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萨利姆·比德

阿里·萨利姆·比德

中文名 阿里·萨利姆·比德
职业 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信仰 社会主义、马列主义、共产主义
出生地 哈德拉毛
政党 也门社会党
国籍 也门
目录导航

人物简介

阿里·萨利姆·比德图册阿里·萨利姆·比德图册(2)里·萨利姆·比德(英文:Ali Salim al-Beidh,1939年——)

原也门社会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也门共和国前总统委员会副主席,前也门民主共和国总统。

阿里·萨利姆·比德阿里·萨利姆·比德

人物传记

独立运动

1939年(一说为1940年)生于也门哈德拉毛省东部地区农村,其家庭在当地是名门望族。幼年时接受良好的教育,并接受宗教教育。初中毕业后在亚丁技术学校学习机械,后去埃及求学,在开罗高等专科学院机械专业学习。1960年加入巴勒斯坦人乔治·哈巴什领导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者运动”。1963年参与组建“解放被占领的南也门民族阵线”(简称“民族阵线”),是该阵线的领导人之一,负责旅居开罗的哈德拉毛省“民族阵线”成员的组织工作。1965年回国参加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武装斗争,任“民族阵线”哈德拉毛省负责人。1966年任亚丁地区武装突击队负责人。1967年南也门独立前,任“民族阵线”总指挥部成员,负责军事和对外联络。

民主也门

1967年11月30日南也门宣告独立,成立南也门人民共和国(1970年改称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比德任民主也门第一届政府国防部长。1968年3月在“民族阵线”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民族阵线”内部在民主也门的政治路线的问题上发生分歧,比德属于反对总书记兼共和国总统卡坦·穆罕默德·沙比的激进派集团,抨击沙比在路线上的“右倾”思想。他一度被捕,后越狱逃回家乡,在其部落势力保护之下。

1969年6月22日,鲁巴伊、伊斯梅尔领导发动社会主义方向的“纠正运动”,迫使卡坦·沙比总统下台,比德在新政府中出任民主也门外交部长,兼任“民族阵线”对外事务副书记。1970年1月当选为“民族阵线”总指挥部执行委员会委员。1971年任政府国务部长。在此期间,因与总统委员会主席萨利姆·鲁巴伊·阿里的政见分歧,一度被解除党政领导职务。1972年任哈德拉毛省省长。1972年3月在“民族阵线”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并任计划部长。1975年3月任“民族阵线”中央书记处经济书记。1975年10月,“民族阵线”与“人民民主联盟”、“人民先锋党”合并为“统一政治组织——民族阵线”(亦简称“民族阵线”),比德在统一代表大会上仍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同年12月兼任地方行政事务国务部长,还兼任最高人民委员会秘书长。1978年10月“民族阵线”召开特别代表大会,宣布改称为“也门社会党”,比德当选为社会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80年10月任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政府第一副总理。1981年1月因违反民主也门婚姻法规定的一夫一妻制而被解除党政主要职务,同时被撤销最高人民委员会成员资格。1982年7月任也门社会党中央委员兼总务书记。1982年9月改任地方行政事务部长。1985年10月在也门社会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再次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86年1月13日,也门社会党内爆发“一·一三”流血事件,比德站在反对总书记兼国家最高人民委员会主席团主席阿里·纳赛尔·穆罕默德的强硬派一边。在社会党总部大楼的火并中,反对派核心人物伊斯梅尔、安塔尔、哈迪、卡西姆被打死,比德在枪战中侥幸生还。阿里·纳赛尔在战斗中失败逃亡国外后,执政党和政府进行了改组,2月6日,在也门社会党中央委员会非常会议上,比德当选为也门社会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还是最高人民委员会主席团委员。同年3月率领也门社会党代表团赴莫斯科出席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并会见了利加乔夫等苏共领导人,要求苏联增加对民主也门的经济和军事援助。1987年2月率党政代表团对苏联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访华

阿里·萨利姆·比德曾于1970年8月和1974年11月两次访问中国。

集体领导

1986年1月13日事件造成一万多人死亡、受伤者不计其数,数万人逃离家园,战火使亚丁许多建筑物遭到损坏,给民主也门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这场浩劫,使政治家们和全国人民痛定思痛,冷静地考虑应如何避免这场浩劫的再次重演?如何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在政界和人民中普遍认为,这场内战的主要祸源是个人集权,造成了独断专行的政权,今后必须接受这个教训,国家领导人的权力必须要分散。在阿里·纳赛尔政权被推翻后,由总书记比德为和国家元首阿塔斯组成的两驾马车的领导体制。此外,社会党政治局还推举亚辛·赛义德·努曼博士为政府总理,形成了国家元首、社会党总书记和政府总理集体处理政务和治理国家的体制。为防止个人操纵武装力量,不允许国家领导人兼任国防部长和国家安全部长之职。这一集体领导、分权治理的措施,无疑对防止个人专权和政局稳定起了重要作用。民主也门新政权采取了一系列缓和、务实措施,在苏联的大力支持下,使国家逐渐走上正常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道路。

南北统一

阿里·萨利姆·比德担任总书记后,改变了也门社会党(包括其前身“民族阵线”)对阿拉伯也门政权性质的评价,由阿拉伯国家中的“反动的政权”转变为“进步的政权”,两国的关系也有“对立的”转变为“兄弟的”关系。

比德积极推动也门民族统一事业。从1988年起,南、北也门加快了统一步伐。1988年5月,比德与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总统萨利赫在萨那签署了南北居民自由过境和共同开发边界地区石油、矿业资源的协议,从此,两国官方、民间往来频繁。1989年11月30日在亚丁与阿拉伯也门总统萨利赫会谈,签署了也门统一的宪章草案。1990年4月22日赴塔伊兹与萨利赫总统会谈,签署了统一也门协定。5月22日正式宣布民主也门和阿拉伯也门统一,成立也门共和国(仍保留各自的政府),结束了也门长达一百多年的分离历史。比德当选为也门共和国总统委员会成员、副总统。同年5月25日任协商委员会委员。

政治理念

阿里·萨利姆·比德曾是一名泛阿拉伯主义者,认为必须在阿拉伯国家进行一场民族民主革命,阿拉伯民族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后参加南也门民族解放的武装斗争。民主也门独立后,赞同实施社会主义路线。他认为民主也门面临着“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主张进行激烈的社会——经济改革,即实施国有化、土地改革、计划经济等措施。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1986年担任执政的也门社会党总书记之后,他的执政思想有所转变,主张应根据国情和现状制订政策,认为应实施(适度的)对外开放、放松对私营企业活动的限制,以刺激经济的发展。主张在政治上建立宽容的气氛,应在党内开展民主对话和实行和解,以求政治稳定。他的主张在民主也门的经济恢复和社会安定中起了一定作用。

他又是一位民族统一的鼓吹者和实践者,认为两个也门的合并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在外交政策上,原持有亲苏的倾向,后主张发展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关系,加强与本地区国家的友好关系,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1990年4月,民主也门和美国恢复邦交。但对海湾国家的君主制度仍持有一种“憎恶”的看法,因此在1991年海湾危机中,也门共和国持偏袒伊拉克的立场。

1994年也门内战

先天不足

1990年5月22日,也门共和国宣告成立,北方的阿里·阿卜杜拉·萨利赫就任总统,南方的阿里·萨利姆·比德就任副总统。之后是两个政治和经济制度融合的30个月过渡期。北也门人民协商委员会和南也门最高人民委员会主席团选举了国家5人总统委员会,总统委员会由萨利赫(原阿拉伯也门总统)、比德(原民主也门社会党总书记)、阿尔希(原阿拉伯也门副总统)、加尼(原阿拉伯也门总理)以及萨利姆(原民主也门社会党副总书记)组成。根据南北统一协定,主席、政府第一副总理由北方出任,副主席、政府总理由南方出任,双方在首都萨那建立中央联合政府,北南双方仍保留各自的行政系统、军队和治安部队。统一后的临时国会有301个议席,其中159名议员来自北方,111名来自南方,31名独立议员由总统委员会主席任命,努曼(原民主也门总理)任议长。统一宪法于1990年5月通过,并于1991年5月经全民公决确认。宪法申明也门对追求自由选举、多党政制、私有产权、法律下平等和尊重人权的决心。

南北也门虽然取得了统一,但双方的分歧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扩大了矛盾。也门的统一存在着先天不足,南北双方各自怀有不同的政治目的和诉求。萨利赫的北也门国势较强,但资源匮乏(主要是石油),且一直受到强大的近邻沙特阿拉伯的觊觎和威胁,恐遭其吞并,统一有利于整合力量、共抗强敌;南也门蕴藏储量丰富的石油资源,但实力相对较弱,过去在政治上一直依靠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经济上依赖于苏联和经互会的援助。苏东剧变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使南也门失去了外部的强援,为了应对国内政治动荡与经济危机,南也门主动要求提前与北也门合并,并得到了北也门的积极响应。北方在统一问题的谈判中作了相应的让步。

由于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固有的差异和权力、利益分配上的分歧,统一之后南北双方领导人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1993年4月27日举行了统一后的第一届全国人民议会选举。国际组织协助举行选举和观察实际投票情况。选出的国会组成如下:全国人民大会党占143席、也门社会党占69席、伊斯兰改革集团占63席、复兴党占6席、纳赛尔统一人民组织占3席、哈克党占2席、独立人士占15席。新国会议员主要来自北方。虽然也门社会党在人口较少的南方取得最多数议席,但它在新的联合政府中被视为次要。伊斯兰改革集团党魁阿卜杜拉·本·侯赛因·艾哈迈尔当选议长。伊斯兰改革集团获邀请加入执政联盟,总统委员会改组以加入一名改革集团成员。

1990年海湾战争期间,也门“偏袒”伊拉克,决定不支援反伊拉克多国联军,海湾国家减少了对也门的经济援助,约八十万也门国民和海外劳工遭沙特阿拉伯遣返,使新统一的也门共和国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面临着严重政治危机。

分庭抗礼

1992年,比德在统一两周年的前夕离开萨那,回到亚丁,与萨利赫分庭抗礼。比德甚至拒绝参加1993年10月在萨那举行的新政府的就职典礼。而政敌互相翻旧帐,部族因政局不稳而从中取利,使得整体治安恶化,针对也门社会党的暴力活动加剧,造成数百人被杀。前南也门总统海达尔·阿布·巴克尔·阿塔斯继续担任也门总理,但他的政府因政治纷争而无法有效运作。比德指责萨利赫违背了统一协议,企图吞并南方。萨利赫则把这场南北也门统一后最严重的政治危机归咎于比德。

经过对话委员会、约旦、叙利亚、阿曼以及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阿拉伯国家联盟的斡旋和调解,1994年2月20日,也门南北双方领导人在约旦国王侯赛因·伊本·塔拉勒的主持下,在安曼签署和解协议。但双方的新闻攻击和军队冲突并未间断,最终酿成战事不断升级,1994年5月4日爆发全面内战。

内战原因

也门北南双方统一不到4年就兵戎相见,爆发大规模内战,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

第一,统一的基础十分脆弱。也门的统一是两个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各异的国家的统一。原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在意识形态上受伊斯兰教的影响较深,经济上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较深。原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实行了20多年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曾是中东地区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双方差异很大。行政权实行了统一,但军队、警察和货币并未实行统一。北、南方分别拥有3.7万人和2.7万人的正规军队。联合政府各部委设在北方的萨那,但在原南方首都亚丁设有分部,双方派到对方机构工作的人员受到冷遇和孤立。西方许多观察家认为南北统一本身就是“油与水”的结合,统而不合。

第二,政治上的权力之争。统一后,原北方的执政党全国人民大会与原南方的执政党也门社会党在权力分配上的矛盾时起时伏,几次面临危机,导致统一过渡期延长、大选推迟。后双方经过相互妥协和让步,于1993年4月27日举行了议会选举。随后组成了联合政府。但具有原教旨主义宗教色彩的主要反对党北方的伊斯兰改革集团在大选中成为第三大党,参加三党联合政府,并与萨利赫的全国人民大会联手,南方的社会党在政府中屈居第三位,从而增加了也门政局的复杂因素。1993年8月以来,北南双方尤其是全国人民大会和也门社会党之间围绕修改宪法、双方军队合并等问题分歧尖锐、矛盾激化。全国人民大会借它在议会第一大党的地位,企图通过修改宪法,将实行集体领导的总统委员会改为总统制,并欲加速合并双方军队以削弱也门社会党的实力和权力中心的地位。也门社会党则奋起反击,提出了一系列反建议,双方相持不下。尽管全国人民大会作出了一些让步,但并不能满足也门社会党的要求,社会党总书记、副总统比德滞留亚丁,拒绝返回萨那就职履任,在联合政府中任职的要员也纷纷南下,形成了两个政府并存的局面。

第三,经济上的利害冲突。也门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1990年人均国民总产值只有538美元,外汇收入主要靠输出劳务来实现。1990年海湾危机爆发后,近百万也门劳工从沙特、科威特等海湾国家撤回,也门不但失去了20亿美元的侨汇来源,而且失业率猛增,1993年达到36%。这些劳工回国后,许多人成了难民,住在红海边的临时帐篷里,生活困难。南方原来实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生产虽然发展缓慢,但人民的基本生活尚能得到保障。合并后,南方也照北方一样实行资本主义,人民生活水平日益下降。最近几年,在南方发现了大量石油,并正在陆地和海上大规模勘探新的油气资源,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63亿桶。夏卜瓦油田就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油田。1992年也门石油产量6335万桶,出口收入29亿里亚尔,其中三分之二是产在南方。亚丁有可能重新崛起,成为一个繁荣的自由港。有的外电把也门南北之争说成是石油之争,这话虽然说得绝对了一点,但却道出了双方在这个问题上利害冲突之大。也门社会党内和南方大多数人都渴望回到统一前的局面。

也门内战使原本十分困难的经济形势雪上加霜。据西方军事专家们统计,到1994年5月19日为止,双方共损失坦克500多辆,装甲运兵车300辆,炮400门,作战飞机和直升飞机约20架。另外,大批被毁的军用和民用地面设施尚无法统计,平民的财产损失也无法统计。双方每天的战争损失约数百万美元。也门内战还造成数百万的外侨撤走,许多工程建设项目被迫中断。有关方面称,由于战火的扩大与蔓延,也门的电讯、交通、运输已经基本瘫痪,也门的经济受到了致命打击。有关方面忧虑地指出,这场战争将使也门的经济状况倒退几十年。

比德和萨利赫的最后博弈

也门内战升级后,世界各国纷纷呼吁南北也门采取克制态度,尽快停火,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1994年5月7日,阿拉伯国家联盟在开罗召开紧急会议,讨论也门局势。会议呼吁所有阿拉伯国家一起行动,结束也门的流血内战。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也对也门内战深表遗憾和痛心,要求交战双方以也门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尽快停止流血。我国外交部发言人也表示,中国真诚希望也门南、北双方保持冷静与克制,避免冲突继续扩大。

南北双方除在军事上进行殊死搏斗外,还开展各自的政治战和外交战。内战爆发后,北方立即解除了副总统比德、总理阿塔斯和南方其他领导人在联合政府中的职务。总统萨利赫要求南方领导人投降,否则要对他们进行处决,并声明也门发生的是叛乱,不是内战,一再宣称这是也门的内政,不接受任何国际调解。5月18日,也门政府提出4个停火条件,这4个条件是:1.南方必须承认萨那政府的合法性;2.南、北双方武装部队合并;3.南方领导人投降;4.恢复国家宪法。比德等南方领导人则大讲北方对南方进行吞并,要求国际社会调解。5月20日晚间,萨利赫和比德分别接受阿拉伯国家领导人的建议,同意在穆斯林的重要节日“宰牲节”期间停火。

1994年5月21日晨,阿里·萨利姆·比德通过亚丁电台、电视台发表《告人民书》,宣布脱离统一的也门共和国,成立“也门民主共和国”,并于晚间发表声明,说“也门民主共和国”总统委员会已正式组成。5月22日,也门南方总统委员会选举比德为也门民主共和国总统,比德任命也门人民联盟领导人阿里·加法里为副总统,曾为统一的也门总理的海达尔·阿塔斯被选为总理,并委托他组织“民族统一政府”。萨利赫则发表声明宣布其无效,同时向部队发布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攻占亚丁。

在1994年也门内战中,也门民主共和国代表了被削弱后的南方势力。在双方军事力量对比上,北方人多势众,地面部队占优势,南方在海军、空军和导弹方面占优势。也门民主共和国获得了邻国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装备与财政援助,尤其是对统一的也门感到威胁的沙特阿拉伯。除此之外,新政权未能取得国际社会承认。内战过程中,美国一再呼吁双方回到谈判桌。各种相关尝试,例如联合国派遣特使或俄罗斯斡旋,均未奏效。

除空袭外,内战战场主要位于也门南方。由于南北双方根据统一协议的规定:北方在南方有驻军,南方在北方也有驻军,但经过十多天激烈战斗,北方军队基本消灭了南方驻在北方的军队,并向亚丁以北和以东的军事重镇阿纳德、夏卜瓦和津吉巴尔等地发起进攻。1994年5月中旬,北方的政府军开始向亚丁推进。5月24日,南方石油重镇阿塔克被政府军攻占。与此同时,联合国安理会通过924号决议,要求交战双方停火。6月6日,双方实现了短暂的停火。但随着在开罗进行的停战谈判宣告破裂,这次停火仅仅维持了6个小时。战局迅速向不利于南方的方向发展。同年7月4日,政府军向南方首都亚丁和东部重镇穆卡拉发起强大攻势,并于当天攻占哈德拉毛省首府穆卡拉。穆卡拉实际上是南方军队的指挥中心,比德一直坐镇该城。7月5日,政府军攻入亚丁。

此外,以也门共和国国防部长阿卜杜·拉布·曼苏尔·哈迪将军为首的部分南方人士在内战伊始就倒戈效忠萨那政府。前民主也门领导人阿里·纳赛尔·穆罕默德的支持者们也在南方起事,大力协助政府军的军事行动,并参与打击、抓捕分裂分子。这都使以比德为首的南方政权腹背受敌。

阿里·萨利姆·比德及5名助手于1994年7月6日乘快艇离开也门抵达阿曼苏丹国。也门政府发言人于7月7日晚宣布全国范围内的一切军事行动结束,历时65天的也门南北战争最终以要求独立的南方军事上的彻底失败而宣告结束,国祚短暂的也门民主共和国灭亡,也门重归统一。

分离运动

阿里·萨利姆·比德流亡国外后,继续从事反对萨利赫总统和谋求南方独立的运动,2007年创建分离组织“南也门运动”,开展政治活动和武装渗透。1994年内战结束后,也门全国人民大会党一党独大,萨利赫在也门全国建立家族式的独裁统治。但南北纷争仍然持续,南方感到北方的不公待遇,社会主义时期受现代化教育的南也门人仍瞧不起北也门的古代部落文化,南也门亚丁港许多人称北也门为野蛮人。

2011年也门爆发反对萨利赫总统的大规模反政府示威(2011年也门民众抗议活动),结束了萨利赫长达三十二年的统治。在这场席卷中东的“阿拉伯之春”运动中,“南也门运动”加入也门反对派联盟。与此同时,南苏丹成功自苏丹独立,也门南部也开始酝酿起独立风潮。“南也门运动”趁机坐大,力图恢复南部独立。“南也门运动”领袖比德表示南也门的“政治运作与政府基础建制已经就绪。”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