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研究

老庄研究

中文名 《老庄研究》
语种 汉语
装帧 平装
目录导航

图书简介

《老庄研究》是新中国成立后,李泰棻撰写的第一部学术著作,1958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当时,他正在张家口任教。在这部著作中,李泰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老庄的生平事迹、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等作了全面的解读和剖析,在老庄研究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进入二十一世纪,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十家论庄》和《十家论老》,勾勒二十世纪中国老庄研究的基本线索,李泰棻的论著作为十家中的一家分别被两书选入。

基本观点

(一).对老子生平事迹的考订
关于老子的生平事迹,从古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李泰棻以其史学家的缜密,对老子的生平事迹作了详细考订,他把以往学者有关老子姓名、籍贯、官制、年代以及《老子》一书的成书过程、成书时代的各种说法,一一列出,一一分析,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曾为周室史,五十左右罢官。孔子曾经问礼于聃。弟子可考者有关尹、杨朱。寿至百龄,约卒于公元前460至450,亦即周贞定王九年至十九年之间也。”

李泰棻还在认真分析了《老子》成书的时代、《老子》有关“天”的观念、“反儒反墨”和“身退”的思想、《老子》的体裁、用词的特点,比较了《列子.杨朱篇》与《老子》之后,得出了《老子》是一人所写,但不是老聃的亲笔,而是弟子杨朱写成的结论。这在老子研究史上是有创造性的见解,因为,古往今来的学者有不少人虽然承认《老子》不是老子的亲笔,但是除了郭沫若认为是关尹所写,其他人均未指明,大概都是“老学的创始人不可考,他大抵托老聃之名著书”之类的话。同时,李泰棻也指出:“《老子》一书,虽然是杨朱执笔,基本上是老聃的思想,占主要地位,但作为写定者杨朱的时代现实以及他的思想,也不能不或多或少地渗透到里面去”

(二).对老子哲学思想的研究
李泰棻是中国最早采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史学的学者,早在二十世纪初,就运用唯物史观写出了《西洋大历史》和《中国史纲》,在《老庄研究》中,李泰棻进一步指出:“近年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陆续 译,使我们理解或批判老庄两书,有所依据”。所以在此书中,李泰棻继续以马克思主义对《老子》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

关于老子的哲学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是唯心主义,一派认为是唯物主义。李泰棻主张老子是客观唯心主义。他在书中对苏联学者杨兴顺关于老子是素朴唯物论者的观点进行了论辩,指出,老子不可能是唯物论者。李泰棻认为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有辩证的思想,而且 “《老子》对于对立面转化和败坏的、衰颓的,一定要灭亡这一辩证发展的必然性认识得比较深刻”

在这一部分中,李泰棻关于道的本质的研究最具独创性,他认为:“《老子》的作者们,有鉴于对立面的一面,有向自己矛盾的一面转化下去的必然性,因而感到本阶级大有灭亡的危险。为要说服统治者提高警惕,知荣守辱,,所以他创造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自本自根的,至高至上的,渗透万物的。”这就是“道”。至于隐于“道”后面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老子》的作者究竟要让他的道起什么作用呢?李泰棻认为,就是“道法自然”的自然。既然“道”是自然,所以不许人为,“无为”就是体现“道”的方法,也是老子说道的主题。“《老子》的作者,受了现实的刺激,辩证思想的导致,理解了对立物最后必须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又受了出身的局限,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心情下,期图延缓本阶级的灭亡,所以费尽心机,想出了这一法宝。他号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要做到:‘为无为,事无事,知无知’。”

(三)对老子政治思想的解读
李泰棻是一位卓越的史学家,也是一位政治实践家,一生中多次出任政府官员,对政治与学术同样有着浓厚的兴致。他高度重视老子的政治思想,在分析《老子》中关于“道”的本质的基础上,分三章对老子的政治思想作了解读,即:对有国者的告诫,对有国者的条陈和对有国者的极言。李泰棻认为,老子是为了挽救统治阶级的灭亡,延缓它向其对立面转化,而主张无为的。在老子看来,矛盾的主要方面还是有土地、有人民的侯王。所以老子对他们的警诫最多,书中所谓圣人、万乘之主、侯王、我、吾、若等等,都是指他们的。他们如果通过无为以求达到与民相安的太平之世,自然不会衰亡下去,至于崩溃的地步。但那些大权在握,唯我独尊的侯王们或不理解,甚至理解了也难以实践,因此,在警诫的同时,老子还给他们确定了种种具体的方案,以备他们作为修养上的参考,一是寡欲,二是绝学,三是贵言,四是去争,五是反战。

通过过上述分析,李泰棻指出了老子的进步性:一是平等待民。首先他要求侯王们勉为善人,其次,对他们的权力限制亦严,甚至声色货利的物质享受,仅以维生为止,不能任意取之于民。“如果造成了‘民不畏死’的局面,势必抵死反抗,那就大势去矣!不可为矣!有国者纵不爱民,读《老子》以上语句时,他们亦必惊心动魄,自行敛迹,而百姓得以喘息。如更能以百姓之心为心,保百姓如赤子,百姓就能安居乐业,攘攘熙熙,那就更好了。”二是平等睦邻,《老子》对国与国之间,是反对强凌弱,大压小,并且主张互相依存,和平睦邻的。“大国小国,应在和平睦邻,互相依存的原则下,各得生存,即在今日,依然有其重要性,因为任何时代,人民总是反对战争,希望和平的”。李泰棻认为,老子思想中最反动的方面:一是愚民之说,“常使民无知无欲”,再就是想把人类社会、进步国家,重返到部落割据的荒古时代。

总之,李泰棻在《老庄研究》中对老子思想的特色,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也纠正了一些对老子思想的误解,尤其是他对老子政治思想的解读,是老子研究的重要成果。[1]

作者简介

李泰棻(1897-1972),历史学家,教育家。字革痴,号痴庵,河北阳原县人。1917年毕业于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科,1918年,21 岁的李泰棻被聘为山西大学教授,第二年又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武昌高等师范文史地部主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史学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讲师。1925年5月27日,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发生反对校长杨荫榆的学潮,鲁迅联合七位教授发表《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对学生予以声援,七教授中最年轻的一位就是时任北京大学教授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史学系主任的李泰棻。

在之后的岁月里,李泰棻虽然也曾从过政、从过戎,担任过绥远省、北京市、天津市教育厅长、冯玉祥将军的中将秘书长等职,但是他主要从事的还是教育工作,专门研究中外历史,成为著作等身的历史学家和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

李泰棻的学术著作有十几种之多,他19岁时写的《西洋大历史》,洋洋八十万言,一版再版,出四版时,章士钊、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等为之写序,咸推此书为中国编著西洋历史者开一新纪元。《西周史证》,是极见功力的一部史学著作,李泰棻以十年之力荟萃秦汉以前全部古籍,下至《通志堂经解》、《皇清正续经解》,凡是有关西周史料或经解新说,无不广征博引,为先秦史学的研究开辟了道路。学者王森然先生誉其为“我国史学界绝无仅有之作”。《今文〈尚书〉正伪》,是李泰棻有关经学的一部重要著作,他举虞夏商书全部及《周书》、《牧誓》、《洪范》,分别考其来源,证其时代,卓然成一家之言。《方志学》对方志的选辑、整理、鉴定作了系统论述,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方志思想,这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方志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了写好这部书,李泰棻还在三十年代先后担任《绥远省通志》总编辑和《阳原县志》总纂,这两部志书成为方志界公认的一代名志。《国民军史稿》,由于李泰棻曾在冯玉祥身边工作六年,又给冯的部下多次讲史,所以,这部三十余万言的著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另外,他还著有《中国史纲》、《中国近百年史》《史学研究法大纲》、《记录以前之人类史略》等,也在学术界产生过很大影响。1932年,王森然著《近代二十家评传》,将李氏与康有为、章炳麟、王国维、陈独秀、胡适、郭沫若等并列,足见其影响之巨。

新中国成立后,李泰棻先后在河北张家口、天津和吉林长春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1972年病逝于北京,享年75岁
李泰棻不仅是著名的史学家,而且于诸子百家、甲骨文、金石学等都很有研究,还著有《痴藏金集》、《痴藏金续集》、《老庄研究》等。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