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美文观止》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张守仁,上海市崇明县人。1953年、1961年先后毕业于南京外国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曾任《北京晚报》文艺编辑、北京出版社编辑。1978年8月参与创办《十月》杂志,历任编辑部副主任、副主编、编审,北京作协理事。现任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编审委员会副主任。1961年开始发表作品。箸有散文集《废墟上的春天》《文坛风景》《你就是爱》《寻找勿忘我》《爱是一种伤害》,译文集有《道路在呼唤》《魏列萨耶夫中短篇小说集》《屠格涅夫散文选》等。《林中速写》获第一届中华精短散文大赛奖,已编入各地教育出版社初中、高中、师范语文教科书。
上部
鹰与蜣螂
笔记
怨歌
——作于温莎古堡
论美
射手
贝多芬百年祭
历尽艰辛话买书
观舞
我与绘画的缘分
江上歌声
不要虐待动物,它们也有痛苦和悲伤
热爱生命
天鹅
美洲之夜
冬天之美
铁匠
两条路
致燕妮
树林和草原
牛蒡花
——《哈吉穆拉特》序曲
火光
生活是美好的
——对企图自杀者进一言
不合时宜的思想
石上题辞
瞬间
贝加尔湖啊,贝加尔湖
海上日出
音的世界
花未眠
蒲公英
一片树叶
母子别
母亲架设的桥
不自由,毋宁死
独立宣言
潜水鸟
童年
悼念玛丽居里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门
“我们向亡灵宣誓”
奶奶
人生的真谛
我有一个梦想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音乐与情感
上书院去的路
至死不渝
农家
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父亲与我
草莓
赤脚的孩子
一封从盖世太保监狱庞克拉采秘密带出来的信
——致古丝妲
歌声与枪
又见橄榄树
父亲的手提箱
笑声
航船
雨夜
郁金香
女教师的祈祷
你所给予我的生命
移民
《聊斋》序
进步的自我毁灭
上帝睡着了
与海明威相见
美
捕鳄
雨珠·露珠·泪珠
笑与泪
时间的价值
我是个说书人
——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
仪式上的讲话
生活
银匙、银筷和绸子
移动的故乡
地图
马车上
走出黑暗的幽谷
下部
庖丁解牛
报任安书
兰亭集序
桃花源记
与朱元思书
春夜宴桃李园序
祭十二郎文
捕蛇者说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前赤壁赋
湖心亭看雪
少年中国说
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
乌篷船
母亲的回忆
与妻书
致吴健雄
落花生
《苏州园林》序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可爱的故乡
我所知道的康桥
背影
养花
我梦中的小翠鸟
白河流域几个码头
雅舍
秋夜
书简
——牛棚小记之一
菜园小记
红泪
忆白石老人
老王
清塘荷韵
雨前
黄鹂
直薄峨眉金顶记
年轻时候
昆明的雨
那树
听听那冷雨
紫藤萝瀑布
活出我们民族的精彩
淡之美
林中速写
拣麦穗
安塞腰鼓
黠月
藏羚羊跪拜
世间最美丽的眼睛
偶像
感觉
鼎湖山听泉
识君应是千古事
——我眼中的范曾
巩乃斯的马
家住龙华
妈妈在山冈上
牡丹的拒绝
我与地坛
丑石
回答
目送
素面朝天
烟花三月下扬州
鸳鸯香炉
女孩子的花
倾斜的风景
青羊消息
——生物学家赵正阶讲的故事
讲故事的人
秋天的钟
平原的时间
美丽的嘉荫
夏之绝旬
人行羊迹
利刃的语言
足尖蝴蝶
蠡河
后窗
大地悲歌
我感激他们
——代编后记
我感激他们——代编后记
人生苦短。逝者如水。一转眼,我已是八十岁的老人了。长夜回想。我这辈子是幸运的。我生命的各个阶段,遇到了那么多帮我渡过难关、助我摆脱险境、给我精神食粮的贵人。对他们,我心怀感念。
1933年9月,我出生在上海崇明县庙镇旁贫农家庭。7岁进庙镇小学读书。上到二年级时,每天以两顿稀粥充饥,无力交学费,只得辍学在家。头发斑白的杨老师在课堂上问:“张守仁为什么不来上学呀?”邻居同学说:“他交不起学费,在家整天哭闹呢。”杨老师听了惋惜地说:“他学习好,我帮他一把.叫他来上学吧。”这样,我又背起母亲用旧衣服缝成的书包,重新走进北街那扇校门。
1949年10月1日那天,我们宏仁中学的师生,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扭着秧歌舞、夜晚举着火把游行,欢度了新成立共和国的第一个国庆。不久我参军离开了家乡,在南京、武汉军校、部队服役7年。复员后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分配到《北京晚报》副刊当编辑,开始接触首都文艺界的名人。有一年夏天,报社组织年轻人到颐和园昆明湖游泳。我离开知春亭。向佛香阁方向游去。我游泳技术差,只在家乡小河里学会了“狗刨”.耐力不行。游了100多米,一阵浪涌过来,呛进几口水,支持不住,沉了下去。耳边只听见汩汩汩的水声响动,心想:“这回我要完蛋了。”我在水下挣扎、用脚踩水,身子上浮,用手伸出水面挥动求救。紧接着全身下沉,湖水吞没了我。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站在附近高台上嘹望的救生员飞速游来,一把抓住我头发,将我拎出了水面,使我免于溺氅。
1966年春夏之交,“文革”动乱开始。《北京晚报》首当其冲,被姚文元在《文汇报》《人民日报》上批判为“邓拓、吴晗、廖沫沙开设的‘三家村’黑店”。接着戚本禹受康生指使,在《红旗》杂志上抛出长文,诬说晚报副刊《燕山夜话》作者、北京市委文教书记邓拓“在历史上是叛徒”。狂飚骤起,鸟云翻卷,邓拓饮恨自尽,晚报被迫停刊。红卫兵冲进报社,横扫一切,狠斗“黑帮”,用皮带抽打日报、晚报编委会主要成员。面对这反常的、疯狂的场景,我完全蒙了,傻了,糊涂了。因为看不惯这一切,便成了反对乱批、乱斗、乱打的“保皇派”。当时《北京晚报》副总编、副刊部主任顾行受不了侮辱与折磨,关紧门窗放煤气自尽。被救活之后,我一个人在中关村黄庄海淀医院守护我的领导一天一夜。静观了一段时间,出于义愤和反感,忍不住在人们必经的楼梯口,贴出大字报,署名“观察员”,批评戚本禹到《北京日报》的种种言行,是“挑动群众斗群众”。于是“造反派”贴出大幅横标把我揪出来.气势汹汹地说我是“反对中央文革的跳梁小丑”,并在贴出的大字报上将我的名字打上红又。当晚报社一楼大厅聚集了100多人,开我的批斗会。在众人挥拳跺脚、狂喊怒吼、义愤填膺的声讨中,我有口难辩,只能保持沉默。我独自像个幽灵似的,孑然游荡于无人之处。当时许多人不理我,回避我,只有做行政工作的李科长,到一个偏僻角落里悄悄对我说:“你不要怕,多大风浪总有过去的时候。”我一直牢记着他在我孤独无助之中安慰我的话语。
1969年5月.军宣队把我下放到门头沟区北岭公社王平口大队劳动改造。我在那里和农民一起夏锄、秋收、垒堰、养猪、背煤、赶牲口、崩石头、烧石灰,先后住在牲口棚和坡上一间死了老人的石板屋里。社员们看我干活卖力,为人实诚,都照顾我、关心我。1970年冬天,我在山坡上烧石灰时受了凉,发着40度高烧,唇焦口渴地躺在凉炕上。邻居赵大娘冒着呼啸寒风,闪进屋里,伸手摸摸我额角,又把手插进褥子下面探了探,0疼地说:“生病了,地炉灭了,炕这么凉,怎么睡?不会拾掇地妒,也不言语一声。”赵大娘替我掖紧被窝,掀开炉坑上木板,蹲下身子捅地炉子,一边捅一边念叨:“生地炉要勤掏灰,勤漱炉眼子。你瞅,这炉眼堵住了,火还能不灭?”接着她用小□锄搂坑里的炉灰。她搂满了一筐又一筐,搁在炉坑边上,然后一次次从坑里爬出来,迈着小脚把炉灰倒到屋外去。赵大娘又捡了一大把干树枝,插到地炉里,从自己家里端来一筐玉米核儿.塞几个进炉子,用火柴点着报纸引火。小屋里亮起了火光。然后她把和匀的湿煤一铲一铲添进炉里。炉火旺盛,冷炕渐热.屋里暖和起来。她又烧了一壶开水,叮嘱我千万要多喝水。我怎能忘记戴着黑绒软帽、披着黑棉袄、迈着小脚的赵大娘给我倒炉灰、生地炉、烧开水的情景,怎能忘记她那关切的目光和被炉火映红的、慈母般的脸庞……
没有杨老师的资助、救生员的救生、李科长的安慰、赵大娘的嘘寒问暖,我怎能有今天!?
我在王平口村里劳动期间,经常看见一个赤脚医生爬坡过岭、白天黑夜、辛勤给缺医少药的村民打针治病,深受感动。雨天干不了活,我写了一篇文艺通讯,寄给区广播站表扬这位白衣天使。区革委会宣传部负责人发现我是一个能写作的下放干部,便借调我去写雁翅公社因公牺牲的售货员高秀娴的事迹。稿子写成铅印出来发给大家,号召全区人民向她学习。1972年初,区革委会调我到市里和陈祖芬、韩春旭、理由等人采写张秉贵、吴春山等劳动模范。出书后我就分配到了北京出版社。1978年8月,我和王世敏、章仲锷一起创办了《十月》杂志。当时发表了《班主任》的刘心武,离开13中加盟进来。我要特别感谢王蒙、铁凝、张洁、陈建功、王安忆、李凖、李存葆、张抗抗、叶辛、白桦、贾平凹、张承志、张贤亮、冯骥才、蒋子龙、宗璞、黄宗英、邓友梅、从维熙、刘绍棠、李国文、林斤澜、莫言、莫应丰、高行健、孔捷生、陈世旭、张一弓、阎连科、周大新、肖亦农、刘庆邦、袁鹰、昊伯箫、陈荒煤、季羡林、汪曾祺、孙犁、丁玲、艾青等名家,把他们的佳作纷纷寄送给《十月》发表,使这份大型文学刊物办得有声有色,极受欢迎,成为新时期文艺复兴中领队的大雁。巴金于上世纪80年代初发表《致(十月)》,鼓励我们,赞扬我们。正如评论家谢冕在2004年5月发表的《一份刊物和一个时代》中所说,《十月》“不仅记载着一个时代思想所达到的深度,也记载着一千时代艺术所达到的精度。”
我衷心感谢中外作家、文学巨匠、语言大师们的杰作。是他们的作品,从青少年起,就滋润了我的心田,陶冶了我的品性,培养了我对真善美的向往和对假恶丑的摒弃,让我懂得人生的真谛,做一个有善l心、爱0、对国家怀藏责任感的人。近几十年来,不管多忙,我每天必读一篇美文,以熏染我的灵魂、浸润我的情怀。我从反复研究中,窥探到了写出佳文的诀窍和奥妙。这提升了我为文的艺术品质和思想情采。我原本穷出身,像墙上芦苇根基浅,但还算正直、朴素、勤勉、自律,这都是文学潜移默化教育的结果。文学乃我圣师,对之永远感恩。有鉴于此,最近20年,我从文学家、艺术家等智慧人士大量书籍、札记、演说中精选出我最爱读的、具有经典意义的100多篇妙品、神品、绝品,汇编成这本《世界美文观止》,奉献出来,与大家分享。我向本书的作者、译者致敬,并深表诚挚的谢意。由于地域的辽阔、时间的漫长,出书前有少数作者、译者的联络地址一时无法找到。如果你们或逝者直系亲属见到了本书,请及时告知责编,以便一一寄送样书和稿酬。我在这里预致歉意。
我感谢一辈子当音乐教师的妻子陈珞。我所以能集中精力和时间编出这本美文集子,全因为多年来她担负了繁杂、琐碎的家务劳动,使我的日常生活无后顾之忧。我的工作成绩和社会评我为北京市模范的荣誉,实有她一半功劳。我感谢湖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的作家朋友徐鲁等人,是他们把我这部50多万字的《世界美文观止》手写稿认真、细致地录入电脑。我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程巍先生,他为我一一搜寻散处在国内外的、本书翻译家的确切地址。最后我更要感谢作家出版社社长葛笑政、总编辑张陵先生和责任编辑林金荣女士。由于他们的支持、重视和精心制作,本《观止》才能以如此庄重、典雅的品相迅速和广大读者见面。
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单薄的,好比单独一滴水,很快就会干涸、消失。一条小溪,只有汇入江河,才有波浪汹涌、激流翻滚的气势,才显鱼翔浅底、花开两岸的华彩。任何人的成就和业绩,皆聚含着众多他者的辛劳。俗话充溢着生活哲理:“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离开了周围师友、同事、亲人的帮扶、襄助与关照。谁能生存于世、从事所爱专业?
我的人生之途已通向夕阳照耀的晚年。我一生有幸遇到了这么多的贵人,读到了这么多的美文,才编出这么一本集众多佳构于一册的《世界美文观止》。当生命辞别这个可爱世界的一刻,我只留下一句话,那就是:“我感激他们!”
张守仁记于2013年11月8日,正值窗外
金黄的银杏叶片在秋风中纷纷飘飞之时……
多年前我就有个梦想,想编一部《世界美文观止》,把全球一流佳作,汇集其中,以便读者一册在手,尽览天下精华,——但这需要时间和精力。
目前国内外古今散文集之多,多似牛毛,浩如烟海。我大半生收藏的各种选本,就已超过千册,其中极大多数的编辑质量我是不满意的。
直到1993年,我从我参与创办的《十月》杂志退休以后,才有充裕的时间,去实现编这本书的梦想。幸运的是之后多项社会工作,给我创造了条件,成全我做这件事。自1994年夏天起,中华文学基金会,在老作家冯牧、袁鹰、张锲等人领导下,创办了一套“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为优秀青年作家出他们第一本书。近20年来,巳出版了160多本,推出了一批文学新人。我一开始就是这套丛书的常务编委,其中的散文集主要由我审读,编委会终审通过后,分配我作序或写后记。从1997年起,我连续担任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评委。那lO多年时间,让我熟悉了全国各地散文家和他们的创作状况。之后我受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委托,编过一本供翻译成外语、发行到国外用的《中国散文选》。本世纪初,作家出版社请我编一本于2006年出版的《中华散文精粹·当代卷》。这些编务为我遴选中国古今散文精品,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20多年前,作家柯岩主编一套由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古今中外文学名篇拔萃》。2011年初,当这套书即将再版时,柯岩(2011年12月11日去世)生前曾委托我补选一本于2012年3月出版的《外国散文卷》。这事也给我挑选外国散文精萃,作了某些铺垫。2012年7月,我与熊召政先生同游呼伦贝尔草原,路上谈起编美文选,他竭力促成其事。
我用多年时间,从全世界上百个国家、万余篇作品中,选定了41个国家、160篇佳作。其中,外国美文80篇,中国美文80篇,分别编入上、下两部。目录编排大致以时间先后为序。本《观止》最古的一篇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最近一篇是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发表于本世纪初的中国年轻散文家向迅的《大地悲歌》,因此外国美文作为“上部”编在前面,而中国美文作为“下部”放在后面。
二
本书所说的“美文”,实际上就是指最美的散文。“美文”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周作人从西方引进的。他于1921年5月发表了一篇文章叫《美文》,提倡叙事、抒情的艺术散文,希望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天地。之后,胡适、傅斯年、王统照等人撰文响应,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徐志摩和周作人本人用创作成果充实、实践了这一主张。自此,美文的地位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从上世纪90年代初贾平凹主编《美文》杂志之后,这一称谓获得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积半个多世纪写作、翻译、评审、编辑、研究艺术散文之经验,我已形成九个字的散文观,即写出一流美文必须“要有我,写独特,独特写”。美文“要有我”,有了我,才有思想、心灵和深情,才有个性、感悟和识见;美文要“写独特”,题材独特才能与众不同,一新耳目;美文要“独特写”,有了独特的写作方式,独特的语言、角度、结构、切入点,才能吸引目光,印象深刻。一篇佳作,除了拥有生动的语言、深刻的思想、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角度外,我尤其重视艺术散文中的细节。我认为有了好的细节,就有了精彩。有一次,我乘车路过江南一个村子,瞥见农家院子里悬垂着一串青葫芦的篱笆下部,挂着一面圆镜子,有个小姑娘坐在矮凳上对镜梳小辫。她旁边簇拥着一丛盛开的月季花,花畔正有一只老母鸡低头啄食地上的籽粒。这不正是一幅典型的“农家乐”吗?如果用相机抢拍下来,不就是一帧精美的艺术摄影吗?作品里要是有了如此明洁、鲜活的细节,我一定从茫茫文海中挑出来,如获至宝地选用它。诘屈聱牙的句式。
关于文学翻译,在1992年春天,我和诗人、报告文学家、翻译家徐迟先生于深圳西丽湖度假村有过一次交谈。徐迟译过莫德的《托尔斯泰传》、荷马的《伊利亚特》、爱伦堡的《巴黎的陷落》、司汤达的《巴尔玛修道院》、《雪莱诗选》、梭罗的《瓦尔登湖》,故对文学翻译很有经验,有他独到的见解。他说,翻译应追求等值。既然是文学翻译,首先要有文学性。他推崇林琴南的译文。他说,一个美籍华人和一个美国诗人合译的《唐诗三百首》,首首有不妥之处。翻译应正确表达原文的内涵、意境和神韵。这时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著名文艺理论家王元化先生,从花径上踱过来,加入我们的闲谈。三人一起议论、比较梁实秋、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曹未风、方平、朱生豪等名家翻译莎士比亚作品的优劣。大学者王元化先生对莎翁作品很有研究。他眼镜片上闪烁着夕阳的余晖,转身对徐迟说:“朱生豪的译文好,是因为他母语水平高,中国古典诗词烂熟于心,故笔下文字融会贯通,翰墨飘香,很传神,念起来琅琅上口。你叫他完全忠实于原文,风格就没有了。”徐迟点头首肯。我听着他们的谈话,更坚定我神译的主意。编本书时当我实在找不到理想的译文,只好采用自己的译作,例如屠格涅夫的《树林和草原》。
我对编入本书中不同时期的译文略加润饰,以期更符合今日汉语的表达方式。每篇译文后都注上译者姓名。少数找不到译者名字的,只能暂付阙如。
四
写作要独特,编书也要创新,需独辟蹊径,与众不同。与众不同,它才有存在的理由。犹如一片原始森林,万木迥异,千花齐放,百鸟争鸣,彼此互补,相得益彰,方能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繁荣局面。我在几百字的题解和导读中,一般不作平铺直叙的介绍,总要点明作者的写作背景、指出他的写作方法、描叙他的生活细节、记述他的创作特点,尽量做到对正文有所补充、有所丰富、有所延伸。故写一则五六百字的简介和艺术分析,往往要看作者几十万、上百万字的作品和关于他的传记,这才能统观全人,寻觅到简洁的语言,精确概括他的创作风貌。我希望我的导读本身具有文学欣赏价值,能真正起到绿叶配红花的作用。
试举朱德《母亲的回忆》为例。朱德母亲于1944年2月15曰辞世。他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悼文,回忆他母亲任劳任怨、勤俭持家、宽厚待人的一生,回忆他母亲种田、喂猪、养蚕、挑水、担粪、做饭、缝衣的一生。他母亲是中国千千万万个既平凡又伟大的母亲的代表。母亲去世了,他很悲痛。他誓言继续尽忠于我们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以此报答母亲的深恩。紧接着我点明这篇,障文的时代背景:“1944年春天,正当苏军大规模反攻把入侵德军全部赶出苏联领土、盟军即将在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中国抗战敌后战场开展局部反攻、已现胜利曙光之际,人民子弟兵的总司令,为报母亲深恩,发出了这样的心声,立下7如此的誓言。”
再以司马迁编撰《史记》为例。我在司马迁《报任安书》导读中,介绍他“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一带,踏访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历史人物故事以及许多地方的风俗民情。这种到大江南北的游历,这种为编写《史记》作准备的文化考察,后来成为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余秋雨先生离开书桌、跋山涉水、写作《文化苦旅》的崇高典范。”这样打通古今,拉近距离,会使读者感到亲切。
本书编入黎巴嫩作家《笑与泪》。我在赏析中说:作者在此文中,运用对比手法,阐述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他以两种情景表明:黄金、珠宝、华屋,不能换来爱情;只要两心相悦,即使贫穷、疾病、离别,也能忍受、坚持、等待。紧跟着我抒发我对真正爱情的感悟:“爱情是用金钱买不到、痛苦磨不灭、眼泪抹不去的东西。美好、坚贞的爱情是灵与灵的相恋、命与命的交融,是心里的思念、梦里的牵挂,是望穿秋水的等待、撕心裂肺的苦熬……”编者期望如此抒发,对文本有所丰富和延伸。
五
本《观止》导读尽量掺入编者生活经验、写作体会和独特发现,以使赏析更具个性,正文更臻丰盈,美文更显华美。
冰心老人在90岁那年的夏日凌晨,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极其纤小却唱着动听歌声的翠鸟向她呼唤。她醒后写了一则《我梦中的小翠鸟》的美文,用300多字描绘了那个永不忘怀的梦。我在导读里记下了我做的另一个小鱼的梦,以补充冰心老人的梦境。我梦见自己清晨在河沿上散步,“我立在河边,向河里撒下一把细沙。细沙立即幻化成一群翠绿色小鱼,拥挤着向我游来。它们张着小嘴,弄出一些水声,似乎要我给它们喂食。我摸摸口袋,没带鱼食,因为着
法国的布封在《天鹅》中赞美它有俊美的身段,圆润的线条,洁白的羽毛。赞美它夜晚泊在水面上,将脑袋弯夹在翅膀里,依水而眠,是天下第一睡美人。赞美它是“爱情之鸟”,更有科学根据。我作为中国野生动物协会老会员,参加过一些观鸟活动。仔细观鸟发现:天鹅雌雄共筑爱巢,轮流孵化,同甘共苦,相守终身。若一方受伤,另一方形影不离,殷勤看护。若因病死去,另一方痛不欲生,突然高飞,猛收翅膀,垂直栽落,殉情自杀。故“这圣禽配受人间最高贵的称谓——天鹅,天帝之鹅。”相反,鸳鸯决不是爱情鸟。长期科学研究、实际观察证明:鸳鸯一般在发情、求爱期才成双成对。它们的爱情并不专一,是临时夫妻,谈不上白头到老。当一只鸳鸯不在时,另一只鸳鸯会和新的异性交配。如果一方死去,另一方便另觅新欢,更换配偶。人们在生活中习惯称鸳鸯为爱情鸟,只不过是把自己美好的理想赋予它们罢了,实际这是常识性谬误。
六
编者提倡用对读法,增加欣赏美文的趣味。当我介绍梁实秋《雅舍》时,说抗战期间的重庆,房子紧张,他只能借居于山坡上的“漏”室:“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孔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他随遇而安,幽默地称此“漏”室为“雅舍”。舍雅是因为心雅。心雅才有雅文。随即我在赏析中说:这篇《雅舍》,堪称唐刘禹锡《陋室铭》的现代版。雅舍和陋室都可观佳景,都有高朋来聚谈:“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自丁……孔子云:‘何陋之有?”’古今雅士,情怀相通。
《世界美文观止》选了印度作家普列姆昌德写的《捕鳄》一文。我在赏析中建议对照读《爱斯基摩人捕狼》的短篇。编者放在一起介绍不同民族如何捕鳄、捕狼的民间经验,期望读者从中感悟到世上实践者最聪明、实践才能出智慧的道理。
本《观止》编入了曰本德富芦花的写景美文《海上日出》。编者请读者对照读清代姚鼐《登泰山记》中观岱顶日出的华彩段落,同时欣赏英国作家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里描写初升的太阳“简直就是一个活东西,有金黄的头发,有和蔼的目光,神采焕发……”也不妨再读高尔基在《在人间》里写他看见太阳从树林后面升起、在林子上空燃起一堆火焰的瑰丽场景……
当读者欣赏写日出美文时,如果穿越中外时空,上下纵横对读,定能兴趣盎然,获益多多。
七
编入《世界美文观止》的精品,主要是中外文学家的名作,但也有艺术家的华章,如达·芬奇的《笔记》和李斯特的《音乐与情感》;有政治家的佳文,如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我与绘画的缘分》、美国总统里根的《“我们向亡灵宣誓”》;有科学家的妙品,如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和詹克明的《黠月》;有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与纳尔逊·曼德拉的感人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和《走出黑暗的幽谷》;还有马克思《致燕妮》的情书以及全球华人首富李嘉诚励志之作《活出我们民族的精彩》;还有大学者胡适、冯友兰的睿智之文《致吴健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编者把一生读到的中外名家的美文,尽皆辑入,使本《观止》真正成为一部人类精品大全。
《世界美文观止》以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作为它的读者对象。据此相应地作古文、外文、人名、地名的注释。注释有三种:作者原注、原编者注及本《观止》编者新注。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懂简单英语的很多,故一般英语不作注译;但偶尔出现了俄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则一律注译成中文,以方便读者。
本《观止》中的人名、地名、书名、篇名,尽量和2009年出版的32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称呼相统一。故文中的人名“萧班”,注明现在通称“肖邦”;地名“赛因河”,注明现在通称“塞纳河”;岛名“厄蔑”,注明现在通称“厄尔巴岛”,等等。
八
人生有涯,而知无涯。以一人精力,用20年时间,编选这样一部《世界美文观止》,并想编得有特色、有个性、有创造性,达到雅俗共赏,人人喜爱,殊非易事。其中不妥、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我欢迎读者给予批评指正,以便今后修订、再版时得到改进、补充和完善。我等待着专家、学者、研究人员提出宝贵意见,在此预致谢意。
编者2013年9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