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Identification)
真海鞘外观呈橙红色或鲜红色,形状比较怪异,体表面生有很多乳头状突起,成体体高可达15 cm、体宽约10 cm。体外由较厚的被称做被囊的外皮包围。被囊上端有入水孔和出水孔,入水孔向一侧倾斜,关闭时口端形成“+”形皱褶;出水孔直立,关闭时口端呈“一”形皱褶。从体后端生出根状突起,以此附着在固体物质上。被囊内侧是柔软的外套膜,在出水孔和入水孔附近与被囊紧密相接,其它部分分离。外套膜内侧围绕鳃部呈袋状的部分称围鳃腔,与出、入水孔相通。经入水孔流进体内的海水通过鳃纤毛的活动进行呼吸和摄取食物。通过鳃过滤的饵料由存在于外套膜和鳃之间的腺细胞分泌粘液形成块状,经食道输送至胃部。消化的食物在管状肠道中被吸收,剩余残渣集中在排泄腔中,然后通过出水孔排出体外。真海鞘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卵巢和精巢位于肠管的左侧,呈梳子状,生殖输送管沿着直肠与肛门相连接,末端开口在围鳃腔中。
真海鞘耐低温,对高温的耐受力较弱。
(Int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近几年,我国的辽宁和山东分别从韩国和日本引进真海鞘试养并取得成功。
多分布于日本太平洋侧的三陆沿海和日本海男鹿半岛以北海域,在韩国多分布于东海岸和南海岸。20世纪60年代,韩国真海鞘的自然资源量很多,70年代中期,由于不明原因的大量死亡,资源量急剧下降,濒临灭绝。为了恢复真海鞘资源,韩国从日本引进苗种,开始了垂下延绳式养殖生产。进入80年代,养殖产量趋向稳定,现已形成产业化规模,自然资源也有一定数量的回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