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边疆研究:渤海国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魏国忠,1937年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并获学士学位。退休前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在四十年的科研与教学生涯中,先后主持并完成了省和国家级课题《黑龙江通史》等,发表了东北边疆、地方和民族史方面的论文近百篇,著(含合著)有《渤海史稿》、《黑龙江古代简史》(二)、《谜中王国探秘》等十部学术专著和调查报告。
朱国忱,1935年生,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家第二届考古班,1960年毕业于辽大历史系。退休前为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长期从事黑龙江地区和渤海的历史与考古研究。曾主持了渤海上京遗址以及齐国王墓葬的发掘工作,先后发表论文和考古简报、报告百余篇1984年与魏国忠合著《渤海史稿》,后被日本翻译出版;其后又合著有《渤海故都》、《谜中王国探秘》和《渤海遗迹》。
郝庆云,女,汉族,历史学博士,1963年生于哈尔滨市。现任哈尔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从事东北民族与疆域史研究工作。独立承担完成黑龙江省规划项目3项,著有《17至20世纪郝暂与那乃社会文化变迁比较研究》,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和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主办的《俄罗斯与太平洋区域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篇。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靺鞨国的建立
第一节 高丽灭亡后东北地区的形势
一、靺鞨诸部的奔散与重新组合
二、契丹、室韦诸部的发展
第二节 营州之乱与靺鞨“东奔”
一、契丹叛乱与营州陷落
二、当地靺鞨卷入叛乱-
三、大祚荣的“东奔”
四、“东奔”队伍的构成
五、“东奔”队伍的领导集团
第三节 靺鞨国的建立
一、“天门岭”东大败唐军
二、东牟山树壁自固
三、大祚荣建立靺鞨国
第二章 渤海国的发展与强大
第一节 高王的“创业”
一、整顿内政与创立根基
二、“通于突厥”与结交新罗
三、接受“招慰”和册封
第二节 武王的武功
一、斥大土宇征服邻部
二、北攻黑水靺鞨与门艺投唐
三、与唐朝廷的失和
四、东联日本“亲仁结援”
五、进攻登州与行刺门艺
六、同唐朝廷恢复和解
第三节 文王的“文治”
一、偃武修文锐意改革
二、事唐恭谨全面唐化
三、中原大乱严守中立
四、三迁其都与两次改元
五、扩大同日本的交流
六、晋封“国王”与五京之建
第四节 王室的动荡与宣王的中兴
一、宫廷政变与成王还都
二、康王之世“朝维依旧”
三、定、僖、简诸王的短期统治
四、宣王仁秀入继大统
五、南定新罗与北略诸部
六、开置郡邑与对外交流
七、加强同唐朝的联系
第五节 “海东盛国”的到来
一、大彝震增置军政机构
二、与唐关系更加亲睦和好
三、同幽州的聘问
四、继续与日本交流
五、发展经济与“拟建宫阙”
六、虔晃与玄锡之世及对日交聘
七、“海东盛国”时代的到来
第三章 辖域、区划和人口
第一节 地理环境与自然形势
第二节 辖域四至
一、靺鞨国时辖域
二、渤海前期辖域
三、渤海后期辖域
第三节 行政区划
第四节 所属诸部
第五节 人口状况
一、“靺鞨国”时期人口
二、渤海前期人口
三、全盛时期人口
第四章 民族源流与主体民族
第一节 渤海靺鞨先世
一、肃慎和挹娄
二、勿吉与靺鞨
第二节 粟末靺鞨的演变和发展
一、粟末靺鞨的由来与演变
二、隋时粟末抹鞠同高丽的斗争和迁徙
三、唐初营州地区的琳鞠人
第三节 民族构成与主体民族
一、渤海王国的民族构成
二、主体民族
第四节 “高丽别种”辨及其他
一、“高丽别种”不是高句丽人
二、“土人”与“士人”之辨
第五章 渤海政权的性质及其同唐朝的关系
第一节 接受册封与称藩于唐
一、历世诸王接受唐朝册封
二、确立臣属和藩封的地位
三、恪守藩礼履行义务
第二节 接受押领与隶属于唐
一、忽汗州都督府的建置
二、接受边州长官的管领与节度
三、唐朝“长史”的派驻和监领
第三节 亲睦和好车书一家
一、政治上的相互依赖
二、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影响
第六章 统治机构与政治制度
第一节 中枢统治机构
一、三省、六部、十二司
二、诸台、寺、院、监、局、署
第二节 地方建制与部落体制
……
第七章 社会经济与社会制度
第八章 渤海文化
第九章 渤海同周邻的关系
第十章 渤海的灭亡与东丹的建立
第十一章 渤海国的历史归属和历史地位
附录
后记
以及“品官”之谓,则又可以断言,渤海的“秩”级有时也以品级的面貌而出现。当然,在这样的制度下,不同等级的官员不仅在政治地位与物质待遇方面皆“以品第高下为差”而存在着严格的区别和限制;而且连他们各自的着装、佩饰的样式和质料、颜色及数量等等,也都因为秩级的不同而严格区别,以至于单从外表直观就可以一眼看出某个官员的品阶和地位。无须赘述,这一切也都来自于对唐制的模仿。据载,渤海的官员、使者及王族成员等等入唐后,除依例被唐廷授以不同的“官告”(委任状)后,还往往得到“紫袍、金带、鱼袋”、“绯袍、银带”之类服饰的赏赐,因之,此类章服佩饰也就被获得者们带回了渤海地区。地下考古资料也确实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渤海中京遗址附近出土的做工精美的金质带饰,就是唐廷赐给渤海贵族所使用的“金带”佩饰;而俄罗斯滨海边区游击队区尼古拉耶夫斯克遗址出土的鱼形青铜信符,“符长5.6厘米,宽1.8厘米,厚0.5厘米。一面呈椭圆形凸起,上面镌刻有眼、鳃裂、鳞、鳍和尾巴。在鱼头的下方及鱼符的腹部,刻有被垂直切开的两个汉字——‘合同’的左半部。符的背面是平的,在鱼头部偏下一点的位置上也刻有一个几乎同鱼身宽度相近的汉字——‘同’。这一汉字之下,鱼的右半部刻有5个纵列的汉字是题铭——‘左骁卫将军’,左半部也有汉字——‘聂利计,,,①,也被认为“是唐或五代中原王朝授给来人贡的人‘聂利计,‘左骁卫将军’而颁发的随身鱼符中的右符”②,都为渤海人之服用内地章服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佐证。
《渤海国史》一书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终于有机会和广大读者们见面了。回顾这部书稿从最初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中立项,经课题组全体同人的集体协作,群策群力,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已经完成了它的初稿和通过验收。其后又被纳入了《东北边疆丛书》并得到了资助和出版,可以说是相当幸运的了。但此时此刻,作为本书作者的我们,却又是百感交集。本来,应该感到欣慰才是,因为毕竟在一些重大争议的问题上获得了重要的突破,书中的许多观点还曾获得了东北历史、考古学界著名学者张博泉、李健才、徐德源、孙玉良、魏存成、张泰湘等先生的好评;然而,在喜悦和激动的同时,却也夹杂着些许不安和沉重,并没有如释重负之感。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条件的所限特别是外语能力的局限,使我们对国内外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既不可能充分地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的优秀研究成果,也难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加之,我们自身的认知能力和史学功底的有限,致使某些问题的探讨尚未来得及深入和细化,有些问题的论述则显然不能说是到位。这一切也就给这部书稿带来了许多的不足和缺憾。但是,交稿的限期已到,这些不足和缺憾也就只好留待将来去解决了。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本书虽以《渤海国史》为名,但并没有把渤海政权作为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来看待,而是视之为我国唐朝及其后续王朝的国中之“国”。惟其如此,我们在行文中也就没有使用渤海诸王们的年号。
魏国忠先生嘱我为《渤海国史》作序。这是我力所不及的事情。我建议他邀约孙进己先生为其作序。他说,我们是要请孙先生作序的,但你也要写,不要推却了。我写这个序,实是出于无奈,恐怕会有损于《渤海国史》的形象。这真是一件令我为难的事情。
18年过去了。《渤海史稿》一书的作者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推出了新著《渤海国史》。我感到时间也真是一种力量。在漫长的岁月里,作者们不辞辛苦,细心积累,又迅猛攻关,把渤海历史研究推向了全新的高度。这是非常值得人们庆贺的。
首先,作者们突破了渤海国史研究和编写的体例,使渤海史的体系和结构更趋完备和合理,从《渤海史稿》而走向了《渤海国史》。全书内容分为渤海国的建立、渤海国的发展与壮大、地理疆域与人口、民族源流与主体民族、政权性质和渤海与唐朝的关系、统治机构与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和宗教、渤海国与周边地区的关系、渤海国的衰亡与东丹国的建立、渤海历史演变、历史的归属与历史地位等章节,并附有渤海文物照片和纪年对照表等。总之,《渤海国史》的内容更加全面、系统,结构更为合理,辅助材料相当丰富,全书达45万余言,从而出现了渤海史研究上最规范、最完备的第一部渤海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