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美的大学理工科系中,在专门的课程之外,关于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的写作,也要讲20-30学时,有的大学还设置了攻读科技写作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在社会上还出现了以科技写作为职业的科技作家和科技记者。在我国,近几年来,有的大学将它列为选修课,有的大学开设了讲座,一些工厂、研究单位、学会、协会相继举办了各种类型的讲习班、报告会,这些都受到了广大学生、科技工作者的热烈欢迎。(《应用写作》1985年第1期第33页)
科技写作语言的特点:“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尤其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运用准确、鲜明、简练、生动的语言,拟写科技作品,交流学术思想,传播科研成果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周密、准确
周密、准确是科技作品语言的一大特点。科技作品的语言是否周密、准确,关系到文章写作的成败。周密指句子之间合乎逻辑。句子合乎逻辑了,语言也就周密了。能否使语言周密属于语言逻辑问题。这就要求思维敏捷,言之有序,无懈可击。语言周密来自于思维的严谨。如果思维不严谨,出现漏润,那必然使语言不周密。同时,语言周密也来自对客观事物观察的正确。因为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观察不正确,反映在作品里的客观事物的语言必然不会正确。准确是用词问题。用词准确与否,首先反映着作者对待科学本身的态度问题。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当老老实实地对待科学。古人说:“篇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介绍研究课题的重要性,“比较重要”不能写成“极其重要”。不要动辄就用“填补空白”、“国际水平”、“国内首创”、“重大创新”等字眼。评价前人的工作、切忌轻率之言。用词准确,还表现为作者语言上的功夫。客观事物具有不同的性质、范围、程度、关系等等,要准确地表达这些问题,确实需要“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的精神。古人有推敲的佳话,鲁迅说:“写好了后不妨多改几遍”,为的是选择最准确的词来表达。例如,“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刀,如果在同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就平衡”。这个平衡原理的表述就很准确。如果将“同一”改成“相同”,“相等”改成“一样”就不准确了。
明朗、规范
明朗、规范是科技作品语言的又一特点。语言明朗是说语言的表达要清楚明白,让人读了能够理解。语言明朗,重要的是用词和组。例如,“我所以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攀登在高高的山峰上。”这句话就不明朗使人发问:“攀登在高高的山峰上,怎么会有成就呢?”如果把这句话改成“如果我所看到的,我所发现的要比笛卡尔和培根远大一点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②。这就是牛顿说出的一句名言。
语言明朗还必须指代明确,所谓指代是指代词指代各类实词词组或句子。若用得好,可以节省笔墨,使文章简洁明了,若使用不当,指代不明,就会使前后文的关系不清,语意不明。例如:“物体被举得越高质量就越大,它的势能就越多。”这个句子里的“它”指代“物体”语意明确。
相反,也有指代不明的。例如:“弹性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势能就越多。”这里的“它”是指代“弹性物体”还是指代“弹性物体的弹性形变”就不明确。如果改成“弹性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势能就越多”就指代明确了。
规范是指用词和语法规则问题。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习惯的用词和语法规则。它包括用词、语序和句子成分等方面的内容。
用词规范,首先,不生造词语。如“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叫滑轮组”。这个句子里的每一个词语都合乎规范。但如果改成“活滑轮和死滑轮连结在一起叫滑轮组”就不规范了。其次,不要滥用简缩词语。例如,有些文章把“混凝土”写成“砼”,把“高层框架结构”写成“高架结构”,都是不规范的。第三,语序要流畅。语序的安排,要反映事物的先后程序。有些句子,用词和句法没有什么问题,但词序紊乱,意思上也不能表达清楚。如:“我关上门,走进屋里,坐在床上”就违背了事物本身的发展逻辑。只有先走进屋里,才能关上门。又如:“互相连通的底部容器叫做连通器”就不流畅。应该是“底部互相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第四句子成分要完整。句子成分完整,才能明确表达意思。句子成分不完整,就不符合语法要求了。
平实、简要
平实、简要是科技作品语言的另一个特点。所谓平实就是自然朴素不求粉饰。做到“文约而旨丰”,“文简而理周③”。怎样才能简要呢?(一),应该在认识事物上下功夫。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不能写出言简意深、文短旨丰的文章。(二),要在语言的概括精炼上下功夫。要精雕细琢,选择内涵丰富的语言,表达客观事物。(三),要在删繁就简上下功夫。
总之、科技作品的语言,要周密、准确,才能正确恰当地表达客观事物,要明朗、规范,才能清楚明白地表达客观事物;要平实、简要,才能通俗易懂、直截了当地表达客观事物。一个优秀的自然科学家,同时也应当是一个语言学家。语言是写作的工具,要把科研成果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出来,就得有熟练地使用这个工具的技能。只有经过长期修养,不断加强训练,多读多写科技作品,才能增强驾驭语言的能力。科技作品的语言最主要的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就可以了。不是象文学作品那样要用描写、夸张等手法。简要就是用最少的文字表现最大量的内容。
科技写作的学习方法可以用九个字来概括:多读、多问、多练、勤积累。
是指多读范文,多读有关指导写作的书籍。读范文,看别人是怎样写的,从中“觉悟”出写作的道理来,是行之有效的办法。许多没有受过写作专门训练的人,之所以文章写得很好,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此。读指导科技写作的书,能从中得到启发,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是指问老师,问同学,问同事,问编辑,向他们请教。通过问,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
任何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练,高不开实践,熟能生巧,只有多练,才能形成习惯。开始时可以找同类文章进行模仿,用“旧瓶装新酒”的办法练习,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己的风格,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
是指勤于积累资料。不论是第一手资料(自己的研究所得),还是第二手资料(他人取得的成果),都要勤于收集。写文章好比盖房子,盖房子离不开建筑材料,写文章离不开资料。积累资料的关键在于“勤”,不能一曝十寒、时断时续。及时收集只不过是举手之劳,如果不及时收集,需要时现找,则将花费许多倍的时间,常常是怎么也找不到。资料应边收集边整理,使之井然有序,用起来方便。(《应用写作》1985年第1期第33页)
21世纪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何谓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也即建立在知识的生产、流动、应用、物化和转化基础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特点是知识经济化、经济知识化、知识-经济一体化和知识产业化。知识经济的前提是知识的生产和流动空前的繁荣;知识经济的关键在于知识的运用、物化和转化,形成产业和商品,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是,无论是知识的生产和流动,还是知识的运用、物化和转化,都离不开写作,这里主要是指应用写作。
21世纪也是信息时代
是信息迅猛增长、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的时代。有人把石油比作工业经济的燃料,把信息比作知识经济的燃料。但石油不能直接燃烧,需要进行提拣;信息,无论是用语言、文字,还是用图像、影视、数据等不同载体来表示,也都需要经过不同程度的加工,才能转化为知识,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信息社会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结构模型,数据和其它原生态的信息是金字塔的底部,知识是塔的中部,智能是塔尖。如果信息不提升到次生态,不转化为知识,就不可能具有社会价值,更不能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无论信息的产生、记录、处理、提升和转化,也都离不开写作。当然,这里主要也是指应用写作。值得一提的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计算机网络系统一般都能够以多媒体的形式储存和处理信息了,但它所使用的重要信息符号仍然是语言文字。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因为语言文字信息是人类的智力成果,也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基本手段。人类正是有了语言这样的交流手段,才具有了比动物更有效和更高层次的创造力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通过语言,人们相互传达和交流生产、生活的经验、感受和理解,进而形成一些看法、观念和思想。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抽象化、理论化的信息,它帮助人类将自己对自然及社会的认识,将生产和生活中的经验进一步概括、提炼、完善、升华,从而形成系统的科学知识。
21世纪还是科学技术
特别是高新技术飞速进步的时代,其竞争十分激烈,这主要表现在科技实力的竞争上,而高科技创新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科技社会化,社会科技化,高科技革命已成为第三次革命浪潮的标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得到越来越充分的验证和人们的共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谁是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呢?我认为应该是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因为,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这段话充分证明了科技创新的重要。这里值得指出的是,国际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在1997年的《国家创新系统》报告中强调了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系统的运作依赖于知识的流动性,也即知识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人员交流、合作研究、学术探讨、专利交叉授权等等,形成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相互作用的知识网络系统,科技人员及其机构之间的知识流动是创新的关键。但是、科学技术研究和创新的竞争又是异常激烈而又十分残酷的,它只承认第一,没有第二。如果你不能只争朝夕,捷足先登,就会坐失良机,居人之后,科研成果的优先权就会失之交臂,胜券旁落。由此可见,无论是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科学技术的创新,科技成果的产生、认可、运用和转化,也都离不开写作,这里主要是指科技写作。因此,科技写作将成为21世纪应用写作的主角。(《应用写作》2000年第3期第26页)