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长沙简牍保护研究中心项目正式批准立项。
2000年6月8日,长沙简牍保护研究中心项目动工兴建。
2002年11月16日,长沙简牍博物馆正式批准成立。
2003年底,长沙简牍博物馆基本完成土建工程。
2005年底,长沙简牍博物馆完成装修和陈列布展工作。
2005年12月26日~2006年1月3日,长沙简牍博物馆试对外开放9天。
2007年11月8日,长沙简牍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2008年10月28日,长沙简牍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
2010年12月,长沙简牍博物馆绿化广场建成开放。
2009年5月,长沙简牍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2017年1月,长沙简牍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4]
2017年5月18日,在首都博物馆接受晋级第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授牌。
2021年5月,成为长株潭区域博物馆联盟成员。[5]
长沙简牍博物馆馆内展览面积约500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展厅一层为《文明之路——长沙简牍博物馆基本陈列》,该陈列由四个部分组成,《三国吴简》、《中国简牍》、《世界文字载体》和《中国简牍书法》。二层为《湘水流过——湖南地区出土简牍展》,由“潇湘弦歌”和“简里湖湘”两大部分组成。[6]
长沙简牍博物馆一楼基本陈列名称为《文明之路——中国简牍文化展》,该陈列由四个部分组成,《三国吴简》系统介绍三国吴简的形制、内容及学术界对该批简牍的研究成果,重点展示吴简中关于赋税、籍薄、司法、户籍、职官、纪年等主要内容,通过复原、动漫、宣传片等形式再现了古代简牍制作、生活及简牍发现、发掘场景。《中国简牍》部分主要通过图文和实物相结合的形式按时代序列介绍了战国至魏晋时期各地区简牍发现与研究的主要成果。《世界文字载体》部分主要介绍世界各地自古以来文字书写载体的基本情况。《中国简牍书法》部分主要以图版形式介绍中国简牍书法的演变、发展和成熟过程[1]。
长沙简牍博物馆二楼基本陈列为《湘水流过——湖南地区出土简牍展》,展览分为“潇湘弦歌”和“简里湖湘”两部分。“潇湘弦歌”部分由“潇湘访古”和“三湘寻简”两个单元组成。介绍湘、资、沅、澧四大流域的考古发掘和具有地域特色的出土文物,突出简牍的发掘和整理研究情况,其中详细介绍了12批次具有代表性的简牍考古发现,展现了湖南地区简牍文物的考古发掘、研究、保护能力。
“简里湖湘”部分由“楚风漫漫”、“洞庭之波”、“国之南疆”、“边境风云”、“晋风悠悠”五个单元组成。分别展示了湖南地区出土的楚简、秦简、汉简、三国吴简和晋简,从叙事角度展示了简牍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揭示了先秦至魏晋时期民众的生活情况。结尾部分展示了简牍时代结束之后,简牍文化对后世中华文化所产生的影响[7]。
长沙简牍博物馆藏品主要为1996年10月长沙走马楼J22号古井出土的14万枚三国孙吴时期纪年简牍、1997年5月长沙五一广场西北侧科文大厦工地出土的数百枚东汉简牍和2003年10月长沙走马楼J8井出土的2千余枚西汉初年纪年简牍,以及1993年发掘的西汉长沙王后“渔阳”墓简牍、青铜、漆木、书画、玉石、金银等文物约3500件。
嘉禾吏民田家莂长47.5—49.8厘米 宽2.6—3.5厘米 厚0.5—0.7厘米走马楼吴简大木简亦称“嘉禾吏民田家莂”。于1996年在长沙市走马楼22号古井中发现。均为杉木质地,保存情况较好。 | |
“陛下赠物”木楬长17厘米、 宽5厘米、 厚0.3厘米。1993年在长沙望城坡古坟垸一号汉墓中发掘出土。选取长方形杉木薄板制作而成。挂于竹笥之外,说明内盛之物。此件墨写隶书四行,共计十八个字。“陛下所以赠物:青璧三、绀缯十一匹、薰缯九匹。”就是作为当时西汉皇帝赐予墓主长沙国王后的随葬品衣衾的清单。 |
“君教”文书木牍长24.2厘米、宽4.8厘米、 厚0.5厘米。1996年长沙走马楼22号古井内发掘出土。木质类,属于孙吴时期的地方行政文书。 | |
黑漆坐具长34.6厘米,宽14.8厘米,高12厘米。1993年在长沙望城坡古坟垸一号汉墓中发掘出土。该件器物质地为木胎,通体黑漆。其上部表面为扁长的椭圆状,中间较厚,向边沿延伸逐渐变薄,正中心存有一方孔,与下底的支座相互榫卯连接,有如T字形。支座部分为束腰的圆柱体,底为喇叭形。 |
云鸟纹漆盘高3.5厘米、口径22厘米。1993年在长沙望城坡古坟垸一号汉墓中发掘出土。该件器物质地为木胎,是由整木制作而成。宽沿,浅腹,平底。外髹黑漆,内髹朱漆,盘心与口沿处以黑漆作地。盘心处朱绘鸟头纹和云气纹,口沿及内壁饰水波纹、B纹、点纹和弦纹。 | |
龙纹五弦筑长93.5厘米、 宽8.4厘米、 通高13厘米。1993年在长沙望城坡古坟垸一号汉墓中发掘出土。木胎,由整木剜制,其大头细颈形如棒槌。大头部分为共鸣箱,长条形,中空,底部镶嵌一薄板,箱面皆平整,箱体两侧呈弧形微鼓,宽于面板。首岳上有五道弦槽,外侧一方孔,插立一蘑菇状弦枘。细颈部为持握的筑柄,呈上棱下圆状,尾端呈桃形,尾岳嵌其上。共鸣箱两侧浅刻盘曲的飞龙,龙体全身绘饰朱色。 |
博局盘边长43.2厘米,高4厘米。1993年长沙望城坡西汉渔阳墓出土。方形。中央方框,四周有曲道,皆刻浅槽。底座与局盘用竹钉连接。通体髹黑漆,曲尺行底座装饰云气纹。 | |
“渔阳”三角纹漆耳杯长17.8厘米、宽14厘米、高5.8厘米。1993年长沙望城坡西汉渔阳王后墓中出土。木胎,椭圆形,曲腹,平底。外髹黑漆,内髹红漆。耳部与外部口沿朱绘三角纹波折纹,外底锥刻“渔阳”二字。 |
龙纹漆木瑟长124.4厘米,宽41.6厘米,通高11.6厘米。1993年在长沙望城坡古坟垸一号汉墓中发掘出土。该件器物为长方形,木胎质地,瑟面两端髹黑漆。首岳外侧可见一排二十五弦孔,尾岳分外、中、内三段,中岳七弦孔,外内岳各九弦孔。瑟尾处置立四枘。瑟面四周镶嵌着硬木镂空的各种动物图案,另外在其两侧也镶嵌有三角和曲折纹饰,瑟的中间用碎细绿松石镶嵌一盘绕的飞龙。 | |
云纹漆几长63厘米 宽11.2厘米 高36.5厘米1993年长沙望城坡西汉渔阳墓内出土。质地为木胎。几面两端凸起,中央下凹,两个束腰细方足,足下安平底座。通体髹黑漆,朱绘云气纹,几面朱绘细长三角纹。 | |
以上资料均来自 |
嘉禾吏民田家莂长47.5—49.8厘米 宽2.6—3.5厘米 厚0.5—0.7厘米走马楼吴简大木简亦称“嘉禾吏民田家莂”。于1996年在长沙市走马楼22号古井中发现。均为杉木质地,保存情况较好。 | |
“陛下赠物”木楬长17厘米、 宽5厘米、 厚0.3厘米。1993年在长沙望城坡古坟垸一号汉墓中发掘出土。选取长方形杉木薄板制作而成。挂于竹笥之外,说明内盛之物。此件墨写隶书四行,共计十八个字。“陛下所以赠物:青璧三、绀缯十一匹、薰缯九匹。”就是作为当时西汉皇帝赐予墓主长沙国王后的随葬品衣衾的清单。 |
“君教”文书木牍长24.2厘米、宽4.8厘米、 厚0.5厘米。1996年长沙走马楼22号古井内发掘出土。木质类,属于孙吴时期的地方行政文书。 | |
黑漆坐具长34.6厘米,宽14.8厘米,高12厘米。1993年在长沙望城坡古坟垸一号汉墓中发掘出土。该件器物质地为木胎,通体黑漆。其上部表面为扁长的椭圆状,中间较厚,向边沿延伸逐渐变薄,正中心存有一方孔,与下底的支座相互榫卯连接,有如T字形。支座部分为束腰的圆柱体,底为喇叭形。 |
云鸟纹漆盘高3.5厘米、口径22厘米。1993年在长沙望城坡古坟垸一号汉墓中发掘出土。该件器物质地为木胎,是由整木制作而成。宽沿,浅腹,平底。外髹黑漆,内髹朱漆,盘心与口沿处以黑漆作地。盘心处朱绘鸟头纹和云气纹,口沿及内壁饰水波纹、B纹、点纹和弦纹。 | |
龙纹五弦筑长93.5厘米、 宽8.4厘米、 通高13厘米。1993年在长沙望城坡古坟垸一号汉墓中发掘出土。木胎,由整木剜制,其大头细颈形如棒槌。大头部分为共鸣箱,长条形,中空,底部镶嵌一薄板,箱面皆平整,箱体两侧呈弧形微鼓,宽于面板。首岳上有五道弦槽,外侧一方孔,插立一蘑菇状弦枘。细颈部为持握的筑柄,呈上棱下圆状,尾端呈桃形,尾岳嵌其上。共鸣箱两侧浅刻盘曲的飞龙,龙体全身绘饰朱色。 |
博局盘边长43.2厘米,高4厘米。1993年长沙望城坡西汉渔阳墓出土。方形。中央方框,四周有曲道,皆刻浅槽。底座与局盘用竹钉连接。通体髹黑漆,曲尺行底座装饰云气纹。 | |
“渔阳”三角纹漆耳杯长17.8厘米、宽14厘米、高5.8厘米。1993年长沙望城坡西汉渔阳王后墓中出土。木胎,椭圆形,曲腹,平底。外髹黑漆,内髹红漆。耳部与外部口沿朱绘三角纹波折纹,外底锥刻“渔阳”二字。 |
龙纹漆木瑟长124.4厘米,宽41.6厘米,通高11.6厘米。1993年在长沙望城坡古坟垸一号汉墓中发掘出土。该件器物为长方形,木胎质地,瑟面两端髹黑漆。首岳外侧可见一排二十五弦孔,尾岳分外、中、内三段,中岳七弦孔,外内岳各九弦孔。瑟尾处置立四枘。瑟面四周镶嵌着硬木镂空的各种动物图案,另外在其两侧也镶嵌有三角和曲折纹饰,瑟的中间用碎细绿松石镶嵌一盘绕的飞龙。 | |
云纹漆几长63厘米 宽11.2厘米 高36.5厘米1993年长沙望城坡西汉渔阳墓内出土。质地为木胎。几面两端凸起,中央下凹,两个束腰细方足,足下安平底座。通体髹黑漆,朱绘云气纹,几面朱绘细长三角纹。 | |
以上资料均来自 |
长沙简牍博物馆自2008年免费开放以来,年平均举办各类临时展览20余场,公益讲座10余场次,同时长期致力于简牍知识以及相关历史文化的社教与宣传活动。多年来,已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活动品牌,特别是针对未成年人的特点开设了形式多样的社教宣传活动。[6]
2014年9月23日,由美国布莱恩特大学、长沙简牍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组织的“领略简牍文化,分享中秋温情”主题活动在美国布莱恩特大学Janikies剧院拉开帷幕,此次活动分为主题讲座和“中国湖南简牍文化展”两部分,讲座内容和展览展板都由长沙简牍博物馆负责创意设计。
长沙简牍博物馆是国内首座集简牍收藏、保护、整理、研究和陈列展示于一体的现代化专题博物馆。长沙简牍博物馆各功能区设计完善、布局合理。有独立中央空调系统,双向配、供电系统,完善的消防安全系统。
长沙简牍博物馆为汉代设计风格,借鉴了魏晋时期盛行的高台建筑形式,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采用中国传统园林营造空间的手法。第一重水庭着重表现简洁的建筑界面在深度上的幻觉,利用黑墙巨大景框后的疏竹粉墙光影来形成立面特色;第二重荣枯庭,通过密植迎春花、玉兰树与下沉空间空无一物、只余断层来表现历史的沧桑与无常;第三重下沉竹荫院落,利用密植竹林来烘托空间的幽远,而游人径由玻璃甬道从竹梢处穿行,则平添一层融入自然的意味。参观序列强调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转”字,并在荣枯庭边保留一棵基地原有大树,通过精心安排对景引导参观路线。[8]
2015年4月,长沙简牍博物馆参与了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山东博物馆合作开展的“银雀山汉简保护、整理与研究”项目,与来自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及文博机构的简牍专家学者组成了联合项目组,该项目计划在3年内完成该批竹简的保护和整理研究工作,形成并出版集成类成果。
2016年 4月1日上午,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冯胜君、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胡平生(吉林大学特聘教授)、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沈刚一行来长沙简牍博物馆商讨“简牍学大辞典”课题相关合作事宜。
长沙简牍博物馆藏品主要为1996年10月长沙走马楼J22号古井出土的10万余枚三国孙吴时期纪年简牍、1997年5月长沙五一广场西北侧科文大厦工地出土的数百枚东汉简牍和2003年10月长沙走马楼J8井出土的2千余枚西汉初年纪年简牍。长沙走马楼出土的三国简牍的内容包括赋税、户籍、司法、钱粮出入、军民屯田、来往公文、书信等等,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各方面,它们都属于吴长沙郡府、临湘县及临湘侯国的行政文书。由于出土地点集中,又为同一政区内同一时间段内多种性质的文书,可以据此对一个政区内社会基本情况进行还原,对于了解公元三世纪的长沙郡、吴国的历史乃至中国中古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