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电力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中文名 华北电力大学
现任校长 杨勇平
外文名 NorthChinaElectricPowerUniversity
学校排名 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75名、70(2023年ABC中国大学排名)
博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
硕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3个
院校代码 10054(北京)、10079(保定)
官网 https://www.ncepu.edu.cn/
校址 北京校部: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街道北农路2号保定一校区:河北省保定市北市区永华北大街619号保定二校区:河北省保定市北市区华电路689号
专职院士 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奖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2016年)、国家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201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4项(2016年)
博士后流动站 科研流动站6个
主要院系 15个学院(部)
简称 华电(NCEPU)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草创奠基

1950年9月,电力职工学校成立于北京西城区大盆胡同,隶属中央燃料工业部电业管理总局管理。[13]

1951年9月,电力职工学校迁往天津,成为天津工业学校之“一部”。[13]

1952年6月,电业职工学校在北京西直门外广通寺旁建立新校区,9月,电业职工学校由天津回迁新校区并更名为北京电气工业学校,隶属中央燃料工业部电业管理总局管理。[13]

1953年5月,北京电气工业学校更名为北京电力工业学校,隶属中央燃料工业部电业管理总局管理。10月,北京电力工业学校更名为北京电力学校,隶属中央燃料工业部电业管理总局管理。[13]

1958年10月4日,北京电力学院成立于西直门北下关。北京电力学校改为北京电力学院之中专部,次年中专部变为相对独立和北京电力学院共同隶属中央燃料工业部电业管理总局直管,并由电力学院代为管理。

华电历史华电历史(5)1959年2月21日,北京电力学院隶属国家水电部管理。[13]

1960年,北京电力学院在北京海淀区清河小营四拨子新建新校区并于迁入清河校区,隶属水电部管理。中专部彻底分离留在原处并再次启用北京电力学校校名。[13]

1961年9月始,原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发电厂电力网及其电力系统,高电压技术,动力经济与企业组织3个专业的教职工41人、学生230人以及教学设备等整体转入北京电力学院,后又有发电、电自合高压的研究生转入成为北京电力学院首批研究生。[13]

1964年,北京电力学院高电压技术和电厂化学专业整体并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

1965年,北京电力学院培养了由教育部安排的4名动力工业经济与组织的越南学生,成为学校首批招收的留学生。[13]

迁校河北

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9)1969年11月7日,因配合国家战备需要,北京电力学院迁至河北邯郸岳城水库,北京小营剩余部分成立留守处,通信兵419部队入驻北京小营校区。

1970年10月17日,北京电力学院由邯郸迁到保定,更名为“河北电力学院”。由水电部和河北省双重领导以省为主。[13]

1977年8月,全国恢复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学院开始招生。

改革开放

华电风景华电风景(25)1978年2月,学院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9月,河北电力学院更名为“华北电力学院”,学校由水电部和河北省双重领导以部为主。华北电力学院恢复招收研究生。[13]

1979年2月5日,水电部批准在北京清河小营旧址尚存校舍成立华北电力学院北京研究生部,该部由华北电力学院和水电部电科院院合办以华北电力学院为主。[13]

1982年9月,华北电力学院获批首批3个专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电厂工程、理论电工)的硕士授予权。[13]

1983年10月,由国家教委批准,在水利电力干部进修学院的基础上,由华北水利水院北京研究生部、北京水利水电学校、水电部电科院动能经济研究所,并抽调华北电力学院部分人员合并组建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由水电部和北京市双重领导以水利部为主。[13]

1984年6月1日,北京小营校区一分为二,其中一半校园划归电子部管理学院(即1969年入驻学校的通信兵419部队)。学校始招收首批工程硕士。[13]

1985年7月23日,水电部批准在华北电力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的基础上成立北京水利电力管理干部学院并于同年7月24日挂牌。华北电力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和北京水利电力管理干部学院实行合署实体办学和管理,由华北电力学院统一管理。

1986年7月2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华北电力学院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3]

1988年,能源部成立后,华北电力学院隶属能源部管理。[13]

1990年9月,能源部决定,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与北京水利电力管理干部学院、华北电力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实行一体化办学,在北京形成了东郊定福庄、清河校区、西郊分部和建设中的朱辛庄校区四大块。西郊分部1992年9月划归水利部管理后,在北京演变为东郊定福庄、清河校区、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研究所和建设中的朱辛庄校区四大块,1992年10月22日更名为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并搬迁至朱辛庄校区。[13]

1991年9月10日,华北电力学院在保定韩庄乡建设的233亩新校区投入使用。[13]

1992年,大部制改革使得能源部撤消后,华北电力学院和北京动力经济学院隶属电力部管理。[13]

199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华北电力学院和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组建华北电力大学,校部设在河北保定,分设北京校区。[1][13]

崭新时期

2001年1月22日至30日,学校“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的7个子项目通过专家组验收。12月23日至25日,通过专家组整体验收。[14]

2002年7月10日,学校与河北省电力公司合作举办的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挂牌。[14]

2003年3月,学校由原国家电力公司划转教育部管理,正式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并由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等七家大型电力企业集团组成的校董会与国家教育部共建。[13]

2005年9月,学校被正式列入国家“十五”“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10月,经教育部批准,华北电力大学校部由设在保定变更为设在北京,分设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两地实行实质性一体化管理。[13]]

2007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10年6月,学校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2011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9月,教育部批准华北电力大学试办研究生院。9月22日,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院正式成立。[15][16]

2015年6月,《华北电力大学章程》正式公布实施。

2017年5月,学校与张家口市、国网节能公司共建张家口可再生能源发展与技术研究院。9月 ,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11月,发起成立电力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联盟。[17][18][19]

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6月,中国第一家国家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研究院在华北电力大学正式成立。9月,成为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首批成员。[20][21][22]

2019年7月,首批入选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23]11月,华北电力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揭牌成立。[24]

2020年7月,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名单。

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华北电力大学在列。[9]

2023年,华北电力大学新增设碳储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两个本科专业。[25]

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根据2023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设有15个学院(部),开设67个本科专业。[1][26][27]

院系设置
类别 名称
二级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数理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体育教学部
华北电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独立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 ---[28]
专业设置
校区 院系 专业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本部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机械工程
工业工程
产品设计
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自动化
测控技术与仪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信息安全
物联网工程
经济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
工程管理
市场营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电子商务
金融学
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会计学
财务管理
劳动与社会保障
人力资源管理
物流学
工程造价
可再生能源学院 水利水电工程
水文及水资源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核工程与核技术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
法学
行政管理
社会工作
广告学
汉语言文学
数理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
应用物理学
外国语学院 英语
翻译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
能源化学工程
应用化学
国际教育学院 ---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 电力工程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农业电气化
电子与通信工程系 通信工程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动力工程系 能源与动力工程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机械工程系 机械工程(输电线路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电子工程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工业工程
产品设计(艺术类)
自动化系 自动化
测控技术与仪器
计算机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网络工程
信息安全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环境科学
环境工程
应用化学能源化学工程
经济管理系 会计学
工程造价
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经济学
数理系 信息与计算科学
应用物理学
法政系 法学
社会工作
公共事业管理
英语系 英语
翻译

师资力量

院系设置
类别 名称
二级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数理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体育教学部
华北电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独立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 ---[28]

学科建设

专业设置
校区 院系 专业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本部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机械工程
工业工程
产品设计
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自动化
测控技术与仪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信息安全
物联网工程
经济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
工程管理
市场营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电子商务
金融学
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会计学
财务管理
劳动与社会保障
人力资源管理
物流学
工程造价
可再生能源学院 水利水电工程
水文及水资源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核工程与核技术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
法学
行政管理
社会工作
广告学
汉语言文学
数理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
应用物理学
外国语学院 英语
翻译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
能源化学工程
应用化学
国际教育学院 ---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 电力工程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农业电气化
电子与通信工程系 通信工程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动力工程系 能源与动力工程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机械工程系 机械工程(输电线路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电子工程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工业工程
产品设计(艺术类)
自动化系 自动化
测控技术与仪器
计算机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网络工程
信息安全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环境科学
环境工程
应用化学能源化学工程
经济管理系 会计学
工程造价
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经济学
数理系 信息与计算科学
应用物理学
法政系 法学
社会工作
公共事业管理
英语系 英语
翻译

教学建设

华电名师华电名师(4)根据2023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专任教师1991人,其中正高级职务的420人,具有副高级职务的722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10人。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26]

专职院士:杨奇逊(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中国工程院院士)[29]

双聘院士:陈蕴博(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其励(中国工程院院士)、樊明武(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荣(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晓平(中国工程院院士)[29]

国家级教学名师:崔翔

全国模范教师:赵毅等

优秀教学团队一览表

类别

团队名称

国家级教学团队

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

工程项目管理教学团队

北京市级教学团队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电磁场教学团队

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

电力市场教学团队

继电保护专业教学团队

工程项目管理教学团队

电机学教学团队

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

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团队

电工理论教学团队

合作交流

优秀教学团队一览表

类别

团队名称

国家级教学团队

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

工程项目管理教学团队

北京市级教学团队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电磁场教学团队

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

电力市场教学团队

继电保护专业教学团队

工程项目管理教学团队

电机学教学团队

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

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团队

电工理论教学团队

学术研究

根据2023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其中“工程学”学科进入全球前70强和前1‰行列;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10]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核科学与技术[30]

  • 重点学科

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电力科学与工程

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电气工程(自定)[18]

等级

学科名称

国家重点学科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

北京市高精尖学科

清洁能源学

省部级重点学科

电机与电器、系统工程、理论物理、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导航制导与控制、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计算机技术应用、应用数学、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技术经济及管理、诉讼法学、信号与信息处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工程热物理、环境工程、化工过程机械、动力机械及工程、能源与环境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流体机械及工程、清洁能源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31][32]

  • 学科目录

一级学科学位点

学科门类及代码

一级学科名称

学科代码

类别

经济学02

应用经济学

0202

硕士

法学03

法学

0301

硕士

马克思主义理论

0305

硕士

文学05

外国语言文学

0502

硕士

理学07

数学

0701

硕士

物理学

0702

硕士

工学08

机械工程

0802

硕士

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5

硕士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0807

博士、硕士

电气工程

0808

博士、硕士

电子科学与技术

0809

硕士

信息与通信工程

0810

硕士

控制科学与工程

0811

博士、硕士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12

硕士

土木工程

0814

硕士

水利工程

0815

硕士

化学工程与技术

0817

硕士

核科学与技术

0827

硕士

农业工程(二级学科)

082804

硕士

环境科学与工程

0830

硕士

软件工程

0835

硕士

管理学12

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1

博士、硕士

工商管理

1202

博士、硕士

公共管理

1204

硕士[33][34]

专业学位

学位类别名称

学位领域名称

资产评估硕士

---

---

---

翻译硕士

英语笔译

英语口译

---

工程硕士

机械工程

动力工程

控制工程

电气工程

电子与通信工程

计算机技术

软件工程

环境工程

物流工程

工业工程

项目管理

---

工商管理硕士

---

---

---

会计硕士

---

---

---

工程管理硕士

---

---

---

公共管理

---

---

---

应用统计[35][36]

---

---

---

2012年教育部全国学科评估
学科名称 学科整体得分 学科名称 学科整体得分
法学 65 机械工程 66
马克思主义理论 68 材料科学与工程 64
外国语言文学 66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77
数学 66 电气工程 80
物理学 65 信息与通信工程 66
控制科学与工程 7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64
土木工程 63 水利工程 67
化学工程与技术 65 核科学与技术 63
环境科学与工程 69 工商管理 73
公共管理 67 软件工程 67[37]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学科分别位列A档和A-档。[1]

根据U.S.NEWS发布的2017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学校工程学科在全球排名114位,中国内地高校排名20位。

据2022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和“社会科学”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其中“工程学”学科进入全球前70强和前1‰行列。[1]

科研平台

等级

学科名称

国家重点学科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

北京市高精尖学科

清洁能源学

省部级重点学科

电机与电器、系统工程、理论物理、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导航制导与控制、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计算机技术应用、应用数学、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技术经济及管理、诉讼法学、信号与信息处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工程热物理、环境工程、化工过程机械、动力机械及工程、能源与环境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流体机械及工程、清洁能源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31][32]

科研成果

学科门类及代码

一级学科名称

学科代码

类别

经济学02

应用经济学

0202

硕士

法学03

法学

0301

硕士

马克思主义理论

0305

硕士

文学05

外国语言文学

0502

硕士

理学07

数学

0701

硕士

物理学

0702

硕士

工学08

机械工程

0802

硕士

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5

硕士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0807

博士、硕士

电气工程

0808

博士、硕士

电子科学与技术

0809

硕士

信息与通信工程

0810

硕士

控制科学与工程

0811

博士、硕士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12

硕士

土木工程

0814

硕士

水利工程

0815

硕士

化学工程与技术

0817

硕士

核科学与技术

0827

硕士

农业工程(二级学科)

082804

硕士

环境科学与工程

0830

硕士

软件工程

0835

硕士

管理学12

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1

博士、硕士

工商管理

1202

博士、硕士

公共管理

1204

硕士[33][34]

学术资源

学位类别名称

学位领域名称

资产评估硕士

---

---

---

翻译硕士

英语笔译

英语口译

---

工程硕士

机械工程

动力工程

控制工程

电气工程

电子与通信工程

计算机技术

软件工程

环境工程

物流工程

工业工程

项目管理

---

工商管理硕士

---

---

---

会计硕士

---

---

---

工程管理硕士

---

---

---

公共管理

---

---

---

应用统计[35][36]

---

---

---

文化传统

2012年教育部全国学科评估
学科名称 学科整体得分 学科名称 学科整体得分
法学 65 机械工程 66
马克思主义理论 68 材料科学与工程 64
外国语言文学 66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77
数学 66 电气工程 80
物理学 65 信息与通信工程 66
控制科学与工程 7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64
土木工程 63 水利工程 67
化学工程与技术 65 核科学与技术 63
环境科学与工程 69 工商管理 73
公共管理 67 软件工程 67[37]

学校标识

  • 质量工程

根据2023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1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1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

国家级特色专业: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电网信息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工商管理、工程管理、核工程与核技术、环境工程、能源工程及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38]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能源化学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市场营销、工程管理、核工程与核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环境工程 、[39]法学[40]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38]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电气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心、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38]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电力工业全过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电力经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核动力工程全范围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8]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校企联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8]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发电厂实践教育中心(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电网实践教育中心(华北电网有限公司)、核电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38]

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气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可再生能源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等

类别

名称

国家级双语课程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现代控制理论、财务会计、新能源概论

国家级精品课程

电磁场、动力工程、电机学、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证券投资学、线性代数、传热学、工程传力学、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路理论、现代控制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管理构造、电力市场交易决策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

生活中的纠纷与解决、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动力工程、电磁场、电机学、沟通的力量[41]

  • 教学成果

教学成果教学成果

2020-2021学年,教师主编、参编正式出版教材62部;2部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奖二等奖(参编);4部教材课件获批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

2020-2021学年获批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90项,其中,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5项、北京市教学创新改革项目4项、河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19项、河北省新工科项目3项、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39项。[42]

教学成果获奖

获奖项目

获奖类别

适应国家能源战略需求,培养行业特色卓越人才的十六年探索与实践

2018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基于校企协同的“订单+联合”大核电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2018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面向现代电力需求,产学协同,全方位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与持续实践

2009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与实践

2005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3]

变电站计算机仿真实习与实验教学系统

2001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精神文化

类别

名称

国家级双语课程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现代控制理论、财务会计、新能源概论

国家级精品课程

电磁场、动力工程、电机学、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证券投资学、线性代数、传热学、工程传力学、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路理论、现代控制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管理构造、电力市场交易决策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

生活中的纠纷与解决、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动力工程、电磁场、电机学、沟通的力量[41]

学校领导

教学成果获奖

获奖项目

获奖类别

适应国家能源战略需求,培养行业特色卓越人才的十六年探索与实践

2018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基于校企协同的“订单+联合”大核电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2018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面向现代电力需求,产学协同,全方位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与持续实践

2009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与实践

2005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3]

变电站计算机仿真实习与实验教学系统

2001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现任领导

合作交流合作交流(4)

根据2023年6月,学校与中国国内外100余家大型能源电力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共建“智能电网协同创新中心”“智能发电协同创新中心”“能源互联网学院”等一批重点校企合作平台,共同承担重大研发项目,与20余家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作为主要发起单位参与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

截至2023年6月官网显示,学校与140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实质性交流合作,全面开展学生交流、科研合作、专家互访等项目,设立各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主动承担国家外交任务,承办多个国家级援外培训项目;与俄罗斯莫斯科动力学院等15所海外高校共同签署“一带一路”能源学院合作伙伴备忘录;担任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学方向中方牵头院校,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智库;建设北美最大的孔子学院—西肯塔基孔子学院。[26]

根据2023年6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是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唯一高校副理事长单位,与北京邮电大学等11所行业特色型高校共同发起成立北京高科大学联盟;作为主要发起单位,与中石油、国家电网等单位共同成立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省级能源协会-北京能源协会,并成为副会长单位。[44]

国际合作

根据2023年6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获得中国政府来华留学奖学金自主招生资格和名额,与美国密苏里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韩国浦项工业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等签署合作协议;同蒙古科技大学合作成立中蒙可再生能源创新中心;举办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和波兰技术大学校长联席会议校长论坛,中波17所大学共同签署《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波兰技术大学校长联席会议合作备忘录》;举办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学会议。[45]

根据2023年6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华北电力大学-西肯塔基大学孔子学院是北美地区最大的孔子学院,全球十大孔院之一,荣获全球示范孔院称号。[45]

境外高校及教育机构合作情况
地区及国家 名称
英国 爱丁堡大学 卡迪夫大学 纽卡斯尔大学
曼彻斯特大学 布鲁耐尔大学 斯莱斯克莱德大学
巴斯大学 斯旺西大学 伍斯特大学
伯明翰大学 德比大学 ---
美国 普渡大学 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威斯康星大学 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全球公司 佛罗里达国际大学
密苏里大学 密苏里大学 太平洋路德大学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 北卡罗拉多大学 田纳西大学
西肯塔基大学 密西西比大学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
伊利诺伊理工大学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密歇根大学迪尔本分校
韩国 延世大学 加宾大学 岭南理工大学
祥明大学 敬仁大学 翰林圣心大学
普项大学 光云大学 威德大学
淑明女子大学 韩巴大学 庆北大学
韩国能源研究所 金浦大学 首尔市立大学
培才大学 汉城大学 韩北大学
港澳台地区及其他国家 台湾暨南国际大学 南乌拉尔国立大学 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
台湾科技大学 加拿大里贾纳大学 捷克技术大学
台南大学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 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
台湾新竹交通大学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丹麦技术大学
越南煤炭集团 加拿大安大略理工大学 印尼THE INSTITUT TEKNOLOGI BANDUNG
越南广宁工业大学 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 哈萨克斯坦国立技术大学
越南矿业技术学院 朝鲜咸兴水利动力大学 哈萨克斯坦工程师范人民友谊大学
法国格勒诺贝尔大学 意大利热那亚大学 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
蒙古科技大学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 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大学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家信息技术、机械学与光学大学 巴西坎皮纳斯大学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日本大阪大学 南苏丹约翰·加朗科学技术纪念大学
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 日本早稻田大学 波兰弗罗茨瓦夫技术大学
俄罗斯莫斯动力学院 日本群马大学 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
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大学 德国布兰登堡技术大学 塔吉克国立技术大学
俄罗斯太平洋国立大学 德国科特布斯大学 哈萨克斯坦巴甫洛达尔大学
乌拉尔联邦大学 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 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45]

历任领导

境外高校及教育机构合作情况
地区及国家 名称
英国 爱丁堡大学 卡迪夫大学 纽卡斯尔大学
曼彻斯特大学 布鲁耐尔大学 斯莱斯克莱德大学
巴斯大学 斯旺西大学 伍斯特大学
伯明翰大学 德比大学 ---
美国 普渡大学 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威斯康星大学 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全球公司 佛罗里达国际大学
密苏里大学 密苏里大学 太平洋路德大学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 北卡罗拉多大学 田纳西大学
西肯塔基大学 密西西比大学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
伊利诺伊理工大学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密歇根大学迪尔本分校
韩国 延世大学 加宾大学 岭南理工大学
祥明大学 敬仁大学 翰林圣心大学
普项大学 光云大学 威德大学
淑明女子大学 韩巴大学 庆北大学
韩国能源研究所 金浦大学 首尔市立大学
培才大学 汉城大学 韩北大学
港澳台地区及其他国家 台湾暨南国际大学 南乌拉尔国立大学 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
台湾科技大学 加拿大里贾纳大学 捷克技术大学
台南大学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 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
台湾新竹交通大学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丹麦技术大学
越南煤炭集团 加拿大安大略理工大学 印尼THE INSTITUT TEKNOLOGI BANDUNG
越南广宁工业大学 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 哈萨克斯坦国立技术大学
越南矿业技术学院 朝鲜咸兴水利动力大学 哈萨克斯坦工程师范人民友谊大学
法国格勒诺贝尔大学 意大利热那亚大学 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
蒙古科技大学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 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大学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家信息技术、机械学与光学大学 巴西坎皮纳斯大学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日本大阪大学 南苏丹约翰·加朗科学技术纪念大学
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 日本早稻田大学 波兰弗罗茨瓦夫技术大学
俄罗斯莫斯动力学院 日本群马大学 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
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大学 德国布兰登堡技术大学 塔吉克国立技术大学
俄罗斯太平洋国立大学 德国科特布斯大学 哈萨克斯坦巴甫洛达尔大学
乌拉尔联邦大学 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 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45]

校区环境

学校荣誉

截至2022年7月,学校有有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及29个省部级科技平台及研究基地,学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

国家重点实验室: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46][47]

国家工程实验室: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46][47]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6][47]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力系统保护与动态安全监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站设备状态检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区域能源系统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6][47]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电力节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6][47]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高电压与电磁兼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热电生产过程污染物监测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非能动核能安全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48]、低品位能源多相流动与传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49]、能源的安全与清洁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业过程测控新技术与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新型薄膜太阳电池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新能源电力与低碳发展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46][47]

北京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电力信息技术北京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46][47]

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能源电力信息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6][47]

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发电机组智能诊断与健康维护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能源发展研究基地[46][47]

河北省重点实验室:河北省输变电设备安全防御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分布式储能与微网重点实验室[46][47]

河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发电过程仿真与优化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6][47]

河北省软科学研究基地:能源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基地

创新研究团队
类别 团队名称 负责人
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新型薄膜太阳电池基础及应用研究 戴松元

获得荣誉

创新研究团队
类别 团队名称 负责人
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新型薄膜太阳电池基础及应用研究 戴松元

获得排名

  • 科研数据

2014年,学校作为第一署名单位被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数为2368篇,其中SCI649篇,排名第78位(2013年为472篇,88位);EI1124篇,排名第37位(2013年为922篇,43位);CPCI-S595篇,排名第8位(2013年为535篇,12位)。2015年,共申请专利1021项,其中发明专利526项;获得专利授权544项,其中发明专利276项。

2015年,学校科研经费5.85亿元。黄国和教授与唐振武教授3篇Letter论文在Nature 、Science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3篇论文入选2014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论文和最具影响力的国内学术论文。被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CSTPCD)收录论文1520篇,被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收录论文649篇,在全国高校中排名前进了10名。

2016年,学校科研经费6.019亿元;学术论文实现量与质的同步增长,科技论文、论文被引用次全国高校排名位居前列;王祥科团队撰写的论文荣获2015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 项目承担

2015年,学校各类纵向科技项目获得立项项目278项,2名教授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0项重点科研项目和人才项目以“优秀”成绩通过验收。

  • 科研获奖

2015年,学校获得各类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31项,其中一等奖7项。共获得各类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0项。其中,获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重庆市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一等奖7项。

2016年,学校作为参与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一等奖7项,其中作为主持单位获得教育部一等奖2项、河北省一等奖1项。

“十五”以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370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400余项。科研经费快速增长,科技论文国际三大检索排名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位居前列。[1]

2020年,学校在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中,教师获批8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1项,青年项目3项。在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中,学校3项成果获奖,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科研经费合同额突破8亿元,较上年增长14%。学校参与项目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主持的项目获得省部级或社会力量设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学校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建立技术转移转化质量管理体系标准,通过ISO9001:200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50]

国家级科技奖励

获奖项目

所获奖项

新型多温区SCR脱硝催化剂与低能耗脱硝技术及应用

2019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工程

2017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开发、研制与工程示范

2017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换流阀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6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大型汽轮发电机组次同步谐振/振荡的控制与保护技术、装备及应用

2016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大型超超临界机组自动化成套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4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气体绝缘装备特高频局部放电监测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2014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农林剩余物多途径热解气化联产炭材料关键技术开发

2013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大型火电机组空冷系统优化设计与运行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1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火电厂厂级运行性能在线诊断及优化控制系统

2006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发电厂热力设备重要部件寿命管理技术研究

2004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CSC2000分布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2002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面向绿色低碳的可信调控技术与平台”项目

2022年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

报考条件

国家级科技奖励

获奖项目

所获奖项

新型多温区SCR脱硝催化剂与低能耗脱硝技术及应用

2019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工程

2017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开发、研制与工程示范

2017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换流阀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6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大型汽轮发电机组次同步谐振/振荡的控制与保护技术、装备及应用

2016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大型超超临界机组自动化成套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4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气体绝缘装备特高频局部放电监测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2014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农林剩余物多途径热解气化联产炭材料关键技术开发

2013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大型火电机组空冷系统优化设计与运行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1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火电厂厂级运行性能在线诊断及优化控制系统

2006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发电厂热力设备重要部件寿命管理技术研究

2004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CSC2000分布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2002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面向绿色低碳的可信调控技术与平台”项目

2022年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

知名校友

  • 馆藏资源

截至2020年10月,华北电力大学图书馆分为校部图书馆及保定校区图书馆,校图书包括纸质图书、纸质期刊合订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其中,生均纸质图书58.41册。电子图书155.5387万册,当年电子资源访问量5230.86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854.53万篇次。有中国学术期刊、读秀知识库、SCI、EI、IEL、ASME、Elsevier等中外文网络数据库(含镜像)近70个(北京、保定两地共享),形成了以电力、动力文献为特色并涵盖经济、管理、信息及人文学等多学科多形式的馆藏文献资源体系。

  • 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学术期刊(3)《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教育部主管、华北电力大学主办的以电力科学技术为主的自然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1974年创刊,为双月刊。被中国国内多家数据库及国外《文摘杂志》、《化学文摘(网络版)》、《剑桥科学文摘》、《物理学、电技术、计算机及控制信息数据库》等收录,系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全国中文核心期刊。[51]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教育部主管、华北电力大学主办的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1995年7月创刊,为双月刊。期刊是中国期刊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书生数据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和来源期刊。

《现代电力》是教育部主管、华北电力大学主办、中国电机工程协会和北京联合华一电气信息技术研究所协办的科技期刊。1984年12月创刊,为双月刊。

《电力科学与工程》是教育部主管、华北电力大学主办的科技期刊。1985年创刊。为双月刊。

词条图册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