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简称华中大)在原华中工学院院长朱九思等的领导下, 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开拓创新,率先在全国理工科大学创办文科,向综合性大学进行战略发展。 从1979年创建第一个文科研究机构——中国语言研究所,到90 年代中期华中理工大学在杨叔子院士的领导下又以倡导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而提升了文科的地位与作用,至今,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华中大文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综合实力位居同类高校前列。
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学科门类齐全,拥有文、史、哲、经、管、法、教育7大学科门类。现拥有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社会学系、法学院、人文学院(含三个系所:中国语言文学系、哲学系、历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等15个文科院、系。文科现有29个本科专业,61个硕士点,32个博士点;11个博士后流动站,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2个省级重点学科。涌现出教育家朱九思、杨叔子,经济学家张培刚,哲学家涂又光、邓晓芒,高等教育专家刘献君,社会学家贺雪峰,中青年法学家俞江等一大批全国知名的学术大师。
华中科技大学文科研究水平较高,拥有2个国家级人文社科发展基地(平台),7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0多个高水平特色研究机构;办有《高等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语言研究》等10多种全国知名的学术刊物。学校每年获得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位居同类高校前列,先后领衔或参与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7。(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从2005年开始设立,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高级别”的研究项目(国家A级)。)
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学科实力雄厚,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心的学科评估结果,华中科技大学文科相当数量的学科排名靠前。设全国排名1-5 A++,6-10 A+,11-15 A,16-20 A-主干学科公共管理A++;高等教育学A++;新闻传播学A+;理论经济学A;应用经济学A-;法学B;社会学A;管理科学工程A;工商管理A-。
华中科技大学率先在全国建立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办的人文讲座是国内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一面旗帜。校内学术资源一流,学术交流氛围浓厚,每周都有来自全国及世界各地的学术大师来校讲学,除此之外,华中大的法学学术午餐会、华中大法学讲堂、喻园教育讲坛、新闻学晒书会、人生事业国家讲座、电子政务沙龙等学术交流争鸣活动都能让学生开阔眼界、感受大学精神、获得最卓越的成长。
华中科技大学的文科坚持“加强基础,面向社会,交叉见长,特色取胜”的发展思路,从高起点研究入手,尽快进入学科前沿,并依托学校工科、医科强大的优势,走学科交叉之路,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文科。各院系之间也精诚团结、紧密合作,促进了学科交叉、知识融合和学科整合。许多“文理交叉,应用见长”的专业,在全国独树一帜。
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
管理科学与工程
哲学 | 理论经济学 | 应用经济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社会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新闻传播学 | 教育学 |
公共管理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工商管理 | 外国语言文学 |
哲学 | 理论经济学 | 应用经济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社会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新闻传播学 | 教育学 |
公共管理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工商管理 | 外国语言文学 |
1、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985工程”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1、院校发展研究中心
2、现代信息管理研究中心
3、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
4、媒介技术与传播发展研究中心
5、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
6、区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
7、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8、农村健康服务中心
站名 | 流动站覆盖的学科点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管理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物流管理 |
理论经济学 | 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 |
应用经济学 | 数量经济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等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 |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
新闻传播学 | 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传播学 |
工商管理 | 会计学,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 |
公共管理 | 电子政务,公共安全预警与应急管理,行政管理 |
社会学 | 社会学、人类学、人口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等 |
站名 | 流动站覆盖的学科点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管理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物流管理 |
理论经济学 | 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 |
应用经济学 | 数量经济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等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 |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
新闻传播学 | 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传播学 |
工商管理 | 会计学,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 |
公共管理 | 电子政务,公共安全预警与应急管理,行政管理 |
社会学 | 社会学、人类学、人口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等 |
0101哲学
0201 理论经济学
0202 应用经济学
0303 社会学
0401 教育学
0501中国语言文学
0503 新闻传播学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2 工商管理
1204 公共管理
01哲学:
0101哲学
02经济学:
0201理论经济学;0202应用经济学
03法学:
0301法学;0303社会学;305马克思主义理论
04 教育学
0401教育学;0402心理学;0403体育学
05文学:
0501中国语言文学;0502;外国语言文学;0503新闻传播学;0504艺术学
06 历史学
0601历史学
12管理学:
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1202工商管理;1204公共管理;1205图书馆、情报与档案
01哲学
0101哲学
010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
010102 中国哲学
010103 外国哲学
010104 逻辑学
010105 伦理学
010106 美学
010107 宗教学
010108 科学技术哲学
02 经济学
0201理论经济学
020101 政治经济学
020102 经济思想史
020103 经济史
020104 西方经济学
020105 世界经济
020106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0202应用经济学
020201 国民经济学
020202 区域经济学
020203 财政学(含:税收学)
020204 金融学(含:保险学)
020205 产业经济学
020206 国际贸易学
020207 劳动经济学
020208 统计学
020209 数量经济学
020210 国防经济
03 法学
0301法学
030101 法学理论
030105民商法学
030107 经济法学
03010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303社会学
030301 社会学
030302 人口学
030303 人类学
030304 民俗学
0305马克思主义理论
0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3050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03050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030504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
04 教育学
0401教育学
040101 教育学原理
040102课程与教学论
040106 高等教育学
040110 教育技术学
0402心理学
04020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40203 应用心理学
0403体育学
040303 体育教育训练学
05 文学
0501中国语言文学
050101 文艺学
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50103汉语言文字学
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
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
050107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0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0502外国语言文学
050201英语语言文学
050205日语语言文学
05021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503新闻传播学
050301 新闻学
050302 传播学
050320 广播电视传播学(自设学科)
050321 广告与公关(自设学科)
0504艺术学
050404设计艺术学
06 历史学
0601历史学
060105 专门史
12 管理学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120 工程管理(自设学科)
120121 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自设学科)
120122 物流管理(自设学科)
1202 工商管理
120201 会计学
120202 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
120203 旅游管理
120204 技术经济及管理
120220知识产权管理(自设学科)
1204 公共管理
120401 行政管理
120402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120403教育经济与管理
120404 社会保障
120405土地资源管理
120420 电子政务(自设学科)
120421 公共安全预警与应急管理(自设学科)
1205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120502 情报学
一、01 哲学
0101哲学:
1、10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
2、10108 科学技术哲学
二、02 经济学
0201理论经济学:20104 西方经济学
0202应用经济学:20209 数量经济学
三、03 法学
0303社会学:30301社会学
0305马克思主义理论: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四、04 教育学
0401教育学:40106高等教育学
五、05 文学
0501中国语言文学: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503新闻传播学:
1、50301新闻学
2、50302传播学
3、50320广播电视传播学(自设学科)
4、50321广告与公关(自设学科)
六、12 管理学
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
1、120100管理科学与工程
2、120120工程管理(自设学科)
3、120121 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自设学科)
4、120122物流管理(自设学科)
1202工商管理:
1、120201会计学
2、120202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
3、120203旅游管理
4、120204技术经济及管理
5、120220知识产权管理(自设学科)
1204公共管理:
1、120401行政管理
2、120402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3、120403教育经济与管理
4、120404社会保障
5、120405土地资源管理
6、120420电子政务(自设学科)
7、120421 公共安全预警与应急管理(自设学科)
经济学院
经济学 | 经济学学士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经济学学士 |
金融学 | 经济学学士 |
金融工程 | 经济学学士 |
国际商务 | 管理学学士 |
*统计学 | 经济学学士 |
管理学院
财政学 | 经济学学士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管理学学士 |
工商管理 | 管理学学士 |
市场营销 | 管理学学士 |
会计学 | 管理学学士 |
财务管理 | 管理学学士 |
*物流管理 | 管理学学士 |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新闻学 | 文学学士 |
广播电视新学 | 文学学士 |
广告学 | 文学学士 |
传播学 | 文学学士 |
社会学系
社会学 | 法学学士 |
社会工作 | 法学学士 |
法学院
法学 | 法学学士 |
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学与行政学 | 法学学士 |
*公共事业管理 | 管理学学士 |
外国语学院
英语 | 文学学士 |
日语 | 文学学士 |
德语 | 文学学士 |
翻译 | 文学学士 |
人文学院
哲学 | 哲学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文学学士 |
对外汉语 | 文学学士 |
经济学 | 经济学学士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经济学学士 |
金融学 | 经济学学士 |
金融工程 | 经济学学士 |
国际商务 | 管理学学士 |
*统计学 | 经济学学士 |
财政学 | 经济学学士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管理学学士 |
工商管理 | 管理学学士 |
市场营销 | 管理学学士 |
会计学 | 管理学学士 |
财务管理 | 管理学学士 |
*物流管理 | 管理学学士 |
新闻学 | 文学学士 |
广播电视新学 | 文学学士 |
广告学 | 文学学士 |
传播学 | 文学学士 |
社会学 | 法学学士 |
社会工作 | 法学学士 |
法学 | 法学学士 |
政治学与行政学 | 法学学士 |
*公共事业管理 | 管理学学士 |
英语 | 文学学士 |
日语 | 文学学士 |
德语 | 文学学士 |
翻译 | 文学学士 |
哲学 | 哲学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文学学士 |
对外汉语 | 文学学士 |
华中科技大学现有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社会学系、法学院、人文学院(含三个系所:中国语言文学系、哲学系、历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等12个文科院、系。
1、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创建于1979年,经历了由最初的工程经济系、管理工程系、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到管理学院的发展历程。
学院现有在读学生5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200余人,硕士研究生(含MBA)1600余人,博士研究生260余人,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员2100余人。学院拥有一支深谙世界先进管理理念、熟悉中国企业发展经验的优秀师资队伍。现有教师122人,其中88余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结构为教授34人(含26位博士生导师),副教授54人。学院还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企业家为兼职教授。
学院现有生产运作与物流管理系、管理科学与信息管理系、工商管理系、财务金融系、会计系、财政金融管理系、科技管理与知识产权系7个系;拥有行政办公室、教学管理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校友联络中心、MBA教育中心、EMBA教育中心、高级管理人员培训中心、信息中心、图书馆等9个管理服务部门;有现代信息管理研究中心(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电子商务中心(校级)、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院(校级)、南亚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校级)等24个研究单位。学院承办的《管理学报》学术期刊,创刊仅3年,2007年就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认定为期刊源。
学院现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会计学”、“技术经济及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和“经济法”学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工商管理(MBA/EMBA)”、“工业工程”、“工程管理”等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财务管理”、“财政学”、“会计学”、“物流管理””等7个本科专业和1个“工商管理”双学位专业。2002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首批EMBA试点单位。2000年,该校MBA在由国务院学位办和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举办的前两批试点院校MBA合格评估中排名第七;2001年,在由全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首次开展的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该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评估排名第九。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正在努力开创具有国际水平的管理教育事业,培养具有全球战略眼光、有胆略、思路宽、善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管理人才,取得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致力于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管理学院。
2、经济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是国内知名的经济学院之一,办学实力雄厚,学科发展迅速,师资力量强,共有博士生导师16人,其中既有张培刚、林少宫等学术大师,又有一批学术水平高的中青年教授,还聘请了石寿永、田国强、艾春荣、谭国富、徐滇庆、宋敏、夏振坤、谢伏瞻、巴曙松等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兼职博士生导师。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是国内知名的经济学院之一,有着“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家群”现象的美誉,在已故老一辈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林少宫等带领下,发展迅速,具有完整的学科体系、较强的师资队伍、较高的学术水平、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谐的工作环境和一流的硬件设施,是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理想园地。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57人,其中教授19人,博导16人,副教授22人,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学者”5人(含3名领军岗教授,2名晨星岗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其中既有已故张培刚、林少宫等学术大师,又有一批学术水平高的中青年教授,绝大多数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和出国访问进修的经历。聘请了张五常、石寿永、田国强、艾春荣、谭国富、徐滇庆、宋敏、夏振坤、谢伏瞻、巴曙松、张燕生、李佐军等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校友担任兼职博士生导师。近10位国际一流大学毕业的优秀博士加盟学院。此外,学院还聘请了包括詹姆斯·赫克曼(Jams J.Heckman)、丹尼尔·麦克法登(Daniel L.McFaddan)、罗伯特·恩格尔(RobertF.Engle)、里奥尼德·赫维茨(Leonid Hurwicz)、詹姆斯·莫里斯(James Mirrlees))等5位诺奖得主在内的一批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为兼职教授。
学院具有完整的学科体系。设有经济学(经济学-数学实验班)、金融学、金融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经济统计学6个本科专业,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统计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其中,西方经济学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全国排名第三),理论经济学为湖北省重点一级学科,数量经济学为湖北省重点二级学科(全国排名第三),还设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拥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金融和国际商务2个专业硕士点,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等11个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西方经济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和湖北省优势学科,;以西方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为基础的该校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为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拥有一批高水平研究平台,包括两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两个研究院(张培刚发展研究院、国开行—华科大发展研究院),以及十多个研究中心和研究所。2016年依托张培刚经济发展研究院成立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一方面志在传承张培刚先生“坐而言不如启而行”、并坚持为学生提供金融前沿资源的精神,另一方面旨在培养当代优秀的金融人才,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与改革做出贡献。
学院以西方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为主攻方向,高起点开展经济学教育和科研,在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为国家和区域发展提供了大量具有重要的学术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学院教师在国内顶尖和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了一批重要论文。近几年全院教师承担和完成了一大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含三项重大招标课题)、国家部委等科研课题和项目。
学院坚持育人为本,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现有在校学生近两千人,其中研究生500余人,包括博士生100余名,学术型硕士生和专业学位硕士生400余名,国际留学生60余人。学院重视经济学基础理论和方法的训练,注重学术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分类培养。历届毕业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在学界、政界、商界成绩突出,涌现出一大批的杰出人才。其中活跃在国际国内的一批知名经济学家,被誉为“华中科技大学的经济学家群现象”。近年来以数量经济学领域两篇全国百优博士论文为代表的学术型人才辈出。
学院具有良好的办学环境。拥有1.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办公大楼,实验教学中心和资料信息中心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此外,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和林少宫-麦克法登奖学金的建立,也为学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学优秀成果奖和中国经济发展论坛已成为我国社会科学界的重要学术品牌。3、公共管理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是我国最早创办公共管理学科相关专业的高校之一,拥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在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社会保障、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共五个二级学科均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院自主设置了电子政务、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在国内率先培养这两个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目前学院提供国内公共管理领域最齐全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和学历教育,设有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是全国首批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试点单位,为政府部门及各种非政府公共机构(NGO)提供专业的教育培训和咨询服务。2008年,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被评为湖北省重点一级学科。
华中科技大学素以严谨务实的治学传统享誉海内外,公共管理学院秉承这一光荣的治学传统,并努力发挥华中科技大学的综合优势,把握社会经济和公共管理发展的大趋势,以“电子政务”、“城市政府管理”、“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作为该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几年来,在2006年国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评估中,华中科技大学与清华大学并列第四名。该校和北京大学等四所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一起被《中国大学评价》列为A++级,标志该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进入了国内顶级本科专业行列。2006年全国高校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评估专家组一致认为“华中科技大学办学定位准确,办学思路清晰,并有足够的相关学科支撑;学校在MPA办学过程中进行了有力的探索,密切结合社会发展实际,依托华中大学科优势,办学特色鲜明,成效显著。”
4、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于2000年12月,前身为1980年10月创立的高等教育研究室。1985年6月13日高等教育研究室扩充改建为高等教育研究所,2000年12月16日高等教育研究所与校内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武汉研究基地、《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等单位合并,组建教育科学研究院。1986年7月28日获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996年4月29日获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管理)博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6月19日改为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当时全国高等教育学专业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之一。1998年高等教育学被批准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00年获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学位授权点,同年获公共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MPA)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学位授权点,同年获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原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高等教育学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
高等教育学专业是该院的特色优势专业。早在1986年,作为该院前身的原华中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即获得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范围内较早开始本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机构之一。1996年,本专业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4个高等教育学博士点之一。2007年获批国家重点学科,是目前全国仅有的2个高等教育学国家重点学科之一。2008年入学湖北省特色优势学科。
本专业的发展定位是探索高等教育理论,影响高等教育政策,服务高等教育实践。现有研究生导师12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6人。
本专业下设高等教育原理、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高等学校发展战略与规划、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校德育与学生事务管理、比较高等教育等6个研究方向。
5、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学院现有新闻与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高校仅有的6个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之一,并设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建有湖北省重点文科基地“媒介技术与传播发展研究中心”。同时,新闻学被评为湖北省品牌专业和国家级特色专业。
有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传播学三个博士点;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公关学四个硕士点;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网络新闻传播学及广告学4个本科专业;
学院坚持“文理交叉见长,复合特色取胜”的宗旨,倡导学生在独特的文理交融氛围中全面发展,培养既有扎实人文社科功底又能掌握现代传播工具的复合型新闻与信息传播人才。
6、社会学系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恢复社会学教学和研究的高校之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招收本科生、研究生以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教学、科研、管理及国家建设所急需的人才。目前,该系拥有社会学、社会保障二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社会保障、应用心理学二个硕士点;社会学专业2008年被定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该系有较强的教学、科研队伍,目前有教授9人,副教授7人,讲师8人,近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武汉市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湖北省科委和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及海外研究基金项目近40项,研究经费近400万元。研究成果享有较好的社会影响,曾先后获得过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等奖项10余项。
7、法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是国内新兴的一流法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法学学科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中国专利局的推动下,原华中工学院创办了知识产权双学位班,成为全国首批开展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和专业研究的院校之一,培养了新中国最早一批知识产权高级人才。1992年,原华中理工大学开始招收经济法学专业本科生,是全国重点大学中率先开展法学专业教育的理工类院校之一。1996年,获得当时全国唯一的科技法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开始招收知识产权方向博士研究生。2001年,法学院正式成立。
本世纪以来,华中科技大学法学学科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争一流、创特色、倡交叉”的宗旨下,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法学院形成了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学科体系。现拥有法学理论、民商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等法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J.M.)授权点,可培养马克思主义法学、法律社会学、社会政策与法律、知识产权与公共政策、传媒法等专业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近年来,法学院主办了Journal for Law and Policy in China、《华中法律评论》、《私法》、《中国科技法学年刊》、《知识产权法政策学论丛》等学术出版物,形成了较好的学科发展平台。
教师队伍及科学研究
现有专任教师54人。其中,教授26人(博士生导师14人),副教授13人,讲师15人;80%教师获得了博士学位;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易继明、罗玉中、李贵连、覃有土、俞江、裴丽萍、曹海晶、郑友德、齐海滨、李扬、李红海、杜颖、何士青、贾济东等一大批优秀学者活跃在科研与教学第一线。近5年来,学院主持各类科研项目80余项,实际到账科研经费699.555万元,其中包括国家社科基金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国家级或省部级项目经费达289.6万元。代表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战略研究中关于科技发展法制和政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即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保护与策略研究;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中关于中国水权法律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关于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的法制建设等;国家软科学重大专项即技术转移法律机制研究;以及省部级项目国家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制研究、网络环境下著作权法律保护专题研究等。
8、中国语言文学系中文系的前身是1980年成立的中文教研室和语言研究所(首任所长为著名语言学家严学宭先生),1985年正式建系,先后由黄国营教授、尉迟治平教授、汪平教授担任系主任,现任系主任为何锡章教授。
中文系现设有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对外汉语两个本科专业,具有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含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等8个硕士点),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具有博士授予权,并建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现有教师33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0人,余为讲师与助教;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22人。教师里有1人担任全国中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为湖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2人先后分别担任了全国、省级相关学会的副会长、会长、常务理事、理事、秘书长、副秘书长等学术职务。
二十余年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教师的团结奋斗下,在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培养造就了一支具有相当高的学术声望、教学效果好、奉献精神强的师资队伍,形成了踏实与创新相结合的优良传统。语言学的研究在国内已有相当大的影响,尉迟治平教授的音韵学研究与计算语言学研究、李崇兴教授的近代汉语研究、董为光教授的词汇学研究、黄树先教授的对比语言学研究、程邦雄教授的文字学研究、何洪峰教授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已经得到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认同;文学研究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王乾坤教授的鲁迅研究研究、刘真伦教授的古代文献研究、何锡章教授的现代文学思潮与鲁迅研究、李俊国教授的都市文学研究、王毅教授的新诗研究、蒋济永教授的文学阅读与批评研究、岳珍教授的词学研究、刘久明教授的郁达夫与外国作家关系研究,在学术界皆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近五年来,中文系教师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6项,教育部重点项目与规划项目4项,其它省级科研课题10余项,7项成果获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3等奖;出版学术著作20多部,在国家级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现主办有在海内外影响甚大的学术季刊《语言研究》。
9、哲学系1970年,原华中工学院在全国理工科大学率先创办文科,哲学学科亦在其中;1980年成立哲学研究所,1996年成立哲学系,实行系、所合并的建制。2000年,华中科技大学成立后,经教育部批准,学校设置哲学本科专业,2001年正式招生。
哲学系目前设有1个本科专业;2个博士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1个哲学博士后流动站;6个硕士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
哲学系现有专职教师21人,其中教授5人(皆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8人,讲师8人。教师中入选国家人事部“百万人才工程”1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3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19人,占教师比例的90%。
10、历史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历史学科创建于2001年初,经过数年发展,已形成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学术群体。历史学科现有教职工13人,其中在岗教师10人,兼职教授2人,教辅人员1人,10人具有博士学位,博士生指导教师2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7人。在职教师中,1人为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为湖北省历史学会副秘书长,2人为湖北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博士生指导教师罗家祥教授曾获选2005~2006年度中美富布莱特学者,并应邀赴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进行学术交流;刘金华博士曾应邀赴香港浸会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根据学校长远发展战略,历史学科发挥所有指导教师的专业特长,招收国学、两宋学术文化史、中国政治文化史、中国民俗文化史、历史文化与旅游、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史、史学思想史等方向的研究生。
11、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07年9月,其前身为政治教育系。学院现有教职工5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3人,拥有博士学位者15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者14人。承担着全校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三个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和本学院博士生、硕士生的培养任务。现拥有1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政治经济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涵盖了法学、哲学、经济学和教育学四大学科门类。目前,在读全日制研究生114人,其中硕士生110人,博士生4人。
12、外国语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始建于1980年,其前身为华中工学院外语系;1988年改称华中理工大学外语系。2000年5月,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组建华中科技大学,与此同时,原华中理工大学外语系、原同济医科大学外语部以及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外语教研室合并建立华中科技大学外语系。2005年10月,成立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学院于1986年7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了专门用途英语(后更名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点,是全国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中最早建立的硕士点之一。现有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和日语语言文学三个授权硕士点。目前,正在积极规划建设和申报学科博士点。
学院主办了学术年刊《外语教育》,2007年底,《外语教育》正式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
学院共有英语,日语,德语,翻译四个系。其中日语系实力最为雄厚,校友资源丰富。翻译系为华中地区第一个翻译系,从2009年开始招生。
朱九思(1916年-2015),中国知名教育家。江苏扬州人。
1929年就读于扬州中学,1935年毕业。1936年考入国立武汉大学。1937年到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1949年后曾任《群众日报》、《天津日报》、《新湖南报》总编缉、社长。
1953年~1984年,任原华中工学院副院长、院长、院长兼党委书记等职,历任新湖南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文教部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主持华中工学院工作三十余年,为华中科技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特别重大的贡献,其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979年3月5日,朱九思带领教育部派出的高等教育考察组,到美国、加拿大、日本三国考察了许多著名大学;
1980年4月,朱九思在一期干部轮训班上就正式提出要把华中工学院办成综合性大学;
1984年日本广岛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1984年12月,华中工学院(1988年改名为华中理工大学,2000年经四所高等学校合并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领导班子换届,年届69岁的朱九思退离大学的领导岗位;
1985年至今从事高等教育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任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
杨叔子,男,1933年9月生于江西省-湖口县,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共十五大与十六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现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博士后流动站评议组成员,国家科技奖励评议组成员,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
荣誉称号: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
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