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史

文化史

中文名 文化史
研究 时尚、宗教崇拜、方言
目录导航

文化史

  即以 人类文化为研究对象的 历史研究分支,它是历史学和 文化学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就其狭义而言,文化史曾与学术思想史或典籍文化史同义,如 蔡尚思所著《 中国文化史要论》。显然,这种界定过于狭窄,但从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看,一方面文化史研究或 文化研究多集中于文化总体,比如对中国 传统文化、 国民性、中西文化比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问题的研讨;另一方面,许多人认为文化史应集中于 精神文化的历史,研究重点如特定历史时期的观念、时尚、宗教崇拜、方言、习俗、娱乐等,即将文化视为 狭义文化,这样的文化史研究虽比学术思想史的范围有了很大扩展,但仍没有明确文化史研究的全部范围,与文化学理论的要求相距甚远。文化史研究范围的不确定是与人们对文化的定义千姿百态、文化学理论派别林立有关的。但就一般而论,文化史研究应该包括对物质文化、观念文化、社会关系态文化(各种组织、制度)乃至深层心理的研究。譬如 原始文化,主要是物质文化,从制造各种工具、使用和发明火、采猎生活到动植物的驯化(植物之栽培耕作是西文“文化”之本意),占据了原始文化史的较大比重;其中如婚姻、家庭、部落组织等属社会关系态文化,离开这些,原始文化便无从谈起。实际上在文明时期,观念态文化也只占一小部分,特别是在大多数下层民众知识程度较低、观念形态的遗留较少的时代,这种文化多代表上层文化或 精英文化,而下层文化多呈物质形态,抛开后者也就没有了文化史。但是文化史作为一门独特的史学分支,其研究内容在许多方面又与 人类学、 宗教学、 民族学、 民俗学、 社会史、思想史、科技史、语言学、心理学等相交叉,显然就应有独特的研究视角。把一种崇拜、一个家庭、一种婚姻作为 文化现象加以研究,与宗教学及 社会学研究它们迥然相别;而取火、动植物驯化作为一种文化成就,是文化进步的重要表现,对它们的文化史研究不同于其他分支的 历史研究(事实上传统意义上的史学对这类题目——即物质 生活史的题目很少涉及)。这就是说,文化史研究把人类文化的各方面成就当作综合的文化概念的各个侧面,研究它们是为研究文化整体服务的。在此意义上,文化史首先要研究不同民族、国家在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及其影响,其次要研究各种 文化传播、融合、受阻等等的原因、过程、途径、方式,第三要研究文化在历史中的各种功能。这些研究必然要借助对文化各因子的探索,比如研究文化传播,我们必须研究 生产工具(如青铜器、铁器)、生产技术(如 四大发明)、思想观念(如佛教)、语言(如某种方言)、艺术(如 西洋画法)等各方面的传播扩散,其扩散方式、传播圈、 传播效果、源地、有利因素及阻碍因素等,由此才能了解各文化因子在文化传播上的异同,最后对文化整体在传播问题上进行理论上的说明。以上各例说明,文化史的特点在于,把人类的各种文化创造当作文化现象而非其他来研究,研究各种文化因子的目的是宏观地把握文化整体。

史来源有五

  1、出自 黄帝时创造文字的" 史皇" 仓颉。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仓颉为 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
  2、出自周 太 史佚之后。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见于历史最早的 史姓人物,当属 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为人严正,与 太公、 周公、 召公并称为 四圣。由于他终生在 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 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
  3、隋唐时代" 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 康国支系有 史国,居史城,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名为氏。
  4、为 突厥族 阿史那氏所改。北魏 阿史那部,有归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5、史氏还混化了他族 血统。如唐有 史思明,本宁夷州突厥种。

史姓分布

  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而在 春秋战国时期,史氏就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西汉时有 鲁国人 史恭,其孙 史丹自鲁(今 山东曲阜)徙居 杜陵(今陕西 长安县西北)。史丹曾孙 史崇,东汉初举家迁至 溧阳(今江苏 高淳县 固城镇)。史丹裔孙东汉史苞的后代,于西晋末年的 永嘉之乱 时迁至河西健康(今甘肃 高台县)。史丹后代又有一支迁至 高密(今属山东),还有一支留居 京兆(今 陕西西安)。此外,西汉末有沛国人(今江苏 沛县) 史岑,又有史立因罪迁合浦(今广西 合浦县东北);东汉时, 史通平迁居 青神县(今属四川)。
  今 河南开封、洛阳、民权皆有史氏;唐五代时,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宋代,今江西、河北有史氏;至明代,史氏还分布于今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遍布江南。清代以后,史氏有迁往海外者,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

郡望堂号

  堂号:
  "忠烈堂":明朝末期, 史可法以 兵部尚书、大学士 督师扬州抗清。当 扬州城危的时候,史可法给老母个妻子写了遗书,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命副将 史德威做他的儿子。并且交待说:"我死后,有把我埋在 明孝陵帝的旁边。"城破以后,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杀他。德威哭着不肯杀,结果被清兵俘虏。被俘后,清人劝他投降,他坚决不屈,壮烈殉国。

郡望

  健康郡: 十六国 前凉置郡,治所在今 甘肃高台西南。北朝魏废。
   宣城郡:晋太康二年( 公元281年)置郡。治所在宛陵(今 安徽宣城)。
   高密郡:西汉本始元年( 公元前73年)改胶西郡置国,治所在高密。西晋复置国, 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桑犊城(今 山东潍坊市东)。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 公元前104年)改内 右史置 京兆尹,为 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
   史姓家谱
  全国:史氏谱录合编八卷
  江苏:史氏吴中派 族谱不分卷、吴中派史氏家乘不分卷、迁淮史宗谱不分卷、 古丰史氏 长房族谱三卷、常州史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浙江: 余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九卷、余姚史氏宗谱十一卷首二卷末二卷、鄞 东钱堰史氏宗谱八卷、 澄江史氏支谱十卷、鄞东韩岭史氏宗谱二卷、鄞东上水 横街史氏支谱十五卷首一卷
  山东:史氏家谱不分卷、 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史氏家乘不分卷
  湖北:史氏宗谱六卷、史黄氏宗谱十卷
  湖南:史氏宗谱九卷、史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三卷
  四川:里碑溪史氏族谱十卷

历史名人

  史可法:抗清名将。在兵困扬州时,他拒降固守,奋战到底,不幸英勇就义。
   史孟麟:明朝理学家。他主张以理学为" 国本",以 名节相 砥砺,同时参与 东林书院讲学。
  史 鱼:春秋时卫国 史官,以正直著称。临死时,还劝 卫灵公进贤( 蘧伯玉),去佞( 弥子瑕)。后人称为"尸谏"。他 秉笔直书,堪称史家楷模。
  史 籀: 周宣王时书法家,相传他造有 籀文(即 大篆)。他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 唯物主义命题。
  史姓系承 史皇 源起宣城武昌
  这个古老而又光彩的姓氏,据历来的考据,是具有两个主要的来源的,而且两者都跟古代的史官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支出自 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 仓颉,一支则出自 周朝的 太 史佚。
  据考,仓颉的后裔,主要是繁衍于宣城,太史佚的后代,则主要繁衍于武昌。换言之,后世各地源自今安徽省宣城县的史姓人家,其始祖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黄帝史官仓颉;从 湖北武昌分支出来的史姓,则是3000年前太史佚的后裔。
  关于史姓的姓源,是见诸《 路史》和《姓纂》二书的记载。 《路史》上指出:“仓颉后有史氏”。《姓纂》上则指出:“周太史佚之后,以官为氏,汉有史皇 孙逊。”另外,《中华姓府》也指出:“太史佚及仓颉之后。”
  这三段记载,同时采认仓颉与太史佚为后世史姓的始祖,则就现代人研究学问时所重视的“证据”来说,是相当充实的了。不过,史姓人士要想找到自己的真正出处,恐怕也因此而必须多费一点功夫,至少也得先 追根究底找到若干年代以前的祖先是来自安徽,或是来自湖北,才能凭线索找到自己的来龙去脉。
  在 春秋战国时代,史姓的确是十分 出人头地的,像 鲁国的史晨,和魏国的史起,都是 青史垂名的不朽人物。
  史晨的得以名传千古,主要是由于现代仍耸立在 山东曲阜 孔庙的一座“ 史晨碑”。该碑是建 于东 汉灵帝的 建宁二年,也就是公元169年的时候,距今已有1800多年之久。碑上所刻的文字,就是春秋时鲁相史晨祀孔子的文章,分为前后两碑,前碑载奏章,后碑叙飨礼之事,迄今全文完整可诵,隶书神碑超逸,历来为研习书法者所宗。当然,如此一来,写作碑文的那位史晨,也就因此而 永垂不朽了。
  明朝末年的史可法,更是青史垂名,人人敬仰的民族英雄,他死守扬州殉国的 可歌可泣的伟大事迹,更为后人所熟悉,“史阁都”的大名在民间真是无人不知, 无人不晓。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