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印山千百年来积淀的自然景观与佛寺文化、人文风俗相融相生的胜境。天印山又名方山,因其顶平如削、盖其四方而得名。又因此山远观犹如一枚玉印从天而降,故名曰“天印山”。经查证,古金陵地图均标注方山为“天印山”。在明代,“天印樵歌”被列入“金陵八景”和“金陵四十景”之一,在清代,又列入了“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天印方山位于南京市江宁区中部,山体呈方形,孤耸绝立,山顶平坦,故名方山。方山总面积约6.5平方公里,海拔209米,地理坐标为北纬31度54分,东经113度52分,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山体石质多为第三纪杏仁状玄武岩和火山角砾岩。方山植被繁茂,植被覆盖面极高,除大面积茶木外,另有榆树、栗树、青檀树、桨王树、榉树等繁多树种的林木,自然生态环境至今保护完好。
天印方山是座曾在史前爆发过的死火山,秦淮河环抱方山穿境而过。其火山口是南京及周边地区诸多火山锥中保存最为完善的;而正是由于山顶中心的火山口向内凹陷,从远处看方山,山顶平齐、形似方印,故而古时又称天印山。方山草木茂盛、环境优美,古金陵四十八景中的“天印樵歌”就是对此山的赞誉。据地质部门考证,约在距今300万至1000万年之间的上新世纪时期,方山发生过两次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山体。此后数百万年来就一直没有再喷发过。
十八盘天印方山以其独特的火山地貌留下了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从三千年前泰伯奔吴、两千年前秦始皇镇金陵王气,到六朝繁华旧事,方山凝聚了半部金陵文化史。至今,方山仍有定林寺塔、洞玄观、孙权点将台、王僧辩墓等一百多处遗迹和民俗传说,与山脚蜿蜒流淌的九曲秦淮一起,组成了集山、水、林、寺为一体的迷人风光带。
1、三千年前,泰伯奔吴,与仲庸等即来方山、横山一带,经营山下秦淮河谷,演示从黄河流域带来的先进的农耕文化和耕耘操作技术。
2、2500年前,吴王阖闾率领伍子胥、孙武等多次来此屯扎,发动衡(横)山战役。
3、两千年前的秦始皇,东巡于此,掘断方山长垅,以泄“王气”。《元和志》载:“秦凿金陵,以断其势,方山是所凿之地也。”秦始皇灭六国,公元前210年南巡时浮江而上,登方山之巅,为金陵王气震撼,遂挥鞭号令,凿断方山地脉,引淮水入城,但因道破天机,终遭天谴,崩于归途......如今尤有遗迹"祖龙挥鞭处"。
4、三国时期,小霸王孙策也曾与部将周瑜、程普在山下与笮融、薛礼大战,并赶走刘繇等势力,创基立国。
5、六朝时期,方山更上演了一幕幕繁华旧事,谢灵运、王羲之、刘勰等都来此活动过。
6、距今1000多年的唐朝,各地文人骚客活跃金陵。李太白的酒楼、王昌龄的故居、杜牧的夜泊秦淮酒店、韦庄的留宿草桥店等等,均在方山之侧,秦淮之滨,五城渡、小龙湾、龙藏浦、王家山一带。
天印樵歌(4)乾隆数次南巡,曾6次到江宁(今南京),他曾到过江宁的东山、方山、淳化、湖熟、秣陵、禄口、铜山等大多数镇街,留下许多值得考证的的历史故事。“方阜常栖隐者流,秦淮河下水悠悠。贺循迎得因张闿,曾几分裨克复谋”。这就是乾隆游历江宁方山(又名天印山)时写下的《方山》一诗。他借用古人贺循,操行高洁、学问渊博,由张闿举荐委以重任这一事例,透露出他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对朝野人士举贤荐能的希望。
南天池水远古时这里是一片大海。海上的龙王有九个王子,十分顽皮,搅得水府、天界不得安宁。天上的玉帝派天兵天将把他们抓住,关在天庭看管玉印,因这九位龙子十分调皮,争抢玉印玩耍,不慎将玉印跌落人间,九位龙子跟着去捡,也一同跌落人间,经此一跌,玉印就成了今日的方山,九位龙子就变成了今日以方山为中心方山周边九座带龙的山。即今日的:青龙山、黄龙山、赤龙山(赤山)、金龙山、静龙山、隐龙山、乌龙山(黑龙山)、虬龙山(主峰今在句容郭庄东南)、卧龙山(主峰今在溧水夏家边),他们每年岁时都要会聚方山脚下之龙都,参拜方山。
天印方山(5)天印山形成以后,就一股劲地往上长,印纽上的两条盘龙也长得像倚天宝剑,直指苍穹。有一天,秦始皇东巡经过秣陵时,只见前方金光闪闪、紫气蒸腾,便急忙询问身边的大臣。善于望气的随行大臣徐市禀告说:“此山独居宝地,金光紫雾环绕,王者之气直冲斗牛,久后必出贵人天子。只有凿石垄、断山根、鞭方山以碎天印,才能泄王气,永保大秦千秋功业。”秦始皇听后大惊,继而怒发冲冠,立誓道:非断山填湖、竭龙藏浦之水,以泄王气,否则绝不罢休!
天印栈道(3)天印方山风景区面积15平方公里,规划历经两年时间,2008年年底定稿后正式对外招商,吸引外资进行景点开发、遗迹修复、园林设计以及少量高档房地产点缀。在方山风景旅游度假区,确立了以文化为底蕴的开发模式。具有1200年历史的定林寺已全面启动修复建设,有1800多年历史的洞玄观也将由江苏省道教协会恢复重建。方山茶艺馆、观景台、地质公园等配套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发之中。不久的将来,方山风景区将打造成为集六朝文化为底蕴、火山地质为载体、定林古刹为依托、方山紫雾茶园风光为特色、“茶产业”与“茶文化”为支撑、绿化人文景观为形式的休闲旅游福地和参禅礼佛、修心养身、风景宜人的精神家园。
虽然现在已经听不见“天印樵歌”,但是看到天印方山的定林寺,葱葱郁郁的树林,优雅娴静的林间栈道,可以体会“天印樵歌”带给游客的无尽遐想。
天印樵歌
一、旧时方山巉岩峭壁、林木清幽、杂树不生,又有诸多人文古迹,自六朝以来即为游客喜寻胜探幽之地。至明朝时期,佛寺鼎盛、政通人和,迁客骚人络绎不绝,流传的佳句与名画也累累不计。明代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江宁画家郭仁绘的《金陵八景图卷》(现藏南京博物院)其中就有“天印樵歌”。
《金陵八景——天印樵歌》
明 史谨
夹路青山拥翠螺,每闻樵唱隔烟萝。
暗惊鹤梦穿云杪,细答松声出涧阿。
几度半酣扶仗听,有时一曲傍林过。
晚来弛担长松下,复和岩前扣角歌。
【作者】史谨,字公谨,昆山人,有《独醉亭集》。
二、明天启三年(1623)朱之蕃刻本《金陵图咏》中就有《天印樵歌》的题诗并附图一副。朱之蕃是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的状元,官至吏部右侍郎,能诗文,工书画,曾出使朝鲜,其国人来乞书,以貂皮人参为酬。他于泰昌元年(1620年)所作《君子林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江宁历史文物大观》一书中朱之蕃所作的《天印樵歌》,抄录题诗如下:
《天印樵歌》
明 朱之蕃
巨灵斧削青芙蓉,覆斗秣陵印作峰。
曲径逶迤凌陡壁,山樵攀扪历高墉。
丁丁木韵传幽谷,隐隐歌声杂□钟。
四望砥平空翠合,探奇何处见行踪。
吟诗三遍,进而分析第三句中的“隐隐歌声杂□钟”。拙以为此处“□钟”可填作“远钟”正与上句“幽谷”相对。此诗由天印山山谷中的声音写意,樵夫伐木“丁丁木韵”、樵歌夹杂着远处寺庙的钟声合奏一曲“幽谷奇唱”,令诗人遐想无限竟四处探寻不见其踪。到了清代宣统二年(1910年)刊行的南京人徐上添所画《金陵四十八景》图册,更将明朝的“四十景”再度扩充为“四十八景”,也就是目前南京广为流传之“金陵四十八景”。诚然,这四十八景之中更少不了元老级的金陵胜景“天印樵歌”了。[1]
三、 金陵天印樵歌
玉皇天玺落尘寰,
虎踞龙蟠守护间。
有感异光生紫气,
无知嬴政断方山。
夕归仙鹤洞玄宿,
月出禅钟佛寺关。
莫管六朝谁是主,
樵歌吹笛醉红颜。[2]
清平乐 金陵六十咏——方山
明 易震吉
方圆都好,都在蓬莱岛。圆峤群仙居缥缈,移个方壶来了。
山巅共说平平,看来气象峥嵘。我所思兮天印,连天更向天横。
【序】山以形名,一日天印,秦淮水从东来,绕其南、西、北,陈太史沂《金陵图考》列山于淮水之西,误矣!山顶有石龙池,南有洞玄观葛公洗药池,明盛时泰结香茅宇于此,东有东霞寺,北有东北寺。
【作者】易震吉,字月搓,江宁东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