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双重感染

肝炎双重感染

目录导航

病因

无论肝炎病毒是同时感染或重叠感染所引起的临床症状,一般与单纯某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很相似,但由于肝炎病毒型别组合不同,各有其特点,总体上看可使患者病情复杂化且症状严重,疗效差,因此遇到难治的重型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患者,应想到有多重感染的可能。

据估计全世界有2.8亿HBsAg阳性感染者,我国占1亿左右,其中2/3为无症状携带者,由于HBV感染携带率高,通过不同的传播途径易与其他型肝炎病毒发生重叠感染。

临床表现

1.HBV与HAV双重感染

(1)同时感染 此型较少见。因HBV、HAV均系初次感染,其临床表现与肝功能检查均较重叠感染明显,除少数患者病程迁延外,多数表现似急性黄疸型肝炎,预后良好。未见症状及肝损害加重。

(2)重叠感染 在散发的急性肝炎中HBV与HAV的重叠感染率为0~23.4%。1988年上海甲型肝炎流行期间,约10%为HBsAg慢性携带者重叠感染HAV。可见HBsAg携带率较高的地区,又有甲型肝炎暴发流行,HBV与HAV重叠感染也较多见。重叠感染HAV的慢性乙型肝炎,在患甲型肝炎后有半数症状较前加重及ALT升高,尤以慢性活动性肝炎表现较明显。若原有肝硬化的基础上再感染HAV后,黄疸加深,肝功能损害加重,可以出现腹水和肝性脑病。

2.HBV与HCV双重感染

由于HBV和HCV均有较高的携带率,因而其重叠感染的机会也较大,为15%~28%。

3.HBV与HDV双重感染

(1)HBV与HDV同时感染 单纯急性HDV感染其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检查特点与单纯急性HBV感染相似,但有时可见双峰型ALT升高,分别表示HBV和HDV感染,此类急性丁型肝炎与单纯急性HBV感染相比,发生慢性肝炎的危险较小。病程多为自限性过程,预后良好。

(2)HBV与HDV重叠感染 多表现为慢性过程,多属隐匿型,但病情进展快,常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化。HBV和HDV无论是同时感染或重叠感染均可发生重型肝炎;HBV感染基础上再有HDV感染是发展为重型肝炎和肝硬化的原因之一。

4.HBV和HEV双重感染

肝炎双重感染肝炎双重感染戊型肝炎在世界各地可呈暴发性流行或地方性流行。在HBV感染率较高的地区,HBV和HEV重叠感染可能导致重型肝炎的发生。

5.HBV和HCV、HDV多重感染

3种或3种以上肝炎病毒多重感染较少见。病情发展情况与转归显然与重叠感染前肝脏病变程度有关。如无症状HBsAg携带者则表现为出现症状,肝功能异常。若原为慢性活动肝炎或肝硬化,则表现为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和肝功能损害明显,疗效差。

检查化验

应及时进行有关病原学指标检测,由于我国HBV感染率高,对以急性肝炎表现者,即使无肝炎病史,并不能排除从前曾患过乙型肝炎或为无症状HBsAg携带者,故应同时检测血清抗-HAV IgM及HBV标志物,以助诊断。

诊断

1、根据临床特点:原有慢性HBV感染,近期内出现着状,肝功能异常;

2、原有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近期病情恶化且治疗效果不良者,均应考虑到重叠感染其他肝炎病毒的可能,应及时进行有关病原学指标检测。

3、由于我国HBV感染率高,对以急性肝炎表现者,即使无肝炎病史,并不能排除从前曾患过乙型肝炎或为无症状HBsAg携带者,故应同时检测血清抗-HAV IgM及HBV标志物,以助诊断。

鉴别

1.中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

有毒物接触史或有嗜酒史。病人血中病毒标志物阴性。

2.胆囊炎

病人多体质肥胖,腹痛位于敛突下偏右,进食油腻食物或鸡蛋后加重,胆囊区有压痛,转氨酶正常或轻度升高,B超或CT检查有相应改变。

3.脂肪肝

病人多为肥胖成人,血脂升高,B超提示肝内弥漫性病变,血中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

并发症

HBV和HDV无论是同时感染或重叠感染均可发生重型肝炎,因此常认为在HBV感染基础上再有HDV感染是发展为重型肝炎和肝硬化的原因之一。

HBV重叠感染HCV时临床症状较单纯丙型肝炎或乙型肝炎重,病程迁延易慢性化,病情反复,肝功能持续异常,甚至发展为重型肝炎、肝硬化或肝癌。

保健

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与肝炎患者密切接触,避免医源性感染,保护好伤口,育龄期妇女必须避免怀孕,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2、肝炎患者要特别注意饮食宜忌,进食含丰富蛋白质、维生素食物。忌酒,也不要吃葱、蒜、辣椒等刺激性食品。

中医治疗

肝炎双重感染中医治疗肝炎双重感染中医治疗1、柴胡、白芍、山楂、陈皮各12克,茯苓、连翘各15克,板蓝根、薏苡仁各20克。(小儿用量酌减)。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疗效:本方治疗病毒性肝炎患者383例,临床治愈290例,好转75例,无效18例。

2、蒲公英、茵陈、生甘草各20克,平地木、丹皮各10克,白芍、五味子各15克,丹参18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5―7剂。

日常护理

一、调畅情感,保持乐观

肝炎双重感染患者应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正确看待疾病,保持乐观的心情,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才有利于疾病的恢复。情感的变化对肝炎患者的病情影响极大。因喜、怒、忧、思、悲、恐、惊等过度或持续不解,会导致脏腑气机失调,成为致病之因。

而与肝病密切相关的情志变化主要有怒和思两种:“怒伤肝”、“思伤脾”,暴怒和忧思过度会导致肝胆和脾胃气机郁滞,功能失常而出现胸胁痞闷、腹胀、嗳气、纳呆、倦怠乏力、大便不调等,诱发或加重急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的临床症状。

总之,肝病患者平时要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遇事自我宽慰,避免情绪过激而诱发或加重病情。

二、饮食有节,注重忌宜

肝病饮食疗法以保护受损肝脏为目的:三高一低即高蛋白、高糖、高维生素和低脂肪。古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是指饮食过饱或暴饮暴食可以导致疾病。肝病患者消化功能本来就虚弱,如果饮食没有节制,可进一步加重疾病。

因此饮食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定时进餐,使胃肠的功能协调正常。第二要饮食定量,每餐不宜过饱,以达到平时饭量的七、八成为准。第三不要偏食,过食油腻滋补之品不仅对身体无益,还可加重湿浊之邪,使疾病加重,故肝病患者多食富含蛋白的食物,主要有鱼类、蛋类、奶类、动物的瘦肉以及各种豆制品等,另外要忌酒。

三、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加强身体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气功等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进行气功锻炼,机体内部调节功能加强,自身的免疫力逐步增强,对机体,对肝脏起保护作用,同时气功可以增强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对缓解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积极的作用。

四、起居有常,防止感染

肝炎病人应特别注意休息,这是由肝脏的生理功能决定的。中医认为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活动量越大,其肝脏的血流量越小,故到达肝脏的营养成分和药物就越少,肝炎恢复就越慢,所以休息对于肝炎病人预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说绝对卧床,当症状显著改善后,可适当增加活动量,但以不引起疲劳为原则。

中医认为劳累伤气,久卧亦伤气,特别是慢性肝炎患者,在症状相对稳定期,应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起居有常。另外,慢性肝炎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在病中或病后极易被各种致病因子感染,引起感冒、支气管炎、泌尿系感染等,这样会使已恢复或静止的病情复发或加重。要根据气候温度增减衣服,注意起居及个人卫生,防止感染发生。

五、合理用药,定期检查

病人出院后,按时服用出院带药,在门诊定期(一般1~3个月)复查肝功能。慢性肝炎患者不要随便用药,特别不要用药过多,因为许多药物都要经过肝脏代谢,从而加重肝脏负担。因此尽可能少用药,以达到保护肝脏的目的,特别要少用对肝脏有害的药物,如巴比妥类安眠药等。[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