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原由国民党少将杨春普于1935年至1937年间陆续建造,为两层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物,名为“普庆新村”。
1937年底,日军占领南京后,将利济巷2号改造为“东云慰安所”,将18号改造为“故乡楼慰安所”,后来两处连在一起。据调查,至少数十名朝鲜籍“慰安妇”,在此惨遭侵华日军的蹂躏虐待。其中,利济巷2号楼上第19号房间是朝鲜籍“慰安妇”朴永心当年被拘禁的地方。[1]
1949年之前的民国时期南京有一条从下关通向城南的小铁路“京市铁路”。沿着小铁路的遗迹寻找,可发现利济巷2号建筑群慰安所。当年,利济巷一带也有操场、水塘,但地势地貌已发生很大变化。[2]
20世纪90年代,一位当年曾在南京做过慰安妇的朴永心对慰安所的回忆就是“很大,附近有操场、水塘,不远处还有一条铁路。”
2003年11月21日,在中日学者的努力下,朴永心老人来到南京,指认利济巷2号就是当年的“东云慰安所”,她认出了这里就是她1939年被诱拐来做了3年慰安妇的地点,利济巷2号楼上第19号房间正是她当年被拘禁的地方,楼梯旁的售票口、她们当年使用过的洗脸间、洗澡间都原样保留着,引发世人高度关注。它与利济巷18号“故乡楼慰安所”旧址,组成了“利济巷慰安所旧址”。
2004年下半年,因为慰安所旧址不属于任何一级文物保护单位,相关文物保护条例并不适用,拆迁人员进场,居民收到了拆迁通知书。后来拆迁中断,但老房子长期缺乏保护,部分建筑构件坍塌,楼顶有多个破洞,楼内到处是垃圾,污水横流。而后燃放爆竹,慰安所旧址发生火灾。
2008年,一场“莫名其妙”的大火,将旧址的一栋二层高的房顶、楼板烧塌。
2013年,经南京五位专家学者以普通南京市民的身份,正式提出将“利济巷民国建筑群”认定为文物建筑的申请,学者积极参与该旧址保护的研讨、论证和评审工作。这组见证慰安妇血泪史的建筑群历经沧桑命运多舛,被认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控诉日军侵略历史的重要物证。
2013年11月6日,南京利济巷侵华日军慰安所旧址损毁严重,该旧址西面的院子已经被街道当作垃圾中转站使用。
2014年6月7日,南京市人民政府下发文件,增补“利济巷慰安所旧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到20天时间里,文物标志碑就落成了。速度之快,在南京文物保护史上是空前的。
2014年6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受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和强征慰安妇历史档案和文献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利济巷慰安所遗址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将促进这项申遗工作的开展。
2014年6月17日,在学者的推动和文物部门的努力下,“利济巷慰安所旧址”日前被正式宣布增补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这处见证慰安妇血泪历史的民国建筑将会得到妥善保护,向世界讲述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利济巷慰安所旧址是南京,乃至整个亚洲地区最大的一处日军慰安所旧址,也是唯一一处被在世慰安妇指认过的慰安所建筑。这几栋老楼由于长期缺乏保护,部分建筑构件坍塌,楼外杂草丛生、楼内污水横流破败不堪。[3]
2014年6月25日,各界人士代表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利济巷慰安所旧址”揭碑。南京利济巷2号和利济巷18号文物标志碑文刻着:“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利济巷慰安所旧址南京市人民政府二〇一四年六月七日公布南京市人民政府立”。[2]
2014年6月26日,南京市文广新局在利济巷举行仪式,亚洲最大的、也是保存最完整的“慰安所”旧址——利济巷慰安所旧址“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碑”正式落成。
2015年12月1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分馆——利济巷旧址陈列馆正式开馆,对公众开放。
2019年10月,侵华日军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由8幢淡黄色的两层建筑组成,总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利济巷一带的慰安所旧址包括:利济巷2号的“东云慰安所”,又称“东云旅馆”;利济巷18号的“故乡楼慰安所”;科巷南寿星桥口的“吾妻楼慰安所”。南部的东云“慰安所”关押朝鲜籍妇女,主要接待日本士兵;北部的故乡楼“慰安所”住着日本籍慰安妇,主要接待日本军官。史学界认为,利济巷的慰安所是二战期间日军在亚洲建立的最大规模、保存最完整的慰安所。
据南京工业大学相关调查显示,当年侵华日军在南京设立的慰安所多达40余处,现多数已被拆除,其中位于中山东路树德里的“浪花楼慰安所”、位于傅厚岗的“傅厚岗慰安所”、位于文昌巷的“青南楼慰安所”和“菊花楼慰安所”等五六处尚存。
由著名雕塑家吴显林创作的“慰安妇”主题雕塑,静静地安放在陈列馆入口处。雕塑由三位“慰安妇”组成,其中一位身怀六甲,身形虚弱,一手护住腹中胎儿,一手搭在另一妇女身上,她们的神情,无力,无助,无望。这组雕塑的由来并非臆想,创作原型是二战时期随军记者拍摄的中国战场上怀孕的朝鲜籍“慰安妇”朴永心。
雕塑的背后,是一整面墙的眼泪。13颗硕大“泪滴”,参差洒在斑驳陈旧的墙面,凝重而悲怆。在右侧的另一面墙上,密密麻麻拓印着当年“慰安妇”的黑白头像照片,每一张脸上都是屈辱和愤怒,每个人的眼里都含着泪水。这面墙下面,辟出一小块裸露的黑土地,时间的年轮虽然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慰安妇”幸存者的眼泪却从未休止,浸湿了这片记录下日军滔天罪行的土地。[1]
陈列馆共展出了1600多件文物展品、400多块图板、680多幅照片,其中两件国家一级文物尤为珍贵。一件是已故“慰安妇”雷桂英老人生前捐赠的消毒剂高锰酸钾,这些大型颗粒的高锰酸钾是南京汤山原日军高台坡慰安所发给“慰安妇”用作卫生措施的,是侵华日军“慰安妇”制度的重要罪证。
另一件为松下富贵楼慰安所为“慰安妇”检查身体时使用的内窥器。此外,还有从日本友人大东仁处征集的“突击一番”安全套和星秘膏。安全套上不仅印有日军的标志,还有4个汉字:突击一番,意为“进攻最厉害”。星秘膏则是让日军和安全套配套使用的。在陈列馆二楼,有一处名为“流不尽的泪”的陈列,一名半身浮雕的年迈“慰安妇”眼眶里,泪水汩汩而下,浮雕下方写着一行字——“请您为她擦去眼泪吧!”[1]
陈列馆的陈列分为A区、B区、C区三个板块,各有侧重,但用五个‘泪’作为整个陈列馆展陈的灵魂。该馆以“泪”为主线,设计了“泪洒一面墙”、“泪湿一片地”、“泪滴一条路”,以及A区展览厅序“无言的泪”及“流不尽的泪”五大部分,串起整个展陈,以此刻画慰安妇受害者的这段历史。[1]
“泪洒一面墙”是南京利济巷旧址陈列馆的基本陈列,题为《二战中的性奴隶——日军“慰安妇”制度及其罪行展》,旨在展示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以欺骗、掳掠、强迫等手段,为远离本土、数量庞大的日本军队配备从各国强征的大量年轻女子,建立完备的“慰安妇”制度,使无数的妇女成为性奴隶的历史真相;记载了随着日本的战败投降,“慰安妇”制度破灭的历史过程;以及战后中韩等国“慰安妇”幸存者们勇敢地站出来,揭露和谴责日军实行“慰安妇”制度的反人道罪行。[1]
“泪湿一片地”是南京利济巷旧址陈列馆的旧址陈列,题为《金陵梦魇——南京日军慰安所与“慰安妇”史实展》,重点展示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开始建立和全面推行“慰安妇”制度,并在南京陆续建立40多所慰安所,如利济巷东云慰安所和故乡楼慰安所、福安里慰安所、下关得月楼慰安所等,大量来自中国、朝鲜半岛等国的女性沦为日军性奴隶;重点介绍了南京的雷桂英、朝鲜籍的朴永心和韩国籍的易英兰等“慰安妇”幸存者在南京成为日军性奴隶的历史事实。[1]
“泪滴一条路”由4个专题陈列组成,每个专题各占一座小楼,分别为:《专题陈列之一:沪城性奴泪》,重点介绍日军“慰安妇”制度在上海的罪行;《专题陈列之二:遍布中国的日军慰安所》,重点介绍侵华日军在中国20多个省、区及港、台实施“慰安妇”制度的史实;《专题陈列之三:伤痛记忆与控诉》,重点介绍来自朝鲜半岛的女性是如何被日军“慰安妇”制度摧残与折磨,以及“慰安妇”幸存者对日本政府的控诉;《专题陈列之四:众多国籍的性奴隶》,重点介绍东南亚各国及部分白人女性沦为日军“慰安妇”的史实,控诉日军在二战期间对各国女性造成的伤害。[1]
因利济巷旧址为原址修复,先天就存在空间相对狭小,楼梯陡峭的特殊情况,为保护老宅,陈列馆不具备接待大客流的条件,因此无法接待团队参观,包括旅行团队。预约参观对象为18岁以上人群,预约方式为网络预约,时间为每日9:00—16:30,周日、周一及法定节假日闭馆。[5]
科巷:44路、304路
大行宫东:31路、80路、202路、313路、Y2路
大行宫南:5路、9路、25路、34路、34路区间、95路、Y5路、Y24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