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建安二十三年六月(公元218年),曹操颁布《终令》:(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六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庚子(公元220年),曹操死于洛阳,年六十六,临终前颁布《遗令》:(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六月,曹操颁布《终令》————
“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夫、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临终前颁布遗嘱性《遗令》————
“吾夜半觉(醒来),小不佳;至明日,饮粥汗出,服当归汤。吾在军中,持法是也。至于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吾有头病,自先著帻(头巾)。吾死之后,持大服如存时,勿遗。百官当临殿中者,十五举音(以礼哭丧);葬毕,便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下施繐帐,朝脯设脯糒(食物)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馀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履组卖(做鞋卖钱)也。吾历官所得绶,皆著藏中。吾馀衣裘,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
如果说《终令》泛泛而谈,《遗令》则事无巨细,是一份真正的遗嘱——安排妻妾住房、如何就业,交代遗物分割方法等。
陆机是西晋著名文学家,曾担任皇宫的著作郎,他有机会接触皇室秘阁中的历史档案文献,曹操《遗令》就是陆机无意中在宫内秘阁中发现的,当他看到曹操的《遗令》,不由心生感叹,写下了一篇《吊魏武帝文》。历史学者认为陆机的《吊魏武帝文》记载可信。陆机生于公元261年,距曹操去世只有40年,他又是东吴名将陆逊的孙子,因此对曹操《遗令》的内容应当更为留心。
吾夜半觉小不佳,至明日饮粥汗出,服当归汤。吾在军中持法是也,至于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吾有头病,自先著帻,吾死之后,持大服如存时,勿遗。百官当临殿中者,十五举音,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
曹操墓与曹操《遗令》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由安阳市文教局调到安阳县搞地名普查工作的许作民就注意到,关于自己的墓地,曹操其实是早有安排的。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颁布《终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这大概是曹操预感寿命将尽时才颁布的。果然,两年后的春正月,曹操死于洛阳,临死前又颁布《遗令》:“吾死之后,葬于邺之西岗,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还进一步交代家人:“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这个《遗令》是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无意中在宫内秘阁中发现的。
许作民认为,这只能作为考察曹操墓地的参考,还不能作为确切的依据。因为在曹操死后,他的儿子和公卿大臣并不会严格地按照其《终令》和《遗令》来办理,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再做决定。比如曹操要求“不封不树”,不要做任何标记,但事实上他的墓地却建筑有祭殿、车库和马厩等。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曹操死后确实葬在了“高陵”,也就是西陵,这一点《三国志》有明确记载。而根据《三国志·魏书·贾逵传》和《三国志·魏书·夏侯尚传》等传记记载,所谓的“高陵”就在邺地。所以曹操墓在许昌、安徽亳州等说法都可以排除。
那么,高陵在邺地的什么地方呢?从曹操的《终令》与《遗令》中,可以发现高陵与西门豹祠密切相关。
西门豹祠在今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村一处临公路的高地上,祠堂早已不存,只留下三四通古碑,其中两通字迹已经漫漶不清,而另两通则为民国和清朝道光年间的。其中道光二十七年修建的《重修邺二大夫祠记碑》碑文记载:西门豹祠建于北齐天保中,自明弘治年始春秋祭,道光九年祠堂被地震震塌。
看着面目全非的西门豹祠,我们无法与曹操的高陵联系在一起。许作民说,要考证西门豹祠与高陵的关系,就要先弄明白高陵在邺地的方位。
据《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第一》记载:
……
夏四月,代郡、上谷乌丸无臣氐等叛,遣鄢陵侯彰讨破之。
六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
秋七月,治兵,遂西征刘备,九月,至长安。
……
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
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评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