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职业学校时期
黄炎培先生联合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人,于1917年在上海发起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翌年,创办中华职业学校。
1918年,中华职教社开展沟通教育与职业的实验,在上海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主要为民族工商业培养中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1920年以后,有增设机械科、文书科、商科、七木科。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抗战爆发后,学校被迫迁出,分设两分校。学校一部迁至现上海延安东路浦东大厦,简称“中职沪校”,一部迁至重庆,校名为重庆中华职业学校,简称“中职渝校”。
抗战胜利后,沪、渝两分校均迁回原址,恢复校名。
上海机械学校
1952年,根据黄炎培先生将“所创办的学校依其必要和可能归于公家”的建议,学校由轻工业部接管。先后改名上海市中华职业学校和上海轻工业学校。
1954年,定名为上海机械学校。
南京机电学校时期
1960年9月,学校由上海迁到南京,定名为南京机电学校。
1980年,重归轻工业部管理。
1994年,再次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校。
1998年9月,根据国务院布置。学校划转为江苏省管理。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江苏省首批高职学院之一。
2004年,成为江苏省第一所国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
2006年,被教育部、财政部列入第一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并于2009年以“优秀”通过验收。
2011年,被确定为江苏省首批人才强校试点单位。
2012年,作为江苏高职试点首批获准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型人才;同年,获批筹建江苏省首家高职院省级大学科技园。
2012年5月,南京工程学院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签署联合办学协议,联合培养本科生;同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7年,入选国务院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2018年,成为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和卓越高职院建设单位。11月,入选全国机械行业服务先进制造高水平骨干职业院校。
2019年,入选《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同年,升格为职业本科学校。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时期
2020年6月10日,教育部经研究,同意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本科)更名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学校标识码为4132010850。[4]
2021年11月,学校被确定为教育部“中非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项目”首批试点院校。
2022年5月, 省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同意增列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2023年5月12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黄炎培教师教育学院正式揭牌成立。
大事记
1、中华职业学校时期(1918.5.15—1951.12)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华民族工业获得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技术和管理人才。有鉴于此,黄炎培先生联合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人,于1917年在上海发起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翌年,创办中华职业学校,作为推行职业教育的实验经验所,开创了职业教育的先河 |
1918年,中华职教社开展沟通教育与职业的实验,在上海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主要为民族工商业培养中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中华职业学校以推行职业教育为宗旨,提倡“劳工神圣”,力求与爱国主义教育、人格教育相结合,培养“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的人才。建校初期除开设铁工、木工各科以外,为抵制外华倾销。还开设了电镀科和纽扣科。随后开办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科、职业教育成科等,1920年以后有增设机械科、文书科、商科、七木科。至1937年,在校学生已达到1027人,学制有三年和五年一贯制 |
抗战爆发后,学校被迫迁出,分设两分校。学校一部迁至现上海延安东路浦东大厦,简称“中职沪校”,一部迁至重庆,校名为重庆中华职业学校,简称“中职渝校”。抗战胜利后,沪、渝两分校均迁回原址,恢复校名,全校师生平整土地重建校园,恢复招生上课。到1951年,在校生达1200余人。 |
2、上海机械学校(1952.1——1960.8) |
1952年,根据黄炎培先生将“所创办的学校依其必要和可能归于公家”的建议,经过酝酿,学校由轻工业部接管。先后改名上海市中华职业学校和上海轻工业学校。1954年定名为上海机械学校。在此期间,学校的教师数量增加,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学校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逐步完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的规模得到扩大。学校占地由4000平方米扩大为12000平方米,固定资产有50万元增为150万元 |
3、南京机电学校时期(1960.9——1999.7) |
1960年9月,遵照轻工业部轻工(60)干字第602号文指示,学校由上海迁到南京,定名为南京机电学校。在中华职业学校和上海机械学校的办学基础上,有各级领导的支持,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蒸蒸日上。中经文革动乱,学校损失惨重。1980年重归轻工业部管理,学校党政领导和师生员工奋发图强,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坚持从严治校。经数年努力,取得了显著成就。于1994年再次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校。1998年9月,根据国务院布置。学校划转为江苏省管理,学校占地面积8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5,000平方米,教职工340人,在校中专班,高职大专班学生达4,500人。 |
4、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999.7---2020.06.09) |
在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江苏省首批高职学院之一,现拥有中山、天堂、仙林三个校区,占地总面积1400余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教职工600余人,在校学生近万人,固定资产4.8亿元。学院共设有八系二部,已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7万余名合格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学院遵循和借鉴黄炎培先生倡导的“手脑并用,双手万能”办学思想,南工院立足市场,服务社会和经济建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已成为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一支耀眼的奇葩。 |
5、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2020.06.10--) |
1、中华职业学校时期(1918.5.15—1951.12)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华民族工业获得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技术和管理人才。有鉴于此,黄炎培先生联合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人,于1917年在上海发起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翌年,创办中华职业学校,作为推行职业教育的实验经验所,开创了职业教育的先河 |
1918年,中华职教社开展沟通教育与职业的实验,在上海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主要为民族工商业培养中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中华职业学校以推行职业教育为宗旨,提倡“劳工神圣”,力求与爱国主义教育、人格教育相结合,培养“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的人才。建校初期除开设铁工、木工各科以外,为抵制外华倾销。还开设了电镀科和纽扣科。随后开办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科、职业教育成科等,1920年以后有增设机械科、文书科、商科、七木科。至1937年,在校学生已达到1027人,学制有三年和五年一贯制 |
抗战爆发后,学校被迫迁出,分设两分校。学校一部迁至现上海延安东路浦东大厦,简称“中职沪校”,一部迁至重庆,校名为重庆中华职业学校,简称“中职渝校”。抗战胜利后,沪、渝两分校均迁回原址,恢复校名,全校师生平整土地重建校园,恢复招生上课。到1951年,在校生达1200余人。 |
2、上海机械学校(1952.1——1960.8) |
1952年,根据黄炎培先生将“所创办的学校依其必要和可能归于公家”的建议,经过酝酿,学校由轻工业部接管。先后改名上海市中华职业学校和上海轻工业学校。1954年定名为上海机械学校。在此期间,学校的教师数量增加,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学校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逐步完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的规模得到扩大。学校占地由4000平方米扩大为12000平方米,固定资产有50万元增为150万元 |
3、南京机电学校时期(1960.9——1999.7) |
1960年9月,遵照轻工业部轻工(60)干字第602号文指示,学校由上海迁到南京,定名为南京机电学校。在中华职业学校和上海机械学校的办学基础上,有各级领导的支持,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蒸蒸日上。中经文革动乱,学校损失惨重。1980年重归轻工业部管理,学校党政领导和师生员工奋发图强,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坚持从严治校。经数年努力,取得了显著成就。于1994年再次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校。1998年9月,根据国务院布置。学校划转为江苏省管理,学校占地面积8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5,000平方米,教职工340人,在校中专班,高职大专班学生达4,500人。 |
4、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999.7---2020.06.09) |
在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江苏省首批高职学院之一,现拥有中山、天堂、仙林三个校区,占地总面积1400余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教职工600余人,在校学生近万人,固定资产4.8亿元。学院共设有八系二部,已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7万余名合格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学院遵循和借鉴黄炎培先生倡导的“手脑并用,双手万能”办学思想,南工院立足市场,服务社会和经济建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已成为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一支耀眼的奇葩。 |
5、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2020.06.10--) |
截至2023年2月,学校设23个本科专业、46个专科专业。[1]
教学单位 |
本科专业 |
专科专业 |
---|---|---|
机械工程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技术 机械电子工程技术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机械设计与制造 |
||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
||
模具设计与制造 |
||
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 |
||
工业机器人技术 |
||
电气工程学院 |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现代通信工程 新能源发电工程技术 物联网工程技术 |
电气自动化技术 |
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 |
||
分布式发电与智能微电网技术 |
||
物联网应用技术 |
||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
||
航空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飞行器维修工程技术 |
飞行器制造技术 |
飞机电子设备维修 |
||
飞机机电设备维修 |
||
交通工程学院 |
汽车服务工程技术 城市轨道交通设备与控制技术 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 |
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 |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
||
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 |
||
城市轨道交通供配电技术 |
||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
软件工程技术 网络工程技术 人工智能工程技术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嵌入式技术与应用 |
||
移动应用开发 |
||
云计算技术应用 |
||
大数据技术 |
||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
||
经济管理学院 |
建设工程管理 大数据与会计 旅游管理 |
大数据与财务管理 |
大数据与会计 |
||
工程造价 |
||
房地产经营与管理 |
||
旅游管理 |
||
工商企业管理 |
||
商务贸易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 现代物流管理 电子商务 |
现代物流管理 |
电子商务 |
||
艺术设计学院 |
产品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 |
环境艺术设计 |
产品艺术设计 |
||
视觉传达设计 |
||
动漫设计 |
||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
||
室内艺术设计 |
||
国际教育学院 |
---------- |
电气自动化技术(海外本科直通车) |
商务英语(海外本科直通车) |
||
物流管理(中外合作办学) |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 |
创新创业学院 |
---------- |
---------- |
公共基础课部 |
---------- |
---------- |
体育部 |
---------- |
---------- |
工程技术实训中心 |
---------- |
---------- |
教学单位 |
本科专业 |
专科专业 |
---|---|---|
机械工程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技术 机械电子工程技术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机械设计与制造 |
||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
||
模具设计与制造 |
||
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 |
||
工业机器人技术 |
||
电气工程学院 |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现代通信工程 新能源发电工程技术 物联网工程技术 |
电气自动化技术 |
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 |
||
分布式发电与智能微电网技术 |
||
物联网应用技术 |
||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
||
航空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飞行器维修工程技术 |
飞行器制造技术 |
飞机电子设备维修 |
||
飞机机电设备维修 |
||
交通工程学院 |
汽车服务工程技术 城市轨道交通设备与控制技术 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 |
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 |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
||
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 |
||
城市轨道交通供配电技术 |
||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
软件工程技术 网络工程技术 人工智能工程技术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嵌入式技术与应用 |
||
移动应用开发 |
||
云计算技术应用 |
||
大数据技术 |
||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
||
经济管理学院 |
建设工程管理 大数据与会计 旅游管理 |
大数据与财务管理 |
大数据与会计 |
||
工程造价 |
||
房地产经营与管理 |
||
旅游管理 |
||
工商企业管理 |
||
商务贸易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 现代物流管理 电子商务 |
现代物流管理 |
电子商务 |
||
艺术设计学院 |
产品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 |
环境艺术设计 |
产品艺术设计 |
||
视觉传达设计 |
||
动漫设计 |
||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
||
室内艺术设计 |
||
国际教育学院 |
---------- |
电气自动化技术(海外本科直通车) |
商务英语(海外本科直通车) |
||
物流管理(中外合作办学) |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 |
创新创业学院 |
---------- |
---------- |
公共基础课部 |
---------- |
---------- |
体育部 |
---------- |
---------- |
工程技术实训中心 |
---------- |
---------- |
师资概况
截至2023年2月,学校教职员工111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博学位的教师占90%以上,高级职称教师占46.5%,双师素质教师占90%以上。拥有以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代表的国家级教师团队4个,省级教学和科技创新团队27个,全国技术能手9人,“国家特殊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国务院特贴、省名师、省级“333工程”培养对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双创博士、紫金文化创意人才、社科优青、南京市劳模、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南京市“十佳职教教师”等230余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5人(其中副主任委员5人)。[1]
杰出人才
入选名称 | 姓名 | 取得时间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滕宏春 | 2008 |
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 王晓勇 | 2017 |
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2019 |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与西门子共建 | 国家级“双师型”基地 | 2019 |
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与华为共建 | 国家级“双师型”基地 | 2019 |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 2019 |
教育部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 |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2017 |
金文大师工作室 | 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 2019 |
入选项目名称 | 层次 | 姓名 | 取得时间 |
省333工程 | 第三层次 | 杨战民 | 2009 |
省333工程 | 第三层次 | 杨战民 | 2011 |
省333工程 | 第三层次 | 陈林杰 | 2011 |
省333工程 | 第三层次 | 于林惠 | 2011 |
省333工程 | 第三层次 | 殷红卫 | 2013 |
省333工程 | 第三层次 | 孔伟 | 2013 |
省333工程 | 第三层次 | 胡光永 | 2016 |
省333工程 | 第三层次 | 宋海潮 | 2016 |
省333工程 | 第三层次 | 周昱英 | 2016 |
省333工程 | 第三层次 | 徐洪波 | 2016 |
省333工程 | 第三层次 | 周玮 | 2016 |
省333工程 | 第三层次 | 王君 | 2016 |
省333工程 | 第三层次 | 孙景南 | 2016 |
省333工程 | 第三层次 | 翟靖轩 | 2016 |
省333工程 | 第三层次 | 陆蕾 | 2016 |
省333工程 | 第三层次 | 蔡瑞艳 | 2016 |
省333工程 | 第三层次 | 孙静松 | 2018 |
省333工程 | 第三层次 | 杨燕 | 2018 |
省333工程 | 第三层次 | 余旺旺 | 2018 |
省333工程 | 第三层次 | 甄久军 | 2018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夏燕兰 | 2004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王靓 | 2004 |
省青蓝工程 | 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 滕宏春 | 2006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祝恒云 | 2006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朱秀琳 | 2006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傅大梅 | 2006 |
省青蓝工程 | 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 都国雄 | 2008 |
省青蓝工程 | 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 杨战民 | 2008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王晓勇 | 2008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高群 | 2008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刘利 | 2008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谢永华 | 2010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甄久军 | 2010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孙静松 | 2010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薛维峰 | 2010 |
省青蓝工程 | 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 王晓勇 | 2012 |
省青蓝工程 | 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 董飚 | 2012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殷红卫 | 2012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周昱英 | 2012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宋海潮 | 2012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杨燕 | 2012 |
省青蓝工程 | 科技创新团队 | 杨战民 | 2014 |
省青蓝工程 | 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 王红军 | 2014 |
省青蓝工程 | 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 赵德菱 | 2014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王俊琪 | 2014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周立军 | 2014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陈煜 | 2014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金跃强 | 2014 |
省青蓝工程 | 科技创新团队 | 丁继斌 | 2016 |
省青蓝工程 | 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 殷红卫 | 2016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王文凯 | 2016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周玮 | 2016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江颖 | 2016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易华 | 2016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教学团队 | 胡光永 | 2017 |
省青蓝工程 | 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 蔡瑞艳 | 2017 |
省青蓝工程 | 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 陈煜 | 2017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祝晔 | 2017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朱云峰 | 2017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倪瑛 | 2017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教学团队 | 杨海波 | 2018 |
省青蓝工程 | 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 宋海潮 | 2018 |
省青蓝工程 | 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 周玮 | 2018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马虹 | 2018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舒畅 | 2018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许江涛 | 2018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教学团队 | 周昱英 | 2019 |
省青蓝工程 | 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 阮晓文 | 2019 |
省青蓝工程 | 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 冯桂珍 | 2019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吴修娟 | 2019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王研艳 | 2019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杨艳 | 2019 |
省六大人才高峰 | D类 | 谢永华 | 2011 |
省六大人才高峰 | D类 | 丁继斌 | 2011 |
省六大人才高峰 | D类 | 于林惠 | 2012 |
省六大人才高峰 | D类 | 夏燕兰 | 2013 |
省六大人才高峰 | D类 | 胡光永 | 2014 |
省六大人才高峰 | D类 | 王晓勇 | 2014 |
省六大人才高峰 | D类 | 翟靖轩 | 2014 |
省六大人才高峰 | C类 | 甄久军 | 2017 |
省六大人才高峰 | C类 | 陈煜 | 2017 |
双创博士 | 世界名校类 | 戴小清 | 2019 |
双创博士 | 世界名校类 | 吴磊 | 2019 |
省首批紫金文化创意英才 | 省首批紫金文化创意英才 | 孔伟 | 2019 |
江苏省社科优青 | 江苏省社科优青 | 王晓峰 | 2019 |
入选名称 | 姓名 | 取得时间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滕宏春 | 2008 |
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 王晓勇 | 2017 |
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2019 |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与西门子共建 | 国家级“双师型”基地 | 2019 |
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与华为共建 | 国家级“双师型”基地 | 2019 |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 2019 |
教育部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 |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2017 |
金文大师工作室 | 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 2019 |
入选项目名称 | 层次 | 姓名 | 取得时间 |
省333工程 | 第三层次 | 杨战民 | 2009 |
省333工程 | 第三层次 | 杨战民 | 2011 |
省333工程 | 第三层次 | 陈林杰 | 2011 |
省333工程 | 第三层次 | 于林惠 | 2011 |
省333工程 | 第三层次 | 殷红卫 | 2013 |
省333工程 | 第三层次 | 孔伟 | 2013 |
省333工程 | 第三层次 | 胡光永 | 2016 |
省333工程 | 第三层次 | 宋海潮 | 2016 |
省333工程 | 第三层次 | 周昱英 | 2016 |
省333工程 | 第三层次 | 徐洪波 | 2016 |
省333工程 | 第三层次 | 周玮 | 2016 |
省333工程 | 第三层次 | 王君 | 2016 |
省333工程 | 第三层次 | 孙景南 | 2016 |
省333工程 | 第三层次 | 翟靖轩 | 2016 |
省333工程 | 第三层次 | 陆蕾 | 2016 |
省333工程 | 第三层次 | 蔡瑞艳 | 2016 |
省333工程 | 第三层次 | 孙静松 | 2018 |
省333工程 | 第三层次 | 杨燕 | 2018 |
省333工程 | 第三层次 | 余旺旺 | 2018 |
省333工程 | 第三层次 | 甄久军 | 2018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夏燕兰 | 2004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王靓 | 2004 |
省青蓝工程 | 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 滕宏春 | 2006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祝恒云 | 2006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朱秀琳 | 2006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傅大梅 | 2006 |
省青蓝工程 | 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 都国雄 | 2008 |
省青蓝工程 | 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 杨战民 | 2008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王晓勇 | 2008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高群 | 2008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刘利 | 2008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谢永华 | 2010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甄久军 | 2010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孙静松 | 2010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薛维峰 | 2010 |
省青蓝工程 | 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 王晓勇 | 2012 |
省青蓝工程 | 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 董飚 | 2012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殷红卫 | 2012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周昱英 | 2012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宋海潮 | 2012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杨燕 | 2012 |
省青蓝工程 | 科技创新团队 | 杨战民 | 2014 |
省青蓝工程 | 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 王红军 | 2014 |
省青蓝工程 | 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 赵德菱 | 2014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王俊琪 | 2014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周立军 | 2014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陈煜 | 2014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金跃强 | 2014 |
省青蓝工程 | 科技创新团队 | 丁继斌 | 2016 |
省青蓝工程 | 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 殷红卫 | 2016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王文凯 | 2016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周玮 | 2016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江颖 | 2016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易华 | 2016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教学团队 | 胡光永 | 2017 |
省青蓝工程 | 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 蔡瑞艳 | 2017 |
省青蓝工程 | 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 陈煜 | 2017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祝晔 | 2017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朱云峰 | 2017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倪瑛 | 2017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教学团队 | 杨海波 | 2018 |
省青蓝工程 | 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 宋海潮 | 2018 |
省青蓝工程 | 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 周玮 | 2018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马虹 | 2018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舒畅 | 2018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许江涛 | 2018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教学团队 | 周昱英 | 2019 |
省青蓝工程 | 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 阮晓文 | 2019 |
省青蓝工程 | 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 冯桂珍 | 2019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吴修娟 | 2019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王研艳 | 2019 |
省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杨艳 | 2019 |
省六大人才高峰 | D类 | 谢永华 | 2011 |
省六大人才高峰 | D类 | 丁继斌 | 2011 |
省六大人才高峰 | D类 | 于林惠 | 2012 |
省六大人才高峰 | D类 | 夏燕兰 | 2013 |
省六大人才高峰 | D类 | 胡光永 | 2014 |
省六大人才高峰 | D类 | 王晓勇 | 2014 |
省六大人才高峰 | D类 | 翟靖轩 | 2014 |
省六大人才高峰 | C类 | 甄久军 | 2017 |
省六大人才高峰 | C类 | 陈煜 | 2017 |
双创博士 | 世界名校类 | 戴小清 | 2019 |
双创博士 | 世界名校类 | 吴磊 | 2019 |
省首批紫金文化创意英才 | 省首批紫金文化创意英才 | 孔伟 | 2019 |
江苏省社科优青 | 江苏省社科优青 | 王晓峰 | 2019 |
截至2023年2月,学校建有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4个、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国家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在线精品课程13门、国家规划教材46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一等奖1项。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5项,银奖4项、铜奖9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33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4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11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3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49项;获批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1个、国家“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1个、省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2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1]
部级教改试点专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数控加工技术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
省级品牌(特色)专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信息与网络技术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数控技术专业
院级品牌专业(含建设点)
市场营销专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现代照明技术专业、通信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会计专业、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软件技术专业、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国家精品课程:电气技术基础、机械设计基础、外贸单证实务
省级精品课程:高等数学、外贸单证实务、自动机与自动线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职教类)
项目名称 |
获奖等级 |
获奖年度 |
---|---|---|
标准对接 项目链接 课程衔接:高职国际合作教育范式探索与实践 |
一等奖 |
2018年 |
省域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2018年[20] |
校企“五对接”,共育“三通”国际化软件外包人才的创新与实践 |
二等奖 |
2014年[21] |
项目名称 |
获奖等级 |
获奖年度 |
---|---|---|
标准对接 项目链接 课程衔接:高职国际合作教育范式探索与实践 |
一等奖 |
2018年 |
省域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2018年[20] |
校企“五对接”,共育“三通”国际化软件外包人才的创新与实践 |
二等奖 |
2014年[21] |
截至2023年2月,学校与31家世界500强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与华为、西门子、ABB、现代重工、罗克韦尔等领军企业建立合作平台17个。与世界职教院校联盟(WFCP)等40多个国家(地区)的90余家境外组织和院校保持稳固的联系。2020年学校建成全国首家“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2021年全国首家职业教育孔子学院正式落户学校。有来自40多个国家的500余名外国留学生在校学习。[1]
2023年4月,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等院校联合发起成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职业教育就业工作委员会。[7]
截至2023年2月,学校牵头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院、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职教分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高职研究会、全国机械行业现代机电技术职教集团等全国性平台5个,以及牵头江苏省轻工协会、江苏机电职教集团等全省性平台9个。有省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职业院校工程技术中心)1个。[1]
据2020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江苏省工程技术中心4个、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高职院校工程技术中心)1个、中华职业教育社研究院1个、校级产业研究院6个以及一批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是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
江苏省工程技术中心:江苏省精密制造技术工程研发中心、江苏省智能传感网应用技术工程研发中心、江苏工业软件工程技术中心、江苏风力发电工程技术中心
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高职院校工程技术中心):风力发电工程技术中心
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团队等
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杨战民、丁继斌
中华职业教育社研究院: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职教思想研究院
校级产业研究院:智能工程产业研究院、人工智能工业应用产业研究院、智能控制技术产业研究院、无人机产业研究院、轨道交通产业研究院简介、跨境电商产业研究院
2018年,学校师生共申请专利及软件著作519项,其中学生申请267项;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263项,其中学生授权107项;新增纵向和校级项目102项。
据《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9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学校累计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10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4项,公开出版论文数为318篇;完成校企合作技术服务和产品升级,共完成横向项目159项,服务年收入4095.43万元。
科研获奖
项目名称 |
获奖类别 |
---|---|
智能双向神经感知义肢技术 |
2021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
面向液体危化品高效安全多式联运的超长超宽重载智 能化储运装备研发及产业化 |
2021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37] |
项目名称 |
获奖类别 |
---|---|
智能双向神经感知义肢技术 |
2021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
面向液体危化品高效安全多式联运的超长超宽重载智 能化储运装备研发及产业化 |
2021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37] |
据2020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图书馆馆藏图书113万册。据《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9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7年学校图书馆生均图书82册,2018年尾83.51册。[1]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学报》创刊于2001年,是由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为江苏省一级期刊、全国高职高专十佳学报、中国高职高专核心期刊,在全国高职高专学报界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校训
敬业乐群
敬业乐群”,语出中国最早的教育学经典专著《礼记·学记》,“乐”古音读为yào。 原义是说做学生的,既要专心、用心于自己的学业,又要乐于与朋友、同道者相互切磋,学会与人相处。原文体现了“学业与做人并重”的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业”可通指职业、事业;“群”可指群体、集体、团队。
校徽
校徽校标图案根据原中华职业学校校标加以改变,以“圆”形为基本元素,中心是以“双手”的象形篆书巧妙构成的人脑抽象线型图示,中心图案的外层是“双手”的动态变形组合,强化了双手灵动的活力与代表心灵智慧的大脑的沉静稳健的映衬效果。图案整体设计准确地表达了“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办学理念。色彩以蓝白为主,简洁、朴实,视觉效果上追求贴近现代职场的感观氛围。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徽志为圆形,图案内核是以“双手”的象形篆书构成的人脑抽象线形图,内核的外层是“双手”的动态变形,与内核共同构成校标中心图案,中心图案的外围,上方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名,下方为学校的大写英文名“NANJ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OF INDUSTRY TECHNOLOGY”。
学校徽章为教职员工和学生佩戴的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教职员工为红底白字,学生为白底红字。
校旗
校旗为蓝色长方形旗帜,底部印有学校中英文校名,左上角配以学校校徽。
校歌
《中华职业学校校歌》
校歌
江问渔、黄任之(炎培)作词,黄自作曲
努力!努力!自己的努力,过自己的生活。
努力!努力!我的努力帮助别人的生活。
努力!努力!一致的努力!
养成共同的生活,用我手,用我脑,不单是用我笔,
要做,不单是要说,是我中华职业学校的金科玉律。
据《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9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学校每年各级团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达500余项,有大学生社团84个,社员近5000余名。其中民俗文化传承协会获“全国百强社团”、电子科技协会获“江苏省百优社团”、计算机协会团支部获“全国活力团支部”、电子科技协会团支部获“江苏省活力团支部”、爱心社获得江苏省“禁毒双百计划”省级项目。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吴学敏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谢永华 |
党委副书记 | 马成荣、王伟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苏小冬、霍雄飞、朱建国、孙雁飞、崔新明、潘旭海 |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省监委派驻监察专员 | 邱正祥 |
党委常委、党委组织部、党委统战部部长 | 高宏彦 |
党委委员、党委宣传部部长 | 刘畅 |
资料来源:2022年5月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官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