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光体球墨铸铁

珠光体球墨铸铁

目录导航

定义

基体组织中珠光体占80%以上的球墨铸铁(简称球铁)。中国国家标准中QT600-2,QT700—2,QT800-2三种牌号球铁属于这一类型。这类球铁通常采用正火处理获得,也可用加入合金元素并配合工艺措施获得。主要用于制造要求强度较高,具有一定疲劳强度和耐磨性能的零件,如柴油机曲轴连杆等。

化学成分

含有碳、硅、锰、磷、硫、钼和铜等。

碳和硅

为了保证有足够数量的珠光体和适量的铁素体组织,确保强度和韧性,选择适当的碳当量至关重要,一般碳当量为4.4%~4.7%,含碳为3.7%~4.O%,含硅2.O%~2.5%;铸态珠光体球铁含硅量应取下限(见铸铁碳当量)。

锰、磷、硫

锰降低共析转变温度和细化珠光体,提高球铁的强度、硬度与耐磨性。锰量过高(>1.8%)要产生渗碳体,以致降低了伸长率和冲击韧性。锰偏析倾向较大,锰量过高将形成Mn3c或(Fe,Mn)3 C,沿晶界析出网状碳化物,尤其是厚大铸件,偏析更为严重,故不宜含锰过高。对于正火珠光体球铁中小铸件含锰量为0.6%~O.9%;大型铸件低于0.5%。铸态珠光体球铁含锰也应低于O.5%,而依靠加铜稳定珠光体。一般球铁的磷、硫含量应尽量低些。

钼和铜

钼增加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使s曲线右移,提高球铁的淬透性,改善厚大断面铸件的组织均匀性。加钼O.2%~O.3%即可获得细珠光体及索氏体组织,能细化石墨和共晶团使断口致密,明显提高强度、硬度和耐磨性。铜在一次结晶时有石墨化作用,降低白口倾向。铜有降低共析转变温度和稳定奥氏体作用。共析转变时,铜阻碍石墨化,促使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因此,铜可增加铸态珠光体数量。铜的加入量一般为O.5%左右。大断面高强度球铁件加入铜、钼可以改善组织均匀性并提高强度。铸态珠光体球铁不需要进行热处理,节约能源、降低成本,避免了热处理变形,也缩短了生产周期。一般采用加铜或钼促进珠光体的生成和稳定。小型铸件也可以通过控制硅锰含量和冷却速度获得珠光体组织。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