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第1版 (2006年12月1日)
平装: 283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34826900
条形码: 9787534826900
尺寸: 23.4 x 16.6 x 1 cm
重量: 499 g
《哲学与文化新论》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哲学与文化’理论研讨会暨全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工作会议” 在河南省登封市召开。《哲学与文化新论》编者们采集到这次会议中来自全国社会科学院各位哲学所长和专家学者的围绕“哲学与文化”一系列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汇编成《哲学与文化》。
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合理形态的辩证法——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启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前提、原则与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尊重传统文化继承性
寻找哲学的新起点
对“客观存在”的重构
丹尼尔贝尔后现代文化理论思想探析
论传统的变迁与消亡
文化对诠释心理的价值意义
论冯友兰对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贡献
哲学是文化价值结构的核心——现代新儒家关于哲学与文化关系问题的根本理念
从古代哲学思想延续看当代中国文化价值特点
多时态文化共存条件下人的文化心态
关于太极图模型文化内涵的一种断想
角色:儒家宗法主义的逻辑起点
当代社会处境下的佛教观念及其信仰:一种基于“人间佛教”思想的阐释
中国前现代时期的两次意识形态建设及其当代启示
“和”的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简析唯物史观与和谐社会理论创新
传统哲学中“和”思维的特性及其当代启示
对和谐文化建设的哲学思考
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文化基础
休闲的社会和谐价值初探
论人格本位观的“诚信”基础及其教育途径
荣辱观教育对于廉政文化建设的关键意义
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家庭伦理问题
论中原文化与河南当代伦理道德建设
构建和谐中原的道德建设向度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可持续发展观的人文审视
理念创新对当代文化产业化的驱动作用
“哲学与文化”理论研讨会暨全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工作会议纪要
后记
《哲学与文化新论》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三、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
着眼于人的现实活动、现实生活,“客观存在”这个术语就应指的是:人可以有所作为的领域,同时又是对人的作为有所限定、有所制约的领域。一方面,只有将“客观存在”与人有所作为的领域联系起来、统一起来,我们对所谓“客观存在”的认识与把握才是有实际意义的,因为只有当认识的对象也是人实际地作为的对象时,人们的这种认识才能够对其实践活动发挥切实的指导作用,否则我们的认识活动就只能是一种单纯的思想操练,而对人们的生活实践却无多少切实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人所作为的对象领域又是历史继续的,其每一历史阶段的现存状态又必然会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制约力”而制约着人们进一步的活动,因此“客观存在”实际上指的又是一种对人而言的客观制约性因素的存在,“客观存在性”同时也就是“客观制约性”。
把以上两点综合起来看,只有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才是人既有所作为的领域,同时又是对人的活动具有客观制约作用的领域,人们正是在与自身的现实生活世界这种矛盾关系中不断开创他们的新生活的。因此,现实生活世界才是真正需要我们去认识和改造的“客观存在”,“客观存在”这一术语所应标明的就是现实世界的本质属性。
那么,对于现实世界及其客观存在,我们应如何来理解与把握呢?
首先,现实世界是在人的现实生存活动中创生并改变着的世界。“现实世界”是相对于“自在世界”而言的,后者强调的是一个先于人、外在于人而独立自存的世界,而前者强调的则是人的活动参与其中、在人的活动参与下产生并形成的世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实际能够面对的世界,正是这样一个已有人的活动参与其中的世界,就连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然界”,其实也是已经渗透了人的认识模式、价值取向、理论构架以及物质力作用的“自然”。那种所谓完全自在的世界,与人的活动丝毫无关的世界,除了我们在思想上、理论上可以进行设想外,在实际生活中却是不存在的。
2006年9月16日至1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哲学与文化’理论研讨会暨全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工作会议”在河南省登封市召开。来自全国二十个省(市)社会科学院的近三十名专家学者会聚巍巍嵩山脚下,在“哲学与文化”的主题下,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广泛深入地探讨哲学与文化的关系、新文化观与新时期文化建设、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建设、传统思想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理论研讨会期间,围绕“哲学与文化”一系列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来自各省(市)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都作了精彩的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李景源研究员认为,由于我国从“五四”以来,对民族发展道路的选择都是通过文化来论证,从东西方文化的共性与个性人手探讨民族发展道路问题,所以有关文化的讨论表面上是文化问题,实际上是发展道路问题。这要求我们在思考文化问题时要站在哲学高度来思考,当今我国正在进行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体精神的建设,希望哲学工作者的研究不应离开这些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李德顺教授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辩证法在我国的命运,引用马克思对合理形态辩证法的表述,重新论述了辩证法的主体是实践、是人民大众,不是概念、不是话语,它的目的是实事求是而不是论证工具,因此辩证法要有价值导向,否则就会流于庸俗化、简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