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该书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来的世界》两册。前半部分第一编讲述文明之前的人类历史阶段:第二编讲述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公元前3500—前1000年);第三编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公元前1000—公元500年);第四编讲述欧亚大陆的中世纪文明,500—1500年;第五编讲述1500年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及后记。1500年以后的世界,有中文版前言和序言,第一编讲述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第二编为新兴西方的世界,1000—1763年;第三编为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第四编为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和成功的世界。
全球通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塔夫里阿诺斯离开巴尔干史领域,转向了世界史研究。他不满意于当时学术界盛行着的西方中心论,认为以这种观念为指导的世界史研究取向不但已适应不了二战后发生了根本变化的世界形势,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做法还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后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斯塔夫里阿诺斯勇敢地作出了自己的探索。他率先在大学里开设了一门采用全球观点、包含全球内容的新的世界史基础课程。斯塔夫里阿诺斯和麦克尼尔一起被誉为“开创美国世界史教学的两个加拿大人”。在其他学者的共同努力和推动下,采用新的全球历史观和研究方法撰写的世界史逐渐得到人们的接受和认可,《全球通史》正是这方面的尝试。
上册1500年以前的世界 | 下册1500年以来的世界 |
---|---|
第一编 史前人类第1章 人类——食物采集者第2章 人类——食物生产者历史对今天的启示人性的本质第二编 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公元500年之前)第3章 最初的欧亚大陆文明(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000年)第4章 古典文明使欧亚大陆趋于整体化(公元前1000年一公元500年)第5章 希腊一罗马文明第6章印度文明第7章中国文明第8章 古典文明的终结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第三编 欧亚大陆的中世纪文明,公元500—1500年第9章 中世纪文明使欧亚大陆实现整体化第10章 伊斯兰教的兴起第11章 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第12章 传统的拜占廷文明第13章 传统的儒家文明第14章 革命的西方文明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发展中的社会与“受到阻滞的领先”第四编 1500年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第15章 非洲第16章 美洲和澳洲第17章 欧洲扩张前夕的世界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历史上的种族 | 第五编 公元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第18章 西方扩张时的穆斯林世界第19章 西方扩张时的儒家世界第20章 扩张中的西方文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21章 西方文明的扩张:经济增长和国家建设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历史与关于历史的流行理论第六编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第22章 西欧的扩张:伊比利亚阶段,1500—1600年第23章 西欧的扩张:荷兰、法国、英国阶段,1600—1763年第24章 俄国在亚洲的扩张第25章 全球统一性的开始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地区自治与全球统一第七编 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第26章 欧洲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第27章 欧洲的政治革命第28章 俄国第29章 中东第30章 印度第31章 中国和日本第32章 非洲第33章 南北美洲和英国自治领袖第34章波利尼西亚第35章 全球统一性的巩固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马克思的预期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第八编 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第36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第37章 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义起义第38章 1929年以前欧洲的革命与和解第39章 五年计划和大萧条第40章 走向战争,1929—1939年第41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第42章 诸帝国的终止第43章 大同盟、冷战及后果第44章 第二次工业革命:全球性影响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
上册1500年以前的世界 | 下册1500年以来的世界 |
---|---|
第一编 史前人类第1章 人类——食物采集者第2章 人类——食物生产者历史对今天的启示人性的本质第二编 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公元500年之前)第3章 最初的欧亚大陆文明(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000年)第4章 古典文明使欧亚大陆趋于整体化(公元前1000年一公元500年)第5章 希腊一罗马文明第6章印度文明第7章中国文明第8章 古典文明的终结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第三编 欧亚大陆的中世纪文明,公元500—1500年第9章 中世纪文明使欧亚大陆实现整体化第10章 伊斯兰教的兴起第11章 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第12章 传统的拜占廷文明第13章 传统的儒家文明第14章 革命的西方文明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发展中的社会与“受到阻滞的领先”第四编 1500年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第15章 非洲第16章 美洲和澳洲第17章 欧洲扩张前夕的世界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历史上的种族 | 第五编 公元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第18章 西方扩张时的穆斯林世界第19章 西方扩张时的儒家世界第20章 扩张中的西方文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21章 西方文明的扩张:经济增长和国家建设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历史与关于历史的流行理论第六编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第22章 西欧的扩张:伊比利亚阶段,1500—1600年第23章 西欧的扩张:荷兰、法国、英国阶段,1600—1763年第24章 俄国在亚洲的扩张第25章 全球统一性的开始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地区自治与全球统一第七编 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第26章 欧洲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第27章 欧洲的政治革命第28章 俄国第29章 中东第30章 印度第31章 中国和日本第32章 非洲第33章 南北美洲和英国自治领袖第34章波利尼西亚第35章 全球统一性的巩固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马克思的预期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第八编 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第36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第37章 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义起义第38章 1929年以前欧洲的革命与和解第39章 五年计划和大萧条第40章 走向战争,1929—1939年第41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第42章 诸帝国的终止第43章 大同盟、冷战及后果第44章 第二次工业革命:全球性影响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
全球通史该书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的两个主要观点:一是不要割断历史传承性,二是必须把世界历史看成统一的整体。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世界历史上任何地方所取得的任何成就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而相互了解这些财富有助于推动各个社会的进步,人类因面临共同的问题和前景需要开展有效的全球合作。所以,要认识变革的根源,取得各社会相互了解,开展全球合作,就需要建立一种全球历史观。《全球通史》正是以此为编纂指南的,它客观地论述了各民族对世界历史所作出的贡献,充分体现了从全球文明的宏观角度研究历史的观点,成为世界史编纂的一个新起点。在斯塔夫里阿诺斯看来,“全球史”写的实际上是“文明史”而这有别于传统的政治史、民族国家史,其目的是要推动世界上某种健康的共同文化的建设”。而这种“共同文化”不是别的,就是现代文明。斯塔夫里阿诺斯还强调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即“由现代文明的传播所创造的‘世界文化’将是同质性与多样性的一种辩证统一,也就是说世界各民族在接受了现代文明的本质内涵的同时,还将继续保留自己的某些可以与现代文明兼容的文化个性”。尽管斯塔夫里阿诺斯一直在努力突破“西方中心论”的窠臼,但由于他特殊强调西方是1500年以来世界发展的动力之源,以致于其书中仍不可避免地残存有“西方中心论”的痕迹。然而不管怎样,该书毕竟代表了世界史研究新的发展趋势。它摒弃了世界史撰写的国别史、地区史拼凑组合的方法,树立了把世界史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性或全球性的研究方法,其研究重点放在影响整个世界的历史力量和历史运动上。
该书不是一味地把读者拉向遥远的过去,而是随时把历史上的重大变故与当今世界的现状联系在一起,它提醒读者认清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与历史的内在联系,使读者的思想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全球通史》正是通过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有机联系的具体揭示,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这一点作者是有清醒的自觉意识的。他指出,世界史虽不是一门像物理学和化学那样精确的科学,但也不是占卜家手中的水晶球,而是一门具有丰富和重要认识价值的科学,因为它透过过去、现在乃至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倘若对世界史具有正确的认识和解释,就能根据各种历史模式来洞察未来的一般趋势。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史观”认为,连续性不是历史最显著的特性,必须抛弃把历史看做是连续和积累的发展过程的线性历史理论,所以传统的古代、中世纪、现代的历史分期法必须加以抛弃。依据“全球史观”,世界近代史的上限定于15、16世纪之交,始于15世纪末的新航路的开辟,以其实现了欧、亚、美大陆文明的全球性交汇,引发了全球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为依据。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定位在19、20世纪之交,其标志是以“门户开放”为内容的世界理念和原则的出现,封闭、垄断、地域性切割的旧殖民主义体系被一个开放的、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无形的新型殖民主义体系所代替。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以文明模式论建立全球史体系,并提出“全球史观”的研究理论和方法。首先,他吸收并发展了汤因比的“文明模式论”,认为历史研究中不可再小的、可理解的基本单位是文明,并赋予文明一些基本的标志: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其次,认为文化的融合导致了各种文化的共同发展和繁荣。他描述了古代文明三次大的文化交流:古代文明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除中国文明以外,尼罗河与印度河文明都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向外传播的影响下发展起来;希腊化时代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打破了历史上形成的东西方各自独立的模式,使它们合二为一。斯塔夫里阿诺斯言简意赅地概括了“全球史观”的内容、理论和方法,即“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此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或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
《全球通史》还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有必要作认真思考的问题,并试图通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体现了思想的力量。首先,作者所反复阐述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类文化的进步取决于社会群体是否有机会汲取邻近的其他社会群体的经验。如果其他地理因素相同,那么,人类取得进步的关键就在于各民族之间的可接近性和相互影响程度。其次,在历史变革时期,处于最适应和最成功状态的社会要想改变和保持其领先地位是最困难的。相反,落后和较不成功的社会倒可能更适应变革并在变革中逐渐取得领先地位。再次,“零和”与“非零和”的关系的世界。零和关系就是一方之所失与另一方之所得相等。以往人类始终生活在短缺世界中,所以以前的各种社会全都是一方得益而引起另一方受损的社会。在当代,人类已进人一个物质财富能满足所有人类需求的非零和关系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人们应当对人类社会前景及人类生存目的作进一步思考。此外,作者认为考察历史的目的,是要揭示作为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人类创造活动的灵活性和潜能,人们必须尽量客观地评价人类历史的遗产,这样不仅可以了解今天的人类社会,而且有助于把握未来。”最后,该书还认真讨论了“人类技术的魔影”问题。认为人类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其原因就在于人类运用技术的方式。技术惊人的发展往往被用来使少数人获益而使多数人遭殃,呈现出有多少技术被运用,就有多少技术被滥用的惨痛现实,从而给人类以强烈的自我警示。
全球通史此外,在写作方法上,斯塔夫里阿诺斯继承了西方世界史著作中大量运用比较研究方法的优良传统,通过多层次、多因素的纵横比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前存在的各种偏见,较客观地论述了各民族对世界历史发展所作的贡献。《全球通史》大量运用比较史学的研究方法是与作者从全球文明的客观历史角度研究世界史的观点联系在一起的。比较方法可以减少史学中种族的、政治的与国家的偏见,在比较的基础上,《全球通史》融合了传统世界史编纂模式,探讨世界历史整体发展中各种有影响力量的冲突和交汇。
全球通史由于作者在该书中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即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从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运动、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此书一经问世,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甚广,影响很大。
2018年12月21日,《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入选“40年·25部影响力外译作品”书单。[5]
斯塔夫里阿诺斯L·S·斯塔夫里阿诺斯(L.s.stavrianos)(1913—2004),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曾任美国加州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的教授和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的研究员[6]。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尔德·汤因比:《全球通史》给了我强烈的现实感:它是一种思想武器,可以用来救治现在所面临的由于陶醉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深重的精神危机;它有助于人们理解未来——包含各种可能性和选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