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本丛书包括《实用汉字》、《实用汉语语音》、《实用汉语词汇》、《实用汉语语法》、《实用汉语修辞》、《实用汉语逻辑》等。
这套丛书是适应广大中小学教师、编辑、记者、秘书、干部、职员、大中学校学生、外国留学生、华侨以及其他中等文化程度的语言文字工作者解决工作和学习中的困难并进一步学习语言文字的需要而撰写的。
经常见到的现代汉语方面的著作,有的属于教材性质,全面地论述有关方面的内容;有的属于专著性质,集中探讨某一方面的学术问题;有的属于通俗读物性质,浅显地介绍有关的知识;而真正适应广大读者和语言文字工作者所需要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突出实用性的著作,却很少见到。这正是本丛书迫切需要撰写、出版的根本原因。
本丛书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实用性。实用性,概括来说,就是能解决工作和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有实用价值,而且便于读者学习。具体来说,就是在内容上除一般知识介绍之外,侧重研究语言运用的规范、相关问题的辨析、疑难问题的解决,在表达上做到通俗易懂、饶有风趣;也就是说,要具有规范性、辨析性、独创性、通俗性和趣味性。
规范性,指对现代汉语各方面的运用符合规范。这是体现实用性的根本标志,也是各册论述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准则,具体进行声母、韵母、声调的辨正,避免读音错误;以《简化字总表》为准则,掌握规范的简化字,不写异体字、旧字形和错别字,具有纠正不规范汉字的能力;重视方言词语、外来词语、古代词语、新词语的规范;准确使用实词和虚词,注意句子成分的搭配和复句的运用,不出现病句;避免出现词语选用疏漏、句式选择不当、辞格运用失误;正确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基本规律和论证的基本方法,避免出现逻辑错误,等等。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对于促进现代汉语规范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辨析性,指对相关问题的辨别和分析。现代汉语每个部分都有一些容易混淆、分辨不清的问题,很有必要进行研究和解决。例如调类和调值的关系,几种造字法的分辨,规范字和不规范字、待规范字的关系,词义的理性义和色彩义的分辨,同义词和反义词的分析,易混淆的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单句和复句的区别,关联词语“不管”和“尽管”、“尽管”和“即使”等的运用,某些辞格的异同和关系,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负判断的区分,假言推理、选言推理、二难推理的辨识,等等。这些问题的正确解决,对于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独创性,主要指对各种疑难问题的正确解决。在现代汉语研究中,各部分都有一些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这些问题,现代汉语著作大多进行回避或者有所忽略,本丛书则认真对待,切实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的具体意见。例如朗读中不同文体怎样正确运用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语调要素;怎样正确对待异形词,促进用字的规范;如何看待新词、新语,特别是新兴的外来词语问题;如何划清语法规范和语法发展的关系,怎样正确对待当前流行的时髦表达方式;研究一些新的修辞手段的规范问题;弄清逻辑规范跟语言表达的关系问题,等等。对于疑难问题所采用的说法,本丛书各册均体现了作者新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现代汉语的运用提供参考。
…………
序/李玉江 高更生
一、适应题旨 切合语境
——修辞概说
(一)修辞的含义
(二)修辞的原则
1、符合言语目的
2、切合言语环境
(三)修辞的作用
1、有效地传递信息
2、充分地抒发感情
3、积极地调控人际关系
二、千锤百炼求一字稳
——词语的锤炼
(一)词语锤炼的意义
(二)词语锤炼的原则
l、准确性原则
2、简练性原则
3、适切性原则
(三)词语意义的锤炼
1、注意词语理性意义的差别
2、注重词语附加色彩的不同
3、寻常词语的运用
(四)词语声音的锤炼
1、注重音节调配
2、讲究平仄
3、重视韵脚安排
4、巧用摹声词
5、善于运用叠音
6、充分利用双声叠韵
三、切磋琢磨 句句欲活
——句式的选择
(一)陈述句和疑问句
1、陈述句
2、疑问句
(二)长句和短句
(三)整句和散句
(四)紧句和松句
(五)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
四、反常合道 意在言外
——常见修辞格(一)
(一)比喻
1、比喻的含义与特点
2、比喻的结构
3、比喻的种类
4、比喻的修辞作用
5、比喻的运用
(二)比拟
1、比拟的种类
2、比拟的修辞作用
3、比拟的运用
…………
主要参考论著
书摘
修辞过程中如果忽视了词语运用与交际对象的心理特点、思想状况,便会招致对方的反感,导致交际的失败。作家萧乾在《这个词用错了》一文中坦白地承认,有一次他把“残废”这个词用错了,以致引起一位读者的强烈“抗议”。这位读者在给萧乾的信中写道:“你在文章中用的‘残废,一词刺痛了我。我是个失去左臂右腿的人,但我并不是个‘废人。我还开着书店,并且在卖着你的书。我有残疾是事实,可我是否就‘废,了呢?去年三月,中国成立了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难道你没有看报?”其实,在现代汉语中,“残废”和“残疾”是同义词,从这个意义上讲,作者使用“残废”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不过,基于残疾人特殊的心理特点,却因为一个“废"字引起了不愉快的联想,从而产生出被侮辱、被刺痛的感觉。如果能够事先考虑到残疾人的心理因素,主动地使用“残疾”一词,就不会招致别人的反感了。看来,作家萧乾交际失误的原因在于,他忽视了词语运用与交际对方心理的关系。因此,词语运用一定要符合对方的心理特点,包括内容,也包括形式。
总之,词语选择的适切性所涉及的不仅仅是词语与交际环境、交际对象的关系,而且还是修辞行为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因此,清醒地意识到交际对象、地点、时间、场合,以及民
族心理、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对词语运用的制约作用,并努力地符合之、适应之,这是修辞活动中词语锤炼的关键。
(三)词语意义的锤炼
词语是由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构成的。词语的意义就是内容,词语的声音就是形式。而意义则是锤炼词语的核心问题。如果忽视词语意义的锤炼,不仅谈不上准确、鲜明、生动地表情达意,更谈不上简洁含蓄、精当稳妥、诙谐幽默等修辞效果。在修辞过程中,针对词语的锤炼应当注意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注意词语理性意义的差别
理性意义是词义中同概念有关的意义部分,它是话语交际中所表达的基本意义,没有这种意义,就无法进行交际。在现代汉语中,同义义场中的各词在理性意义方面具有大同小异的情形。有时候,表达同一理性意义,便可以选择不同的词语。黄岳洲先生在《“看"义同义词的分析》一文中,分析了与“看”同义的几十个词语,如“见"、“相”、“顾"、“观”、“览”、“睹”、“瞰”、“觇”、“瞻”、“窥”、“睨”、“盼”、“眺”、“视”、“望”、“阅”、“盯”、“瞄”、“瞠”、“瞪”、“瞥”等,指出它们在理性意义上的细微差别。例如:
(1)秦孝公据觳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同守以窥周室。
(《过秦论》)
“窥”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察看。蒲松龄《促织》有“成有子,窥父不在,窃发盆"句,“窥父"是“从某个隐蔽处仔细察看父亲”;《黔之驴》有“蔽林间窥之”句,这是描写老虎躲在隐蔽的地方观察驴,最后想吃掉它。秦孝公君臣对“周室"的态度亦复如此,因而“窥”用得十分准确。此处换了任何一个与“窥”意义相近的词,恐怕都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充分注意词语理性意义的差别,对表意的准确、恰切程度是至关重要的。有时,一字之差,则会引起不小的纷争。1995年9月23日《今晚报》登载了一则题为《中国字怎么啦》的消息,文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成都一家土产公司与广州的一个经贸公司签订了全额达400万元的进口木材购销合同。合同规定:半年内交货,货到款齐。为保证合同履行,土产公司先期付200万 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1)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我们等待了三十三年,再加上十五年,就是四十八年,我们是在人民充分信赖的基础上才能如此长期等待的。如果十五年后还不收回,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政治舞台,没有别的选择。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例(3)是一则法律条款。选择较“违背"语义稍重一点的“违反"旨在同法律条文的法律依据作用相吻合,否则口气太软。例(4)中“信赖”与“信任”是一组同义词,都有“相信”的
意思。但语义的轻重不同,两相比较,“信赖”的语义更重一些。本例中“信赖"与“信任”的位置不可互换。
因此,在修辞活动中,要注意词语意义轻重的差别,正确选择词语,否则会影响表达效果。
第二,动作行为的特点。
在现代汉语中,许多表动作行为的同义词,它们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特点有同有异的。例如“拿”和“捏”,“拿”是“用手抓住”,“捏”是“用拇指和别的手指夹住”。一个是用所有的手指,一个是用部分手指,这就是它们表示的动作行为特点的不同。再如“搔”和“挠”、“填”和“堵”、“拈”和“挑”、“蹦”和“跳”等,这几组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特点都是同中有异的。在特定的修辞过程中,通过仔细观察和认真推敲,才能够将具有不同含义的词语分辨开来。例如:
(5)南面,则是苍茫无垠的渤海,万里长城从燕山支脉的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进了渤海,这个所在,就是那有名的老龙头,也就是万里长城的尖端。
根据句子内部的语义关系,陈述句还可以划分为肯定句和否定句,两类,肯定句是对事物作出肯定羊断的句子,否定句是对事物作出否定判断的保、句子,同一个意思既可以用肯定句表示,也可以用否定句表示,但语意的强弱与轻重不同,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表达作用和修辞效果,如指出别人工作中的失误,可以用肯定句:“这是错误的”也可以用否定句:“这是不对的。“这是不对的。”可以说两句话的意思大体相同,但相比较而言,后者比前者语义程度上要轻一些,口气也更委婉一点,更让人容易接受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