整的淡黄色斑纹。小盾片半圆形;鞘翅两侧近平行;内外缘末端钝圆;翅面密布细刻点,具淡黄色模糊细波纹3或4条,在波纹间无显著分散的淡色毛;基部略呈皱脊。体腹面密被淡黄色绒毛。后足腿节较粗,胫节距2个,第1跗节长于其余节之和。
卵乳白色,长卵形,长约2 mm,宽约0.8 mm,一般产于树皮的皱折处。
幼虫黄白色,老熟时长30–40 mm,体生短毛,头淡黄褐色,缩入前胸内。前胸背板上有黄褐色斑纹。腹部除最末节短小外,自第1节向后逐渐变窄而伸长。
蛹黄白色,长18–33 mm。头部下倾于前胸之下,触角由两侧卷曲于腹下。羽化前复眼、跗肢及翅芽均变为黑色。
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
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德惠市、农安县),松原市(宁江区、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白城市(大安市),吉林市(昌邑区、船营区、龙潭区、蛟河市、磐石市、永吉县),白山市(临江市);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道里区、道外区、松北区、南岗区、动力区、香坊区、平房区、双城市、五常市、阿城市、巴彦县、宾县),绥化市(安达市、肇东市),大庆市(肇州县、肇源县、林甸县)。
日本、朝鲜、蒙古、伊朗、土耳其、俄罗斯和欧洲。
该虫适生温度为年平均气温3℃以上,7月份平均气温为15℃以上,高于此界的哈尔滨、大庆及齐齐哈尔以南地区为该虫的适生区,而低于这个界限的齐齐哈尔、绥化以北地区,不适于该虫生长发育。据上推断:该虫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范围应很大,其南界尚待考证。
青杨脊虎天牛1 a发生1代,以幼虫在木质部内越冬,翌年4–5月开始活动,5月中旬–6月上旬幼虫化蛹,5月下旬–6月中旬成虫羽化,6月上旬为羽化盛期,羽化后进行交尾,6月中旬产卵,成堆状,6月中旬–7月上旬卵孵,初孵幼虫即可钻蛀危害,7–8月一般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危害,到8–10月全部钻蛀到木质部内取食,10月下旬停止取食,进入冬眠状态。成虫飞翔能力不强,一般就近、集中于树干上产卵,初孵幼虫向四周扩散钻蛀危害,从而在树干上形成1–2 m不等的虫害木段。
成虫产卵时直接把产卵器插入树皮的裂缝内,几乎不在光滑的嫩枝上产卵,这也是导致主干比侧枝受害严重,下部比上部受害重的原因。
该虫主要危害7–15 a生树木,对4 a生以下的树木几乎不危害,15 a生以上的树木受害渐轻,而在10 a生以上的树木,凡已经受害过的干、枝,第二年不会在原位重复危害。该虫危害寄主的部位与林龄有关,5–7a生树木在1 m以下,8–12 a生树木在3 m以下,12 a生以上树木在4 m以下区段受害较严重。成、过熟林被害后极易风折。
青杨脊虎天牛又称青杨虎天牛,是多种阔叶树的毁灭性蛀干害虫,该虫生活隐蔽,防治难度大,在东北地区以杨树为主的防护林区危害十分严重,被害林木轻则影响生长,降低成林、成材比率;重则干折头断,林网被毁,甚至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杨树是“三北”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由于该虫的大面积发生危害,不仅破坏了多年的防护效果,而且严重挫伤了群众造林的积极性。同时,因杨木包装材料的问题,对我国货物的出口贸易也造成一定影响。
该虫的自然扩散靠成虫爬行和飞行,远距离主要靠人为调运携带有幼虫、蛹、卵的木材、原木和其它木制品传播。
对于受害严重的防护林可采取砍伐清除、销毁措施。
在成虫羽化期,喷施绿色威雷(触破式微胶囊)一次,封杀羽化后的成虫。
使用粘虫胶+2.5%敌杀死1:20倍液,在树干胸高处涂宽5–10 cm的粘虫环,每环用粘虫胶约10g,诱杀效果可达88.9%。
利用25%敌杀死乳油1∶100倍液,干基打孔注射(5 ml/株),杀虫率达90.0%以上。
人工繁育释放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进行林间生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