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

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

作者 洪子诚
开本 16
书名 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
ISBN 9787301153758
出版日期 2010年1月1日
目录导航

图书信息

书 名: 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
  作 者: 洪子诚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1月
   ISBN: 9787301153758
  开本: 16开
  定价: 23.00 元

内容简介

《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由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初版于1991年6月,是“新世纪文丛”的一种。1998年9月再版时,文字上作了少量修订,并增写了后记,说明写作当时的一些具体情况。这次收入“学术作品集”依据再版本。除特别标明,书中提及的年代,均为20世纪。

作者简介

洪子诚,广东 揭阳人,1939年4月出生。1961年毕业于 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从事 中国当代文学、中国 新诗的教学、研究工作,1993年起任中文系教授。主要著述有:《当代 中国文学概观》(与入合著)、 《 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 《 中国当代新诗史》(与人合著)、 《 中国当代文学概说》、 《 1956:百花时代》、 《中国当代文学史》、《 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 《文学与历史叙述》等。

图书目录

自序
  第一章 感伤姿态
  第一节 文学感伤倾向的几种形态
  第二节 对感伤的批评的历史回顾
  第三节 时代不容有艺术家的“公平”
  第四节 感情在文学中的地位
  第五节 对艺术“ 构型”的忽视
  第二章 寻根趋向
  第一节 精神重建与文学寻根
  第二节 寻根思潮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三节 对民俗、“ 地域文化”的重视
  第四节 “记忆”的搜寻和再现
  第五节 “在空间中置换位置寻求拯救”
  第六节 面对革新与保护的困惑
  第三章 忏悔意识
  第一节 “忏悔”的基点与尺度
  第二节 各异的历史形态
  第三节 虚构英雄以回避自剖
  第四节 以英雄姿态进行自审
  第五节 人生与艺术间的选择
  第六节 理想的实在性与有效性
  第七节 “我不是 堂吉诃德”
  第四章 超越渴望
  第一节 对作品“生命力”的疑惧
  第二节 接过50年代革新者的“遗产”
  第三节 思想视境拓展的迫切性
  第四节 从时间的深沟里升腾
  第五节 关键在于创造者的精神结构
  第六节 独立的文学传统的建设
  后记
  ……

编辑推荐

《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洪子诚学术作品集

文摘

第一节文学感伤倾向的几种形态
刚刚过去的80年代中国文学,完全有理由将它当作一个有独立特征的文学时期来看待。在这10年中,涌动着的文学思潮,作家的创作心态,读者的阅读动机和心理,作品所呈现的色调和形态,都呈现着典型的“过渡期”那种新旧纷杂并呈的状况。这10年的发展过程,曾经使关注中国文学复兴的人们既兴奋,又忧虑;既充满信心,又感到前景的难以预料。毫无疑问,我们得承认这10年间文学取得的重要进展。如果偏激一些,甚至可以在某种意义上相信这一不无夸大的论断:在8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才出现真正可以被称为“文学”的东西。当然,我们也会明白这种判断是相当“情绪化”的,因为这10年的进展和成绩的“限度”是只要有一点历史眼光的人都不难看到。实际情况是,在发展的道路上尚存在许多严重困难,在被描述得相当辉煌的成就的图景下面,隐藏着脆弱的因素。例如,不少产生过极大反响、曾得到高度评价的作品的艺术生命力相当短促这一文学现象,并未成为过去;作家“主体性”增强与主体意识的模糊和重新失落同时存在;创作与批评艰难地从一种模式中走出,却又极容易地拘囿于另一狭窄框子而不自觉;一方面倡导艺术多元化,另一方面却继续持排斥“异端”的态度;合理的艺术创新渴望与追新慕奇的浮躁常常无法区分;唯恐落后的心灵敏感了我们的感官,更新着我们的思想感情,却也让我们在左顾右盼之中惶惶无着……
这些困难相信不是虚构的。而且,还要认识到,它们还将把我们带进90年代。也就是说,在20世纪最后10年的也许是更艰难、也更捉摸不定的文学行程中,我们将受到诸如上述所列举的一连串难题的纠缠,它们仍将继续制约着文学的路向和创作的思想艺术形态。因而,为着对我们面前的道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回顾留下的那些足迹,对某些“困难”加以审察,特别是从作家创作的“自我意识”的角度,选择几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剖析,不是没有意义的。
在80年代纷杂的文学现象中,有一个情况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是文学中的“感伤倾向”和作家表现的“感伤姿态”。这种倾向的存在,并不需要做许多的仔细辩察和证实。而它的出现与涌动,却有其必然性。它既为一个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所决定,也是这十余年的社会心理思潮的反映。同时,感伤倾向的这一不可忽视的文学潮流的存在,又显示了相当一部分作家文学观念的某一基本点的性质。

后记

大概是1989年的一天,《新世纪文丛》(待我看到已出版的这套书时,才知晓这个名字)的主编在电话里问我,有没有书稿可以加入到他们的“文丛”中来。当时,我手中并没有现成的东西,但觉得可以从讲稿中整理出一些文字来,于是便答应了他们好意的约请。
从70年代末以来,我便在学校里讲授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新诗及相关的课程。“当代文学”是中文系低年级的基础课,到这时我已讲了四五遍。由于拙于言辞,也缺乏自信,每次上课,我都要重写讲稿。这样,便积累了一大叠的纸片。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从中整理(当然也同时修改和扩展)出了十多万字。
1990年学校放寒假时,集中对书稿作了修改。那年春节,我的一位同事举家回南方省亲,我为他看管房子。每天从早到晚,听着音乐(屋里有一部当时令我羡慕不已的音响),同时思考着论点和引例。在我的记忆里,那年的春节是寒冷而寂静的。大年三十晚上,我照例铺开稿纸,一边修改一边誊清。窗外偶尔传来零星的几声鞭炮声,然后就是异样的静寂,听不到往常除夕惯有的喧闹声响。大约在快到午夜的时候,收音机调频频道报告将播送英国现代作曲家布里顿的《安魂交响曲》。据主持人的介绍,这部作品写于1940年。我想,它应该与当时正在进行的战争,与对战争中的死亡的追念有关。我从未听过这支曲子,它(连同它的作者)好像也不被当时中国的一般听众所熟知。

序言

本书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初版于1991年6月,是“新世纪文丛”的一种。1998年9月再版时,文字上作了少量修订,并增写了后记,说明写作当时的一些具体情况。这次收入“学术作品集”依据再版本。除特别标明,书中提及的年代,均为20世纪。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