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交响曲
Mahler 马勒 - 《第7交响曲》(Symphony No. 7 in E minor)Scherchen, VSOO, Westminster, 1953
中文名称:第7交响曲
英文名称:Symphony No. 7 in E minor
版本:Scherchen, VSOO, Westminster, 1953
发行时间:2002年
专辑歌手:Mahler 马勒
专辑介绍:
“我看到了你赤裸裸的灵魂,毫无掩饰,
......我加入了历历在目的心灵搏斗;
我为幻灭的痛楚所袭;
我看到善恶之力在缠绕较战;
我看到一个受尽折磨的人挣扎着求取内在的和谐。
......请见谅,我的感受不容我 模棱两可。”
这是当代音乐变革大家
阿诺德·勋伯格在30岁时对马勒的评语,
可见勋伯格在当时的前卫精神已经是多么的坚决可贵。
马勒对这批勇于创新的“ 新维也纳乐派”一直给予大力支持(精神与财力)
而“新维也纳乐派”,指的就是勋伯格,阿尔班· 贝尔格和
安东·韦伯恩三人。
三人一开始同样致力于丰沛壮大的 交响乐效果,
之后才转而凝练精简一路,编制以小博大,
配器手法 经济简约,旋侓的构成更加系统化,
这个从 调性解放出来的过程便是后人所知的 十二音体系。
勋伯格早期的弦乐六重奏 《升华之夜》与后期的两幕 歌剧《 摩西与亚伦》
都体现出了他那新 浪漫派作曲家的丰厚功底。
贝尔格的作曲风格更是马勒独特音乐的延续,
他的成名作歌剧《 沃采克》与遗世之作歌剧 《璐璐》,
更是出奇的将交响曲的作曲形式用到 三幕歌剧中去,
还大胆地把钢琴也弄进歌剧中在舞台上演奏。
相比较之下,勋伯格的弟子,挚友 韦伯恩的音乐作品,
无论在规模数量还是在 曲式影响方面都要小的多了。
(点评:“新维也纳乐派”受马勒音乐影响,其后势深得乐坛人士喜爱)
马勒在声响实验道路上跨出的最远一步,就是他的 第七交响曲。
而此曲是马勒所有交响曲中最罕为人知,最特立独行的一首交响曲。
第七交响曲夹在两首眶世杰作-----
无所遁逃的 第六交响曲于惊天动地的第八交响曲------之间,
也难怪许多年来这首奇异混合体教人摸 不着边际,甚至产生怀疑。
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境一番,倒也不难归结于一个原因:
孤身“入地狱”的第六交响曲是一片灰暗,
而第七交响曲显然提供马勒一个必要的过渡,
让他从自我的 天人大战中脱身,放浪于“纯粹”而绝对的音乐天地。
马勒在七交中任凭音乐想像力驰骋,超然新兴乐派,积蓄着自己的乐念。
畅旺的生命力 触目皆是,却不往深处走,此曲可说是一场音响的 飨宴,
马勒所创出的缤纷万态的宇宙中,再无一个像此曲 变化万端而 莫可名状,
其配器手法神通广妙,即以马勒的标准而言都属新颖。
(点评:在马勒的十部交响曲中,我只能认为七交是一部规模特大的 间奏曲)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马勒完成此曲的1905年夏天,
他对于自己创作力可能枯竭的恐怖达到高潮。他给爱 尔玛的信中说:
“我决心要完成第七交响曲,两个行板乐章都已在案边就绪。
但接下来我化了两个星期,确实是一筹莫展......
之后,我跑到多罗米蒂山区去,结果同样是原地打转,
最后只好放弃,踏上归途......
我登上小船,准备划过湖去,而 船桨才一碰到水面,
第一乐章导奏的主题(或该说是其节奏及性格)就闪过我脑际。
在接下来的四个星期里,第一,第三,第五乐章就大功告成了。”
七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沉郁 浑凝, 气象万千,
而全曲的精髓所在是两首 《夜曲》乐章,
以及同样充满夜之灵气的 恢谑曲乐章,
这一点大概没有人会否认。
我们认为,戴瑞克·库克对中间此三个乐章的叙述用词极为斟酌,
也极为传神地描绘出了这首交响曲所运行其中的光怪陆离的音乐天地:
“这几个诗意盎然的乐章,乃是脱胎换骨自浪漫派类型的乐曲,
同时以最创新意之细腻手法,让当代 大众音乐各种风格轮番上阵。
在第一首《夜曲》蹑手蹑足的夜之守望中,
我们听到夜晚飘忽不定的种种喧嚣,远处则传来悠扬的号角声;
谐谑曲中的诡秘阴森,游移于令人竦然的 夜半歌声与 木然无情的 圆舞曲之间;
第二首《夜曲》是一首溪流潺潺,吉它与 曼陀铃悠雅相间的妙乐。
探入意识深层的乐音涵盖着神秘气息,
启开了魔方的门户,让人一窥感官之外的幻境。”
至于终乐章,其 龙门阵一般 漫无目的,异军突起的鸣金击鼓,
那种不成步态的狂歌乱舞,及风格上令人谔然的出招变招,
仿佛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一幅新巴罗克式的图景。
可以说此曲是马勒作品中最有意所成,而非从心而发的一首交响曲。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