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郡试院

扬郡试院

中文名 扬郡试院
占地面积 3550平方米
目录导航

景点历史

扬郡试院原先是明朝都察院,清康熙以后成为扬州府治八个县市考秀才的地方。

扬郡试院扬郡试院1983年,这里拆掉一进房子,耸起了一幢职工业余学校的大楼;之后的十来年间,古老的试院在那儿办公的先后有总工会、文联、文化局、团市委、劳动局、妇联、档案馆等机关团体。试院头门和思补堂之间还有一部分建筑,也是在解放后拆掉的,木料被当作了泰山公园里一些建筑的材料。1986年,这座古老试院成了县级泰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敌伪时期,试院曾被日军占据,作为南部襄吉的宪兵队驻地,试院大堂毁为操场;民国年间,国内曾设有两个查缉偷逃盐税的税警团,其中之一设在时称泰县的泰州,泰县税警团的总部就驻扎在试院内,民间叫为大营;民国纪元以后,试院借设为泰县教育会、劝学所。再把历史往前推进一些,从史料上可以看到:光绪三十年废科举后,院址曾办学堂,以及驻仪征邑人朱鸣球鸠赀重修等字样。

去过南京夫子庙贡院的人,对考棚一定有个直观的了解。在《泰州名胜古迹》中,关于考棚的一段文字描述,也能让人想像出个大概:将房屋隔成若干小间,每间容一考生入内应试,房内只设一桌一椅,门口悬以竹帘,即谓考棚。

清代科举院考,三年举行一次,通常春季举行州考,由州官主持,夏季举行府考,由府官主持。秋季举行院考,由学政主持。扬郡试院在秋季开考。每逢开考,泰州人口骤增,市井繁荣,各地考生和送考人就有数千名。商人纷纷从南京、上海等地赶来,在“考棚街”(西辕门至大林桥)两侧摆摊设点,出售笔墨纸砚和各种印本书、古玩珍品,还有日用杂货、果品糕点等,日夜供应。附近的旅馆、饭店也是生意兴隆。

扬郡试院扬郡试院(5)泰州“扬郡试院”的修缮复原工程日前获市计委立项,初步设计图已完成。“扬郡试院”修缮复原工程完工后,可与正在修缮的城隍庙相呼应,形成新的旅游文化景观。

此次修复工程总投资1000万元,建筑面积3550平方米,主要恢复吹鼓亭、仪门、考号、大堂、上房等建筑,尽量再现扬郡试院的原貌,同时将科举程序、科举沿革等知识通过图片等展览。

有关人士指出,考秀才的官式建筑现存较少。扬郡试院代表了泰州地区清初建筑的最高水平,是中国科举制度的实物见证,也是泰州曾是江淮地区重要文化中心之一的历史见证。

泰州学政试院修缮复原工程已于近日完成,于08年8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2005年开始大规模修缮,工程已全部竣工。复建工程设计图参考了《续纂泰州志》上的扬郡试院图,修缮恢复吹鼓亭、仪门、考号、大堂、上房、东西楼等建筑。修复后的扬郡试院,通过集中展示中国科举制度的历史资料图片和实物,再现当年千余学子赶考秀才的壮观场景。“扬郡试院”是中国最大乡试试院,是中国科举制度的实物见证,也是泰州曾是江淮地区重要文化中心之一的历史见证。

景区现貌

扬郡试院历史上建筑结构完整,建筑规模宏伟,有头门、仪门、大堂、思补堂、东楼、西楼、上房、下房、考棚、福神祠等建筑。

对照续纂《泰州志》上的试院图:头门前的广场两侧有东辕门、西辕门,辕门内有东吹鼓亭、西吹鼓亭,头门对面是大照壁,照壁前东西两侧各竖旗杆(木华表)一根。从头门穿天井入仪门,再过两侧考棚间的甬道,到达大堂。大堂后是卷棚,过卷棚甬道是思补堂,然后上房、下房,以及两侧东、西楼房和厢房。整个试院为清乾隆时大木作官式建筑。

历经几百年风雨,如今试院保存完好的主体建筑,仅有头门和思补堂了。

永宁宫

扬郡试院是全省仅剩的保存较为完整的乡试试院,其文物价值可与南京贡院相提并论,从那里曾走出一批批在封建科举制度下拼命追求仕途的莘莘学子,这是反映封建科举制度的实证之一。它又是后唐永宁宫遗址,会让人追溯一段惨绝人寰的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永宁宫,是南唐烈祖李升迁杨行密的子孙到泰州居住而建的宫室,名义上是报答杨氏禅让的恩惠,使其子孙永远安宁,故称永宁宫,其实是作为囚禁杨氏子孙的处所。李升受禅称帝后,封杨溥为让皇。其后,又将让皇之族迁于泰州永宁宫,命泰州刺使严加防守,不准与宫外通婚,历时十八年,仅允许宫内互为婚配。如生男,达五岁时,李氏朝庭即遣使来宫,封以官爵,授以冠服,然后赐死,葬于宫外墓地,邑人称之为小儿冢。后周显德二年(956年)周世宗兵攻淮南,下诏安抚杨氏子孙,南唐嗣主李璟闻之颇惧,派人来泰,迁杨氏子孙去润州,途中藉口道路已乱,尽杀之。

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李氏造永宁宫的目的,是幽囚杨氏而绝其后代,防死灰复燃而夺回李氏江山。

如今,小儿冢地已无迹可寻,永宁宫宫殿后作宋元时的泰州州治、明代凤抚军使院和都察院,清康熙年间,改建为扬郡试院。

附:俞扬辑注《泰州旧事摭拾》中有关永宁宫的内容

徐氏将移杨氏之祚,乃以升州为大吴西都,扬州为东都。声言将迁杨氏于江南,改白沙为迎銮镇。俄而逼禅,称杨氏欲入道,乃营室于茅山,迁溥居之,册曰:“受禅老臣臣知诰,谨上尊号曰高尚思元崇古让皇帝。”溥既渡江,赋试略曰:“烟凝楚岫愁千点,雨滴吴江泪万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端坐细思量。”①及将遇弑,方诵佛书于楼上。使者前趋,溥以香炉掷之,俄而见害。李氏②以海陵为泰州,置永宁宫于州之门右,迁其族以处,使亲信褚仁规为刺史,以专防护。后,周世宗渡淮,李氏急使人赴海陵,尽害之③。(《五国故事》卷上)

注释:

①此诗郑文宝《江表志》卷上作“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榭已荒凉。云龙远岫愁千片,雨滴孤舟泪万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端坐细思量。”

②知诰为徐温养子,即位后,改姓李氏,更名升,即后世所谓南唐烈祖。

③陆游《南唐书》卷二《元宗本纪》:“丁亥……遣园苑使尹廷范护迁让皇之族于润州,廷范杀其男子六十人。诛廷范以谢国人。”

旅游特色

景区现貌景区现貌头门面阔五间,两进深,分心槽做法,前檐斗拱为斗口重昂,后檐重翘,正脊襻间拱,单步梁下一斗三升十字相交荷叶墩,双步梁下隔架科一斗六升,当心间梁枋上有清式彩绘。思补堂也是面阔五间,但进深四间,其前檐斗拱斗口重昂,后檐无拱。明间构架步柱抬梁造,分为各式三部分。堂金桁下悬有乾隆丙戌孟夏督学使者曹秀光书写的“四教堂”蓝地金字巨匾,脊檩枋下留有“大清光绪十七年岁次辛卯三月吉旦知州衔知泰州事张兆鹿重修”题记。思补堂整体气派威严,脊檩高9.75米,普柏枋宽于栏额,枋上装斜式斗拱,枫拱上刻暗八仙图案,柱下垫复盆式石础,代表了清初以来泰州官式建筑的最高水平。

扬郡试院是清代科举制度下扬州府属八县童生考秀才的试场。康熙至光绪年间,试院一直由省学政主持考试,所以又称为学政试院。

扬郡试院是我国科举制度进士、举人、秀才三级考试中第一级考试的地方,也是泰州昔日作为江淮地区重要文化中心之一的历史见证。明清之际,泰州社会较为安定,有着太平之州的美誉,一时间名贤毕至,人才辈出。泰州唐宋以来一直重文兴教、文风鼎盛,康熙年间,朝廷在泰州兴建学政试院,作为扬州府属江都、甘泉、仪征、宝应、高邮、兴化、泰州、东台等八县考生院考之所,表明了泰州处于扬州地区教育文化中心的地位。泰州学政试院为泰州文化繁荣和选拔人才作出过重要贡献,是古代泰州人心目中读书人入仕的神圣之所。

文人诗赋

在沙黑《诗话板桥》中,有这样的文字:郑板桥拎着考试的书包走进设立在泰州的扬郡试院,走出来之后就成了康熙秀才。《海陵竹枝词》也有以扬郡试院为题的诗:

期逢岁月旧添愁,收拾书籍下泰州。

恭喜文元寓何处,先生小住玉花浮。

遥想当年的郑板桥们,“收拾书籍下泰州”,钻进考棚,赢取功名,那是怎样一番境况啊。《海陵竹枝词》又有这样的抒写:

争来试院考名流,八邑英才集此州。

爆响十声看案发,几家欢乐几家愁。

景点意义

据了解,学政试院是全省仅剩的保存较为完整的院试试院,其文物价值可与南京贡院相提并论,是泰州曾是江淮地区重要文化中心的历史见证。

修缮复原后的学政试院将分6个展厅,通过实物与画面、场景相结合的方式,从科举文化、科举简史、学政院试、科举教育、泰州名人、科举奇闻六个方面介绍我国科举院试制度、科举程序、科举沿革、科举考试的录取率和社会意义等。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