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卜拉欣·穆罕默德·哈姆迪(Ibrahim al-Hamdi,1943年——1977年10月11日)
前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指挥委员会主席(国家元首)、武装部队总司令。上校。
易卜拉欣·穆罕默德·哈姆迪上校
1943年生于也门穆塔瓦基利亚王国伊卜省马维亚县,出身也门势力强大的巴基勒部落哈姆迪家族。伊斯兰教逊尼派分支沙斐仪派穆斯林。其父曾任王朝时期的县长。1959年进入萨那军事学院学习,毕业时为少尉军衔。1962年9月26日参加推翻巴德尔王朝的“九·二六”革命,任“闪电”部队司令,负责指挥与保皇派武装力量的战斗。后任也门西部、东部和中部诸省的负责人。1967年底,任萨那西北部苏拉地区司令,后任内政部副部长,参加保卫萨那的70天战斗。1968年7月任国防委员会委员,同年12月任总后备部队司令兼中央军区司令。1971年9月在穆赫辛·艾尼内阁任负责内政事务的代理副总理,并保留了军职。1972年任武装部队副总司令。他极力主张阿拉伯也门和民主也门的两个也门的统一。1973年2月兼任也门联盟政治局委员。1973年6月兼任也门合作发展机构总联合会主席。
1974年6月13日,以哈姆迪为首的军人集团,利用最高行政机构的共和委员会和最高立法机构的协商会议之间的矛盾发动了一场不流血的政变——“纠偏运动”,推翻了阿卜杜·拉赫曼·埃里亚尼主席领导的共和委员会,冻结了协商会议的活动,成立武装部队指挥委员会,接管了政权。哈姆迪任主席(国家元首),7月22日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新的军人政权,以“纠偏”运动的手段建立了集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于一体的政权,并以军队力量为后盾治理国家,试图摆脱危害国家发展的共和派和部落之间的倾扎和冲突。哈姆迪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后的独断专行,引起军队和政府中的一些人不满。1977年10月11日遇刺身亡,年仅34岁。[1]
关于哈姆迪的死因至今仍为一桩历史悬案,针对他突然遇刺身亡一案,也门历届政府从未开展正式的官方调查。
易卜拉欣·穆罕默德·哈姆迪
1970年也门长达8年的内战结束后,但以埃里亚尼主席为首的共和派和以阿赫马尔议长为首的部落传统势力之间因政见分歧和权力之争导致矛盾不断激化,也门政局再次出现动荡。自1962年革命后,也门军队掌握了政权,使它成为左右国家政治的中坚力量。鉴于共和委员会和协商会议之间的权力斗争,已严重危及到国家的安全,也门武装部队的一部分年轻军官主张军队重新接管政权,遏制政治派系之间的争端,以稳定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同时尽量避免也门卷入阿拉伯国家之间无休止的争端。其代表人物就是时任武装部队副总司令的易卜拉欣·穆罕默德·哈姆迪中校。经过多次秘密会议,决定发动军事政变,但为了避免流血,必须选择武装部队领导人出国访问的时机。
1974年6月,国家元首、武装部队总司令埃里亚尼去巴黎治病休息,特别是握有军队实权的武装部队总参谋长阿布·马舒里去约旦、叙利亚和伊拉克访问。于是,秘密的指挥委员会决定打出“纠偏”的口号,制订了周密的政变步骤,即时发动政变。6月13日晚,指挥委员会出动了坦克占据了电台和政府机构,控制了首都萨那和机场,在基本上未遇到抵抗的情况下完成了政变的计划。当晚,萨那电台宣读了指挥委员会发表的《告全国同胞书》,宣布武装部队为了纠正偏离共和国原则的倾向,推翻了埃里亚尼政府,接管了政权;由9名军人组成的指挥委员会为全国最高权力机构,哈姆迪任主席,其他成员有:阿里·阿卜杜勒·埃勒上校、哈穆德·佩德上校、穆贾希德·阿布·沙瓦里布上校、伞兵司令叶海亚·穆特瓦基勒上校、第一装甲师师长艾哈迈德·侯赛因·加什米中校、正在国外访问的总参谋长阿布·马舒里上校、阿里·沙比上校、阿里·阿布·洛胡姆上校,后来又加入了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卜杜勒-加尼(经济学家)和阿卜杜拉·阿卜杜勒·阿里姆少校。这一由高中级军官组成的指挥委员会显然具有妥协和调和的色彩。[2]
易卜拉欣·穆罕默德·哈姆迪
政变后,指挥委员会发表公告宣布四项紧急措施:
指挥委员会的公告,表明了这次武装部队发动政变的目的,不是要改变前政权的基本政策,而主要是为了调和政治和社会中存在的尖锐矛盾和冲突,因此也就不存在出现全面改革的措施。在这一条件下,也门全国秩序比较平静,既没有出现大规模群众欢呼的场面,也没有出现反对的示威游行。政变第二天,萨那的商店照常开门营业,政府各部门照常运作,惟有内政部、新闻部和电台门前停放了坦克和士兵守卫。军政府对前政权领导人和高级官员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如允许前国家元首埃里亚尼和共和委员会委员奥斯曼出国流亡,国家元首哈姆迪和临时总理马基均到机场欢送。
政变第二天,指挥委员会颁布了一系列稳定局势的命令:宣布暂停宪法的执行,以指挥委员会的法令为最高指导原则;暂时冻结协商会议的活动;解散“也门联盟”,将着手建立由基层产生的政治组织;解散武装部队总司令部,指挥委员会接替其职能;全国各省市成立省市委员会;增加武装部队和治安部队士兵和军官的薪饷;重新审查犯人的案件,立即释放无辜的犯人。这一系列临时性措施,都是相当平和的,有利于社会局势的稳定。[2]
易卜拉欣·穆罕默德·哈姆迪主席
以哈姆迪为首的指挥委员会,从接管政权的第一天起,就着重强调新的军政权不是为了夺取政权,而是为了拯救国家于危急之中,一旦国家局势恢复正常,立即就着手解散,指挥委员会的成员将回到原来的岗位或回到兵营去,绝不会贪恋权力。虽然指挥委员会声明宪法必须修改,将建立总统制,由共和国总统而不是一个集体的共和委员会来领导国家。因为共和委员会的经验证明,这存在着威胁意见统一的消极因素,使重大的国策难以作出决定或流于空泛的争议之中。事实上,新的军政权也是一个集体执政的组织,它时常是议而不决或决而不行,带来很多消极面。几年之后,仍旧是指挥委员会领导一切,还政于民的诺言成了一句空话。
此外,军政权曾强调也门如要进步,必须加强中央权力,批评也门存在着严重的分裂主义。其中最明显的空谈,莫过于统一全国武装力量的计划,因为以哈姆迪为首的军政权不敢也无能为力将全国的部落武装力量并入国家武装部队。结果,军政府要求削弱中央政府中部落传统势力的计划付诸东流。新的军政府一再表示要积极改善与民主也门的关系,以早日达到两个也门的统一,结果也成为一句空话。因为也门部落上层始终反对民主也门的“红色政权”,军政权不想为此事与部落集团对抗,也不愿与沙特阿拉伯的关系恶化。因此指挥委员会在政变后,始终以妥协的姿态出现,着重维持政治现状,以缓和社会利益各集团之间的矛盾,缓和中央政府与地方势力的矛盾,使全国处于相对稳定的局面,但也无大的作为。[2]
易卜拉欣·穆罕默德·哈姆迪
哈姆迪在执政期间,最为关注国家安全,力图平息前任统治者遗留下来的部族斗争和地区冲突。同时,他积极推动财政金融改革,以杜绝任人唯亲和贿赂。自上台后实施的行政改革,为国家节省了几千万里亚尔。他还发起实施了一项大型基础建设计划,大规模兴修公路和铁路,兴建数千所学校和数百座诊所和保健中心,大大改善了也门的交通、教育和医疗环境,还鼓励本国和外国投资者投资当地农业和制造业。
此外,哈姆迪军政府分三阶段实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制订的五年发展计划,该计划实现了也门在二十世纪的经济发展和繁荣。经过不懈的努力,非常成功地执行了五年计划的第一阶段,也使也门通过它所取得的巨大进步的道路上开始建设全新的也门,其中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超过了计划(计划指标为6.5%)。此外,也门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由贫困向富裕转变,优雅和舒适的生活方式开始出现。也门的海外侨民也开始昂首前行。
哈姆迪致力于也门的民族统一大业,采取了一系列民族和解和团结措施来改善两个也门之间的关系,他与民主也门国家元首萨利姆·鲁巴伊·阿里共同推进这一进程并建立了很深的私交,但终因两人分别死于南北也门各自的内乱以及来自外国势力(主要指美国、苏联和沙特)的干涉,未能完成也门统一梦想。
易卜拉欣·穆罕默德·哈姆迪图册(30)
哈姆迪的政治主张,对内强调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削弱传统部落势力的权力;主张大力发展民族经济,以利于国内治安的安定;他极力主张改善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和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的关系,以求最后达成民族的统一。对外主张奉行独立外交路线,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强调也门应加强与阿拉伯国家的兄弟关系,特别应改善与邻国沙特阿拉伯的关系;在对待东西方关系中则偏向于以苏联、中国为首的东方。曾于1976年12月访问中国。[1]
哈姆迪主席访华,乌兰夫副委员长陪同参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