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光电工程》创刊,为季刊。
1979年,期刊由季刊改为双月刊。
2004年,期刊由双月刊改为月刊。
2014年,期刊入选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名单。
2018年,期刊更改官方网站。[3]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始建于1970年,是中国科学院在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研究所。根据2018年5月机构官网显示,全所有在职职工12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4];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培养点、9个学术型硕士学位培养点及6个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点;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及2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5]
中国光学学会是由光学界的科技工作者和有关企事业单位自愿结成、依法登记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于1979年12月10日在北京成立。根据2018年5月学会官网显示,学会设有22个专业委员会和8个工作委员会,个人会员数超过一万五千人。[6]
《光电工程》设有自适应光学、空间光学、微纳光学、目标检测、光电控制和测量、薄膜光学、激光技术、光通信、先进光学加工技术、研究亮点,光电聚焦,光电进展,光电人物等栏目。
期刊主要刊登科研进展、原始创新结果以及光电研究的科研综述论文,出版关于热点问题和前沿课题的专刊,主要领域为光学设计和光学工程、光电技术及应用、激光及光纤和通信、光学材料、光子设备、光电信号处理等。
期刊主要读者对象为有关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高等院校师生及科技管理人员。[7]
根据2018年5月期刊官网显示,《光电工程》编委会拥有编委59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7名)及编辑部人员4名。[8]
编委:姜文汉(中国工程院院士)、林祥棣(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君骅(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祖彦(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国桢(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声华(中国工程院院士)、赵伊君(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炳琨(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寿桓(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松林(中国工程院院士)、曹庄琪、陈弘达、陈伟民、丁伯瑜、范天泉、封松林、冯华君、韩凯、李斌成、李向平、李政颖、刘红忠、刘铁根、刘旭、马佳光、马君显、倪国强、潘石、饶长辉、饶云江、任戈、施路平、沈平、沈同圣、宋菲君、苏显渝、孙道恒、谭小地、陶然、佟存柱、王涌天、伍凡、邢廷文、徐安士、许冰、徐挺、杨虎、杨力、杨文淑、叶甜春、郁道银、翟宏琛、张国平、张书练、张岩、张雨东、周锐、朱涛、季凌飞
编辑部人员:庞洪、谢小平、杨淇名、孙秋燕
根据2018年5月中国知网显示,《光电工程》被CA化学文摘(美)(2014)、荷兰Scopus数据库、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3)、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等收录。[9]
根据2018年5月26日中国知网显示,《光电工程》出版文献量为6199篇。[9]
根据2018年5月26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光电工程》载文量为4375篇。
根据2018年5月26日中国知网显示,《光电工程》总被下载1021641次、总被引43663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831、(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503。[9]
根据2018年5月26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光电工程》被引量为31752,下载量为158863。据2015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期刊影响因子为0.65,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735种)中排名第2117名,在无线电电子学与电信技术(138种)排名第17名。
《光电工程》曾获四川省第二次期刊质量考评自然科学期刊学术类质量一级期刊、四川省第二届优秀期刊评选科技类期刊三等奖、四川省优秀期刊。
促进光电工程领域理论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促进革命性技术的不断诞生。[10]
快速报道研究进展类科研成果,为中国国内外学术交流创造一个高端、专业的平台。[7]
职务 | 姓名 |
主编 | 罗先刚 |
执行主编 | 洪明辉 |
参考资料来源[4] |
职务 | 姓名 |
主编 | 罗先刚 |
执行主编 | 洪明辉 |
参考资料来源[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