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

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

文学体裁
题材 伤春怀人词
作品出处 《全宋词》
目录导航

概况

 【作品名称】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

  【创作年代】北宋

  【作者姓名】欧阳修

  【作品体裁】

原文

  青玉案

  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绿暗红嫣浑可事。绿杨庭院,暖风帘幕,有个人憔悴。

  买花载酒长安市,又争似、家山见桃李。不枉东风吹客泪。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

注释

  [都来]算来。

  [几]若干、多少。

  [三之二]三分之二。

  [红嫣]红艳、浓丽的花朵。

  [浑]全。

  [可事]可心的乐事。

  [长安]指开封汴梁。

  [争似]怎像。

  [家山]家乡的山。指故乡。

  [不枉]不要冤枉、不怪。

  [是]正确。

译文

  细细算来,一年春光已过了三分之二。绿荫浓浓,红花重重,依然是往年的情景。庭院中,杨柳依依,帘幕里吹拂着暖风。有个人正在忧心忡忡,满面憔悴。

  就算在长安市里买花载酒,富贵满足,又怎比得上在故乡家中,看见桃李花开,绿叶粉红一团团的喜悦心情?不怨春风吹得异乡人落泪,都因想家的情太深。相思难以表达,梦也无痕迹,只有归来那天才会真的如愿。

词牌

  【青玉案】

  词牌名。“案”音“wǎn”,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一诗。又名《横塘路》、《西湖路》。双调六十七字,前后阕各五仄韵,也有前阕第五句不用韵者。上去通押。下阕第二句一般常作拗句。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绿暗红嫣浑可事。绿杨庭院,暖风帘幕,有个人憔悴。

  ⊙○⊙●○○▲,●⊙●、○○▲。⊙●⊙○○●▲。⊙○○●,⊙○⊙▲,⊙●○○▲。

  买花载酒长安市,又争似、家山见桃李。不枉东风吹客泪。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

  ⊙○⊙●○○▲,⊙●⊙、○○●○▲。⊙●⊙○○●▲。⊙○○●,⊙○⊙▲,⊙●○○▲。

作者

   欧阳修

  (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赏析

  这是一首以伤春、怀人、思归为内容的词作。全词的大意是:春日里,花红柳绿,本是最教人心悦神怡;可是在这样的季节里,东风吹起,词人却忍不住泪点垂滴。极写心绪之苦,蕴含着无限伤感,当与作者仕途逆蹇有关。前半片问伤春日之迟暮,春光不能留驻,词中以“绿暗红嫣”暗示春已到头,转眼就将是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流露出了几分伤感。上片侧重写春愁,下片侧重写乡思。思乡不已,梦乡不遇,最后决定唯有归去才是。反映了作者厌倦宦游,欲归乡的心情。全词语言浑成,感情真挚,动人心魄。“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揭明伤春落泪乃在作者内心相思情切,连魂灵都日思夜梦“家山桃李”,虽说是空幻无据。春风吹泪,不过是郁于心而形于面而已!抒情真切而富人情味。最后以“惟有归来是”结尾。表示了作者唯有归返家乡最好,趁桃李芳华,享受团圆美满,以慰藉孤独、寂寞,流露出对仕途迁延的厌倦。换头两句是比兴手法,指结交名妓,“家山桃李”指家中娇妻。后半片主要是抒怀人、思归之情,婉转缠绵,与前半片入目景相融汇。全词触景生情,还必须思自近及远,以花为结构与情蕴之脉络,构思新巧,心理刻划深曲婉转。

简析

这是一首写游子思家之作。开头通过计算春光过去多少,引出“有个人憔悴”的伤感。“绿暗红嫣”一句指春去夏来,是年年如此的事情,困居在“绿杨庭院,暖风帘幕”中的主人公,却不能不为之动情。下阕通过在京都“买花载酒”与在家乡见到桃李花的对比,强化思乡的真情。后四句,通过欲梦乡而不得,思乡情又难以传述,只得迎风流泪,指出只有归家才是惟一了却心事的办法。全词在平淡的语言、纡缓的节奏和曲折的对比中,抒发人人心中常有的伤春的感受。[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