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数学力学系的计算数学专业和物理系的无线电物理、电子物理、半导体物理专业。1958年12月,在物理系无线电物理、电子物理等专业基础上成立了无线电电子学系,1996年更名为电子学系;1978年,在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和无线电电子学系计算机专业基础上组建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系;1985年,由数学系、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电子学系等校内十个系(所)联合组建了信息科学中心;同年,成立了微电子学研究所。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和信息科学技术学科的发展,满足未来社会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需求,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北京大学于2002年在原电子学系、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信息科学中心和微电子学研究所的基础上,正式组建成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39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并涌现出一批出色的中青年骨干;全日制学生2667人,其中本科生1279人,研究生1388人,是北京大学规模最大的教学单位,每年为社会输送大批优秀人才。
学院学科建设覆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4个一级学科,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按2013年度US News的评价体系,北京大学“电子工程”学科排名第36位,“计算机科学”学科排名第35位;按ESI的评价体系,北京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科均进入全球研究机构的1%。2015年QS全球大学学科排名,在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学科中,北京大学名列第36位,为中国大陆高校之首。
学院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学院也和众多国际著名高校和企业组建了联合研究机构。2002年以来,学院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5300余项,到账科研经费近30亿元;获国家级科技奖励25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1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0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29项;在重要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近600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80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110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200余本。
长期以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科取得了一系列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研究成果,在我国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多个“第一”,培养了一大批信息领域的栋梁之才,为国家信息科技产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3]
多种培养方案可供学生自由选择学院具有多学科、交叉学科优势,根据学生个性、天赋和兴趣的不同培养三类人才:具有原创能力的研究型人才,具有应用能力的设计型人才和具有组织能力的管理型人才。
理科中的工科,工科中的理科,理工相结合的培养体系既强调培养科学家所具有的宽厚基础,又重视培养工程技术中的实践能力。
全方位的培养模式,锻炼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除课程模块外,结合学科竞赛、科研基金等项目,二年级30%、三年级80%的本科生进入研究所课题组进行科研创新实践活动。
广泛深入的国际和业界合作与国外多所著名大学开展联合培养和文化交流活动,与跨国公司等建立实践基地,使本科生教学与人才市场无缝对接。
雄厚的师资队伍高精尖的科学研究平台支撑本科生教学。90多位教授组成的本科生导师团队,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1个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北京市电子信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门国家级精品课,7门北京市精品课,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2个教育部特色专业。
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和信息与通信工程3个一级学科,包含了9个二级学科。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一级重点学科。[5]
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计算机软件科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IEEE Fellow)。1958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研究生毕业。现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理事长、名誉院长。
长期从事系统软件、软件工程、软件工业化生产技术和系统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多道运行操作系统和第一个全部用高级语言书写的操作系统。倡导和推动成立北京大学计算机科技系,1983—1999年担任系主任期间,将该系建成国内一流和国际知名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在国内率先倡导软件工程研究,创办了国内第一个软件工程学科;开创了软件技术的基础研究领域;主持了历经四个五年计划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青鸟工程,为国家软件产业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创建了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促进了科研成果产业化。提出“人才培养与产业建设互动”的理念,创建了以新机制、新模式办学的示范性软件学院;提出了“三类三级”的软件工程教育体系。
制定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端工程技术创新型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的工程博士培养目标,提出了“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相结合,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与其团队技术骨干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设计了“校企深度融合的开放式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提出了工程博士研究生需要具备“战略思维、国际视野、人文素养、工程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凝聚能力”六大能力。为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软件工程学科建设和软件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发表论文150余篇,著作10余部,培养了150余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多次荣获国家级、部委级科技成果奖励及荣誉称号。[6]
王阳元(1935~),浙江宁波人,微纳电子科学家、教育家。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教授、微纳电子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IEEE Fellow、IEE Fellow、工业与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创立并领导建设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科,成为国内外著名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基地。
成功主持研究硅栅N沟道技术和我国第一块1024位MOS DRAM(MOS: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为发展MOS集成电路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国际上提出了多晶硅薄膜氧化动力学新模型和应用方程以及与同事合作在国际上提出MOS绝缘层中可动离子和电荷陷阱新的测量方法。率先开发成功多晶硅发射极超高速集成电路技术,为发展我国双极集成电路技术作出重要贡献。创建了SOI(绝缘衬底上的硅Silicon-On-Insulator)新器件研究室等机构,主持建设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微米/纳米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在SOI新器件与电路和MEMS系统(MEMS:微机电系统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等领域均有重大建树。
在任全国ICCAD(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 Integrated CircuitComputer Aided Design)专家委员会主任和全国集成电路产品开发专家委员会主任期间,领导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个大型集成化的ICCAD系统和300多种集成电路新产品,为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业的发展打下了重要技术基础。他与国际同行创建了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成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新的里程碑。近年来,致力于绿色微纳电子学科的建设,率先开展低功耗和纳米级集成电路研究。
50多年来,共发表和合作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9部,取得发明专利授权62项,拥有20项重大科技成果;培养了百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奖励10余项和北京大学首届蔡元培奖。[7]
1938年生于浙江省浦江县。1960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67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学部副主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学院首任院长。
长期从事计算机软件和人工智能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提出了最优分段逼近、加权模糊逻辑、模糊分布值逻辑、可执行模糊语义网络、模糊H网、主动模糊网络、以及过程神经元网络等理念和方法,对交叉学科“知识处理学”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较大促进作用。
自1996年起,长期担任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软件专家组组长,负责软件工程化总体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负责全工程级的软件质量保证工作。
至今,已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140多篇;著有《模糊知识处理的理论与技术》、《模糊数据库系统》、《特种数据库技术》、《知识处理与专家系统》、《编译程序方法导引》、《过程神经元网络》、《Process Neural Networks》、《The Implementation of A Multi-backend Database System》等十余部专著;编撰《软件工程进展》、《人工智能新进展》等文集;担任《信息科学技术百科全书》、《数据库百科全书》、《数据库大辞典》和《军事百科全书》等多部大型辞书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任多种学术期刊的主编或编委会主任。
获国家或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等奖励19项,其中12项排名第一。[8]
高文,1956年生人。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91年获日本东京大学电子学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2016年当选为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
1992—2000年任国家“863计划”专家组成员、组长。1998—1999年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2000—2004年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其间2000—2003年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曾任第四届、第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评议组成员,《计算机学报》主编,IEEE T-MM、SPIC、JVCIR编委,ISO/IEC国际标准化委员会多媒体工作组中国代表团团长等;目前兼任IEEE T-CSVT、IEEE T-AMD编委,是IEEE视频信号处理和通信技术委员会委员、IEEE多媒体系统与应用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多媒体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IEEE 1857(AVS)标准工作组组长、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AVS)工作组组长。
长期从事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多媒体数据压缩、多模式接口以及虚拟现实等的研究。主持国家“973计划”(任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以及“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二十余项国家级项目。出版著作5部,在本领域重要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700余篇。作为第一完成人,1次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底他因在视频编码方面的技术贡献,当选IEEE Fellow;2010年因“音视频编解码理论、标准及应用的突出成就”被授予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2013年底因“对视频技术的贡献,及对计算在中国发展的领导力”而当选ACM Fellow。[9]
1963年5月生,汉族,籍贯重庆,出生并成长于贵州。1984和1987年分别于南京航空学院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2年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1994年从北京大学博士后出站。1999年3月-2000年4月在美国贝尔实验室任访问科学家。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2013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软件工程和系统软件领域的研究。在构件化软件中间件、开发方法学和工具环境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针对开放网络环境下软件动态适应和在线演化两个核心难题,提出基于微内核的中间件构件化体系结构和基于容器的构件在线组装机制,建立了构件化的软件中间件技术体系与框架;提出基于软件体系结构(SA)的构件化软件开发方法ABC,拓展SA到软件全生命周期,实现了对系统级结构复杂性和一致性的有效控制。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多次获国际会议最佳论文与优秀论文荣誉。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承担了数十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两次担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等科技成果奖励。个人荣誉包括:霍英东基金青年教师奖(研究类)、全国优秀博士后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等。
曾任国家863计划专家组成员、国家“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等。现任国家863计划“十二五”信息技术领域先进计算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中国计算机学会系统软件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OA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全国信标委大数据标准工作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担任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数十次担任重要国际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或委员。[10]
1991年和1994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获本科和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
主要从事半导体新器件及其应用研究。在纳米尺度新器件、超低功耗新原理器件、器件可靠性、关键共性工艺等方面做出系统创造性贡献,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部分成果转移到著名IC公司。已合作出版著作4本,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迄今在微电子器件领域标志性国际会议IEDM、VLSI和标志性期刊EDL、TED上发表70余篇论文(自2007年以来至今连续10年在IEDM上发表论文25篇),研究成果连续被列入三个版本的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路线图ITRS。应邀做国际会议大会和特邀报告30余次;获23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其中授权美国专利38项)。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次)、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多项国家和部委级奖励。担任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带头人,入选国家杰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
担任《中国科学:信息科学》副主编、《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编委、《Nanotechnology》编委;“十二五”国家863专家组成员、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计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编制专家组专家;被选为IEEE EDS Elected BOG委员等;任国际会议主席15次、国际会议TPC委员数十次。[11]
男,1962年9月生,汉族,湖南省平江县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1988年5—12月任奥斯陆大学客座科学家;1989年1月—1994年12月任牛津大学研究助理、Glasstone研究员;1994年12月—1999年4月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19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现为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子学系教授、系主任。1994年获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长期从事碳基电子学领域的研究,做出一系列基础性和开拓性贡献。四次担任国家“973计划”、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发展一整套碳纳米管CMOS集成电路和光电器件的无掺杂制备新技术;首次实现5纳米栅长碳管晶体管,证明器件在本征性能和功耗综合指标上相较最先进的硅基器件具有约10倍的综合优势,性能接近由量子测不准原理决定的理论极限;制备新型超低功耗狄拉克源晶体管,为超低功耗纳米电子学的发展奠定基础,极大推进了碳基集成电路的竞争力和实用化发展。在《科学》等期刊发表SCI论文400余篇。
相关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0和2016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一等奖(2013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1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00和2017年)、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2000年)。个人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8年)、全国创新争先奖(2017年)、推动“北京创造”的十大科技人物(2015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09年)、北京大学首届十佳导师(2013年)等荣誉。
2000年当选英国物理学会会士。现任中国真空学会副理事长、《应用物理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副主编、北京元芯碳基集成电路研究院院长等。[12]
院长:高文
党委书记:魏中鹏
常务副院长:谢冰
党委副书记:冯梅萍、熊校良、王源
副院长:侯士敏、蒋云、彭练矛、蔡一茂、吴玺宏、胡振江[4]
深造学院85%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其中60%选择国内,25%选择国外。
行业领域IT业、金融、房地产、能源、党政机关、高等学校、科研院所
毕业生获以下院校录取 | 毕业生获以下公司及机构聘用 |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 |
哈佛大学Harvard | 斯伦贝谢Schlumberger |
斯坦福大学Stanford |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
麻省理工学院MIT | Google公司 |
耶鲁大学Yale | IBM公司 |
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 Microsoft公司 |
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 Intel公司 |
芝加哥大学Chicago | 中国银行 |
宾夕法尼亚大学Pennsylvania | 中国电信 |
牛津大学Oxford | 百度公司 |
剑桥大学Cambridge | 腾讯公司 |
[5]
毕业生获以下院校录取 | 毕业生获以下公司及机构聘用 |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 |
哈佛大学Harvard | 斯伦贝谢Schlumberger |
斯坦福大学Stanford |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
麻省理工学院MIT | Google公司 |
耶鲁大学Yale | IBM公司 |
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 Microsoft公司 |
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 Intel公司 |
芝加哥大学Chicago | 中国银行 |
宾夕法尼亚大学Pennsylvania | 中国电信 |
牛津大学Oxford | 百度公司 |
剑桥大学Cambridge | 腾讯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