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届三中全会

中文名 六届三中全会
地点 上海
目录导航

事件背景

1930年夏,中心城市总同盟罢工和武装暴动相继失败,党和革命事业遭到严重的损失。“左”倾冒险错误受到共产国际批评和指责,1930年7月23日,共产国际政治书记处召开扩大会议讨论中国革命的形势和任务,通过《关于中国问题议决案》,改变了对中国革命形势的错误估计,认为暂时还没有全中国的客观革命形势,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的浪潮还没有汇合起来。议决案通过的当天,共产国际执委会致电中共中央,表示“坚决反对在目前条件下在南京、武昌举行暴动以及在上海举行总罢工”。7月下旬,共产国际决定让周恩来和瞿秋白回国贯彻共产国际政治书记处七月扩大会议的决议,纠正李立三等的错误,各地党员和干部也纷纷要求纠正此前的错误路线。为此,中共中央于1930年9月24日至28日召开了六届三中全会。瞿秋白、周恩来、李立三、向忠发、项英等中央委员14人,中央审查委员2人,以及北方局、南方局、长江局、满洲省委、青年团、全总党团的代表共20人参加会议。

事件经过

会议由瞿秋白、周恩来主持。向忠发作《中央政治局工作报告》,周恩来作《关于传达国际决议的报告》和《组织报告》,瞿秋白作政治问题讨论的结论。

会议集中批判了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认为李立三等人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统治崩溃的形势作了不切实际的估量,对革命形势发展的速度和革命力量的现状作了过高的估量,对不平衡发展的规律观察不清,不重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和扩大红军,忽视对大城市和产业中心区更广大群众的发展和组织。李立三在会上作了自我批评,承认错误,随即离开中央领导岗位。

会议指出“党的组织军事化”的口号和成立各级行动委员会是错误的,应立即恢复党、共青团、工会的组织和日常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党在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发展苏维埃区域和红军,加强党在白区的工作,组织工人的经济和政治斗争,积极发动农民的各种斗争和国民党军队的哗变,并努力准备武装暴动;白区同苏区的斗争,要互相联系,为在苏区最有保障的区域建立苏维埃中央政府而斗争。

但是,六届三中全会并没有能在思想上、理论上彻底清理李立三等的“左”倾错误,认为李立三等只是犯了些冒险主义的与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即错误仅仅停留在策略层面。会议仍然根据共产国际1930年7月作出的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对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作了过分的估量,对于中国革命的长期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强调红军要“依照军事政治的环境,进而占领一个或者几个工业政治中心”,并且认为湘鄂赣三省有首先胜利的可能。会议仍然强调城市工人要“真正切实的准备政治总同盟罢工,以至于武装暴动"。

事件结果

会议接受共产国际七八月间关于中国问题的一系列决议,通过了《对于中央政治局报告的决议》《关于政治状况和党的总任务议决案》等文件,发出了《中共三中全会告同志书》、《中共三中全会告青年团书》和《为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告民众书》等文件。

会议改选了中央政治局,新的中央政治局由14人组成,正式委员包括向忠发、项英、周恩来、瞿秋白、李立三、关向应、张国焘7人;候补委员包括罗登贤、徐锡根、卢福坦、温裕成、李维汉、顾顺章、毛泽东7人。因中央委员会中一些成员牺牲、病故,会议补选了中央委员7人、候补委员8人,审查委员正式2人、候补2人。这次会议把毛泽东重新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把朱德等选入中央委员会。

会议还决定建立苏区中央局。

事件影响

六届三中全会基本上结束了“立三路线”在全党的统治,对于停止李立三的“左”倾冒险计划起了重大的作用。但是,会议尚未从根本上对“左”倾错误思想的实质予以清算,也没有对过去受立三路线打击的一些错案进行平反,这使得“左”的情绪仍然存留在党内。

(本词条内容,由搜狗四史百科编委会编写)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